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理论,较为系统总结国际代表性巨灾指数风险管理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2947241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410.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理论,较为系统总结国际代表性巨灾指数风险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面理论,较为系统总结国际代表性巨灾指数风险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面理论,较为系统总结国际代表性巨灾指数风险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面理论,较为系统总结国际代表性巨灾指数风险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面理论,较为系统总结国际代表性巨灾指数风险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面理论,较为系统总结国际代表性巨灾指数风险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理论,较为系统总结国际代表性巨灾指数风险管理(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届第二届刘诗白经济学奖刘诗白经济学奖获奖成果简介获奖成果简介 获奖成果获奖成果一一 成果名称成果名称: 巨灾指数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应用 (专著) 获奖人:获奖人:段 胜(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级经济师) 成果简介:成果简介:该著作立足于中国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指数的现实情况, 借鉴巨灾风险管理的组织流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案例与实证 相匹配,国际与国内相对比的跨学科综合分析方法,系统梳理巨灾指 数与巨灾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全面总结巨灾指数参与巨灾风险管理 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地震指数的试点方案探索,编制与构建出中国自 身的巨灾指数指标体系。希望以此,在理论上为我国巨灾指数研究提 供思路

2、,在实践中为我国巨灾指数构建提供参考。该著作从概念解析 和含义界定出发, 以巨灾指数与巨灾风险管理的关系为重点, 对巨灾、 巨灾风险以及巨灾指数的基本属性进行分析, 并立足于基础理论和实 践经验两个角度,论述巨灾指数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 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指数现状,从宏观层 面上探讨我国巨灾指数的编制方案和具体政策, 从微观层面上构建出 我国首款地震指数体系,再利用四川省的地震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 以此就未来巨灾指数的发展提出展望。 该著作具有以下创新点:丰富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 我国当前的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由于起点低、发展慢,在研究过程中存 在很多盲

3、点和不足之处。该著作从巨灾、巨灾风险管理以及巨灾指数 的基本属性研究出发,提出巨灾指数的概念,充分合理的论证巨灾指 数与巨灾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 较为创造性的回答诸多巨灾风险管理 理论研究中的尚未明确的基础性命题, 丰富了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的理 论研究内容;弥补我国巨灾指数研究中的空白点。该著作摆脱过去传 统的分散性研究思路, 从综合性巨灾风险管理制度构建的整合性视角 出发,运用多种研究理论与研究工具,采用跨学科的分析手段,较为 全面的梳理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灾害学、 精算学以及金融学等方 面的理论, 较为系统的总结国际代表性巨灾指数风险管理功能的构建 与编制运行经验,拓展巨灾指数研究分析的理

4、论视角,填补了国内有 关巨灾指数理论研究中的不足;探索我国巨灾指数研究的新思路。在 全面分析中国当前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指数现状的基础上, 该著作摒 弃传统巨灾风险管理研究中过于空洞的口号式思维, 突破研究范式狭 隘、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方法落后,以及研究文献欠缺等诸多困难, 从中国具体的国情实际出发,构建出中国的巨灾指数,并对巨灾指数 的编制内容、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机理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补充完 善并且发展了中国巨灾风险管理研究理论; 构建首款具有中国特色的 地震指数。为论证巨灾指数在实践应用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该著作 深入细致而又全面的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地震指数指标体系, 创造性的 应用层次分析

5、法和无量纲化技术, 对四川省的地震数据进行实证性的 测算和标准化的分析。该项指数体系在国内尚属首例,其构建地完整 性和编制地科学性,不仅对类似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而且 也将对日后其他巨灾指数的实际编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获奖成果获奖成果二二 成果名称成果名称:变革的逻辑 : 中国经济转轨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思辨(专 著) 获奖人:获奖人:吕 炜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 成果简介:成果简介:该著作结合中国经济转轨的动态性、过程性,遵从“理论 实践理论”的脉络,对中国经济转轨理论与实践进行通贯研究。 依此逻辑可将该著作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二篇, 即第三、 四、五、六章,是对转轨理

