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2949227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6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 荆轲刺秦王 目标(课件展示): 1.复习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 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 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正确人物形象。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概括故事情节,疏通文意,掌握重

2、点字词。 一、导入 师问:多慷慨悲歌的燕赵大地上,英雄豪杰辈出,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教师最后点出荆轲并引入人物介绍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板书:题目作者)附:(人物简介)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课件展示) 二、教学目标(课件展示) 三、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课件展示) 1、关于战国策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

3、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故事发生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

4、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 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作为燕赵儿女,让我们怀着一颗对荆轲的敬佩之心去听去读(音频范读资料、课件展示 正音) 1、听读、正音 淬(cu)怜(w)徵(zh)陛(b)卒(c)

5、提(d) 创(chung)揕搭(zhn)拊(f)樊於(w)期夏无且(j)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本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我们用小标题形式去总结概括 1、教师可先做示范 2、学生速读课文(),总结概括并 3、教师明确(课件展示、板书) 简介背景准备“信物”(3-4)准备武器(5)备助手(6) 易水悲歌(9)(10-11) 勇刺秦王壮志未酬(18) 六、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句 1、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预习时不理解的词句,把本组解决不了的词句记录下来。 2、各小组问、答题,交流。 3、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强调重点,及时板书归类。 七、小结:强调板书所写的重点词句。(课件总结展示) (一)通

6、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使工以药淬之淬,通“粹”,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nxing),迎宾赞礼的人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二)古今异义 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将

7、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含有“故意”之意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偏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礼品今义:货币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掷击今义:向上提起 (三)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太子迟之形容词

8、意动用法,以为迟。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示)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9、“见”表示) 4、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 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八、作业: 1、在笔记本上归类总结重点词句。 2、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

10、点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一、复习巩固重点知识(利用课件) 重点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及句式 二、分析人物形象 引入:荆轲是我们燕赵大地的骄傲,那么,作为一个燕赵儿女,我们应该从他的身上学习些什么呢? 1、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生讨论并发言) 2、师总结(课件展示):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

11、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三、写作技巧 本文在情节、场面描写上非常精彩,尤其在荆轲秦廷行刺的过程中的细节描写格外突出,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有很好地指导作用。让学生再读文章,找出其认为最精彩之处。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长于叙事,精于描写”是战国策写作的特点,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可读性很强,有小说的影子;大量的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场面描写有特色,特

12、别是刺秦王一段,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特写,集中完整的表现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 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3、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

13、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四、知识拓展(见课件) 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五、作业 选取你感兴趣的一个场景,仔细观察体会,运用本课所涉及到的描写方法,写一段“情境再现”。 最近我读了文言文荆轲刺秦王,它主要讲述的是荆轲刺杀秦王的因由及全过程始末,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荆轲刺杀秦王的情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回放,挥之不去。 公元前227

14、年荆轲抵达秦国国都咸阳,并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的引见,以谦卑的言辞求见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迎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敬献给秦王,在地图完全打开,图穷匕现之际,荆轲趁势抓住秦王的袍袖并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还未等到荆轲近身,秦王已经惊恐的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秦王,两个人绕着柱子奔跑,结果后来秦王拔剑砍下了荆轲的左腿,荆轲无法再追下去,便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结果却击中了铜柱。“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失败了,功亏一篑,可悲,可叹啊! 功亏一篑终究意味着失败,荆轲和燕国都为这次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死国灭!纵观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划近乎完美的谋略与荆轲他志向意图明朗的侠义之举啊!究竟导致他功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