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求职信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2934150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求职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求职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求职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求职信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求职信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求职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求职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求职信 生物化工工艺专业大学生的择业现状的调查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人口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定,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形势,我在社会实践周对部分高校毕业大学生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声望、职业的报酬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的观点与看法,处理择业问题的总的态度对单位性质和职业类型的要求与就业机会获得和地位获得后月收入水平工资水平期望与地位获得后月收人,职业苦乐意识与职业满意度等相关主要问题为调研内容,采用深入人才招聘市场询问、对身边大学生交流走访,查询书籍等多种调查方式,我作了一次关于

2、该专业大学生择业现状调查。我并分析这种择业观社会因素以及由此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影响,我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一、大学生就业观点的改变及就业的相关问题的看法 我通过调查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和,并把相关内容及数据结论总结如下:有78.5%的大学生的观点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开始出现“自主创业”的改变。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33.2%,选择“在国内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6%。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1950年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

3、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就业选择乐观的占35%,而选择“不乐观”的占到了近45%。当代大

4、学生的就业出现了许多不良因素,大学生正逐渐提高自我认知,降低就业期望值应届毕业生的逐年增多以及更多社会职位的趋势饱和,竞争相当激烈。1、生物化工相关的公司或非事业型科研单位。比如:白酒公司,啤酒公司,磷矿公司,药业公司,药业公司等公司岗位大部分是技术人员,工作比较辛苦。 “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为73.7%。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由更看重经济收入开始转变为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单位的发展前景决定了它能给员工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调查显示,关于“你选择职业首要考虑的

5、问题”,有44.5%的大学生选择“发展空间”作为他们择业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有18.5%的大学生选择首要考虑薪金与福利。 2.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生物学专业特别是微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把目光投向一些生物制厂和疫苗公司的三资企业,现在社会上外资和医院附属的制药厂比较多,做疫苗的公司也不少,一般研究生会本科生和大专生有更多的机会,并且待遇要高于本、专科生。面试前要对所聘公司的背景、产品和专业知识等有充分的准备,这样成功的几率会更大,他们更有“未来发展空间”。 二、生物化工

6、工艺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分析 生物科学专业包括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试验训练,进而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其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了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普通生态学等学科;必修课程则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概论等。 从就业方面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后可以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也可以到工业、医院、食品、农、林、牧、渔、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

7、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另外,生物科学专业的科学技术含量要求较高,因此对于这个学科的学生来说,选择继续深造对于以后从事专业的学科也是有必要的。这个专业的本科、专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一方面,好的科研、企业单位是理想的择业对象,可是其要求自然也比较高,本、专科生的竞争优势不是很强,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单位就业容易,可是条件差,发展也不太理想。对于求职来说,文 凭其实只是一小方面,招聘单位对文凭作出规定,无非也是希望应聘者有更高的职业能力。所以说,专业知识、能力过硬才是最重要的条件

8、,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也是增强竞争优势的方法。生物科学专业是科学领域的新兴行业,任何一个行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必然会牵动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所以它的方向也不会是单一的。这也决定了,本专业的学生其就业方向也不会是单一的,有一定选择范围。再择业时有44.5%的大学生选择有发展空间的行业作为他们的手考虑因素,18.5%则选择薪金与福利作为考虑条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据调查生物化工工艺专业的学生有62.5%的学生为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随着社会对生物科学行业的需求的增加,国家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这个专业的教学自然要有更高要求,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

9、增设这个专业。国家对这个专业的相关行业投入会有所增加。 3.我对这次调差的总结: 1、时代性。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就有不同的择业目标,可以说大学生择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但毕业时必须服从国家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择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择业

10、的首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曾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位选择”的模式已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择业首要标准,许多大学生认为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找寻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大学生择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2、主体性。从横向比较来看,大学生择业群体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两缺乏、一中心”的特点,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最积极、最富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留思想;敢说、敢想、敢干;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常常以崇

11、尚自我为中心。大学生择业群体的这些主导特征,构成了大学生择业群体像,并制约着他们的择业观。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他 们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等等。 3、差异性。大学生择业观因大学生分布的地域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学专业不同、男女性别不同、需求重点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地域分布来看,大学生就业去向有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地、本地与外地等差异;从学科专业来看,大学生学习有文、理、工、农、医、经、管、艺等众多领域的差异。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上,二是选择职业的出发点上

12、。比如,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时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或考研专攻学业,或考“托福”以向外谋求发展空间,或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为民奉献热血青春等。几点建议: 1.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毕

13、业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 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还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3.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要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改革措施。除了深化教学改革,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从入学开始就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理想教育、形势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

14、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 4.社会和毕业生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引导 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完善就业市场和人事,建立真正的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态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择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当代中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型中,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15、、知识经济社会转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转型是大学生择业观念嬗变的重要条件。进入21世纪,大学生开始更加注意个人发展,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以此适应发展越来越快、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比如,大学生择业更注重“未来发展空间”,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时代感,能够积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念来适应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更更加频繁的时代,择业模式也因此改变。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能够一辈子做同样的工作,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或新的需求,一次就业定终身的现象将日益稀少。有些高校进行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毕

16、业生工作几年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在原专业的岗位上工作或调换了工作单位。14这些情况表明,以往那种人们梦寐以求的“终身职业”已成明日黄花,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这些都促使着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先就业、后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新观念。同时,随着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和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提法将被淡化。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追求科学的素养和分析事物变化规律的思维能力,将在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适应能力将更强,就业领域将更加宽广。我相信大学生在社会的关注中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附表:我对该专业就业问卷相关调查问题 1.你认为毕业后该专业就业形势如何? a.困难b.一般c.容易d.不太了解 2.你毕业后的打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