6、论的铺陈,阐述了转轨的一般原理和中国 式转轨的逻辑,是后文转轨分析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第三篇,即 第七、八、九章,着重分析了转轨过程中的政府驾驭与政策选择,强 调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驾驭的重要性, 对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如何进 行路径安排、机制创新,如何驾驭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财政在其中发挥 的作用等进行了深入析,是对转轨理论的具体考证。第三部分为第四 篇,即第十、十一、十二章,主要针对转轨过程中所遇到的增长与转 型难题展开分析,包括转轨的公平效率问题、经济增长问题、民生问 题等,是对实践问题的具体考察。第四部分为第五篇,即第十三、十 四章, 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转轨实践的基本命题进行再认知、

7、 再思辩,实现了“认知问题的解决再认知”的循环。 该著作的创新点是从经济转轨研究的双视角思路,将经济体制 的转轨与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同时作为这一特殊经济形态中两个互 动的考察对象,研究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寻求对经济运行的总 体评价。这种研究思路的形成是基于如下判断:制度选择和发展阶段 之间存在契合关系。 几乎所有的前社会主义国家 (或称计划经济国家) 在经济转轨前都处于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计划体制无法通过效 率带来发展水平的迅速、持续提高。经济转轨就因此具有了通过制度 选择改善发展的激励条件的含义,发展也同时对制度形成反作用。当 制度模式与发展模式的契合没有完成、定型时,经济转轨过程

8、中的二 者就处于动态和不确定的状态,二者同时受到重视并匹配得恰当,经 济运行绩效就比较明显、全面,反之则可能带来矛盾的累积和结构性 失衡。 该著作将“转轨转型”研究框架建立在“转轨转型”经济的 特定条件下研究二者的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绩效的影响。而 当这两方面的特异性共存于“转轨转型”经济中时,如何通过经济 转轨推动转型、 如何通过发展转型推动经济转轨就成了特定条件下的 特定问题。这样的特异性实际上是由“转轨转型”经济居于“计划 转型”经济与“市场转型”经济的中间阶段所决定的。 “计划 转型” 经济在过去的实践中已经证明无法实现预期的持续的效率增长, 在体制选择和发展阶段之间难以形成良好

9、的匹配关系;“市场转型” 经济在已有的实践中已经证明其效率优于“计划转型”经济,这也 是经济转轨的动因所在。但在两种模式转换的中间状态,即“转轨 转型”经济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要通过尚不确定、尚不完善的体制推 动转型,要通过发展转型为经济转轨提供外部环境和动力。这样的分 析表明,体制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一元线性的,其契合的过程 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既不能象新古典理论那样简单地设计对应关 系,也不能将转换过程的重要性简单地忽略。 “转轨转型”双视角 研究的创新意义至少包括: (1)有利于在过程中校正目标与手段错位 或倒置的问题; (2)有利于降低对目标模式简单设定所带来的总和不 确定性;

10、(3)有利于降低经济转轨过程中路径选择的不确定性。 对转轨经济形态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中国式转轨具有其特殊 的主观与客观特征, 从计划向市场的中国经济转轨是一个原理一般性 与实践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中国案例在转轨经济的研究对象、运行 特征、动因与路径、演进进程等基础性课题方面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由于中国实践在这些方面的意义主要是对流行认识的证伪, 可以说是 其独特价值所在。 对变革逻辑的分析建立在以中国经济转轨为个案的 基础上,分析中国式经济转轨路径的条件、中国为什么能够实行这种 改革方式并取得成功以及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对理解并分 析变革逻辑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意义, 继而有助于寻

11、找到更具有一 般意义的经济运行规律、思维框架。从一般性的角度,转轨国家各自 不同的初始条件、 改革速度在决定经济转轨的绩效上都有着不同的影 响力。 因此, 该著作的学术价值在于通过论述中国三十余年整体变革, 建立于中国转轨过程的实践基础上,认识中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意义, 并用以指导未来中国转轨的实践。 获奖成果获奖成果三三 成果名称成果名称: 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的结构变动与效应研究 (专著) 获奖人:获奖人:田素华(复旦大学,教授) 成果简介成果简介: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固然与人口红利、制 度红利等密切相关,但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视角观察,有助于著者 认识中国经济奇迹的实现机制和变

12、动趋向。 本研究通过对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以来中国 FDI 进入的历史回顾,从外资来源、进入形式和地区 及行业等四个维度, 分析了中国外资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和特征, 以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中国外资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进 而对各个维度外资经济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并分时 期和分地区讨论了中国外资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向和管理问题。 该研究 还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入中国的区位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地 调研和问卷调查, 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发展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研究结论和重要观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东道国企业的国际引资行为受其股权性质、资金来源、人 力资本规模和技术水平

13、等影响, 外资政策等其它因素借助东道国本地 企业的引资行为,影响东道国外资经济结构变动。外商直接投资流入 的经济效应会改变东道国的企业特征和引资行为, 进而引起东道国外 资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第二,外资经济发展将会通过促进中国劳动就业水平提高等途径 使得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但也会通过提高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而扩大中 国的国内市场需求, 这就会引起资源寻找型 FDI 被市场寻找型 FDI 替 代。 以 FDI 为主导的中国外资经济其积极效应正经历先递增然后递减 的倒“U”型变动路径。在递增过程中,FDI 会进一步流入并带动其 它形式外资进入中国;在递减过程中,增量外资来源、进入形式和地 区及行业

14、会出现显著变化, 存量外资开始跨地区迁移和跨行业转换及 不断增加流动性,进而引起外资积极效应进一步下降。 第三, FDI 主导型外资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引起地区经济差距和 要素收入差距扩大;增量 FDI 进入形式和行业及地区变化,会引起中 国经济的运行过程出现震荡。FDI 集中和过度进入均会增加中国宏观 经济管理难度。 第四,中国需顺应外资经济结构变动规律转变政府干预型外资经 济管理模式。外资经济结构具有内生变动特点,东道国难以长期有效 地控制外资经济结构, 东道国管理外资经济结构的着力点是坚持市场 调控方式。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失衡调整,中国需要以外资 经济结构变动为着力点, 发展进一步

15、鼓励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公司在中 国开展直接投资活动 (IDI) , 并鼓励本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ODI) , 逐步实现国民经济依靠居民消费、 企业投资和出口贸易等三驾马车同 时推动的增长模式。 该研究成果的学术创新和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多方面地研究了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外资经济结构的变动 机制。其二,研究了 FDI 对中国本地投资、劳动工资差距等方面的经 济效应。特别地,还就跨国公司总部进入中国的影响因素和效应、以 及中国利用 FDI 与发展对外 FDI 并重、 实现美国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转 型等进行了研究。其三,上述方面的研究既有定性的制度分析,也有 定量的经验

16、研究,数据和资料充实,经济计量分析规范。 获奖成果获奖成果四四 成果名称成果名称: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解读 (专著) 获奖人:获奖人:王今朝(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成果简介:成果简介: 该著作在两本前期专著成果(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与政 策 ,科学出版社 2011 版; 社会和谐决定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版)基础上,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众说纷纭而做,针对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现实而做, 针对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漫 山遍野影响现实而做。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前后 30 年中国经济发展 模式这一重大实践问题进行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 来证明对经济发展 模式的科学分析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莫属, 同时也对习近平总书 记所提出的前后 30 年的“不能否定”的论断进行科学解读。 该著作第一章确定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内涵,并基于这一内涵, 对晚至 2012 年的包括作者大量成果在内的诸多相关研究文献对前后 30 年的肯定性和否定性观点进行回顾,加以辩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