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说课稿

上传人:zh****ng 文档编号:112896802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致橡树》 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致橡树》 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致橡树》 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致橡树》 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致橡树》 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致橡树》 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橡树》 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致橡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致橡树是江苏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诚如舒婷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诗人别开生面,以比喻、象征为主要手段,把人的感情倾注在本来毫不相干的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上,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美,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

2、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透过诗作,我们看到的还不仅仅是爱情。“人该有自己的尊严、独立的人格”,其探寻的是人应该怎样与人相融而又不失去自己。这是上世纪70年代我国诗坛上少有的以“人”为主题的诗作,其对人性的关怀确定了其作为教材的价值。二、学情分析: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本身就是诗。他们渴望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渴望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渴望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然而由于一贯以来语文教学中“诗意的放逐”,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十六七岁的中学生也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

3、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三、目标定位:参照普通高中新课标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意三大领域,三位一体地定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情意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在以上教学目标中,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纬度的凸现为本课教学重点,以诗歌意象象征义的

4、分析为教学的难点。四、教学思路:既是自读课文,就想把课堂和课文都彻底地还给学生。舒婷说,“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那么就让学生成为“一棵树”,去感受课文,感受舒婷,也感受爱情、人生这一棵棵的“树”。不做“填鸭式”的灌输,也不做“诱导式”的讲读,而是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上的一种“共享式”学习。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线,贯穿始终。五、教学流程:1.导入定向。这个环节主要是创造气氛,奠定情感。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导入,现在由师生集体完成。主要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或撰写的爱情格言。力求让学生明白:自读,主要是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

5、行。2.鉴别欣赏。这个环节主要是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这是本课的重要环节,师生按“读熟/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开展学习,在把握本诗的同时,习得诗歌阅读和鉴赏的基本方法。在“读熟/感知”阶段,教师带着学生,抑或学生带着教师大声而自由地朗读课文。前半部分,吐出积压在女性心头几千年的抑愤与不平,如决堤之江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后半部分,缠绵悱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出心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此可谓诵读涵泳。诵读涵泳之际,既要重视音读:要求学生读准美一个字的字音(尤其是生字、难字、易读错的字),读清句读。又要重视意读: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师生力求弄懂重要字句的含义,弄清诗句的主要内容。还要

6、重视情读:在读准字音、弄清字义的基础上,联系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创作背景,融入到作者情感世界中去富有感情地读。当然,能做到美读那更好:深刻领悟诗中情感,体会艺术手法,融入个人认识,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但这恐怕是后面几个环节完成之后才能达成的一个目标。在“读懂/分析”阶段,学生在诵读涵泳基础上“读出问题”。主要是探究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情景交融、

7、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当我们读诗的时候,将诗中一系列单个的意象组合起来,便形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蕴景中,显得更加情深意浓,真挚感人。致橡树用橡树和木棉树这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了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师生在此共同认识基础上开展“对话”式学习,避免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而采用自发朗读、自由讨论。讨论的话题可相对集中在诗歌意象的特点和象征义。例如,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那么,是“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如,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

8、”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的态度是“绝不学”,鄙夷的态度。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的是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再如,“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那么,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作者的态度也是“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还有,“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总之,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

9、“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相比,都存在欠缺。欠缺什么呢?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作者用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突出一句话:“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至此,一种平等、独立的精神已然跃然纸上。此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所表现的互补、互助;相知、相依。“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所说明的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我们分担;我们共享”所显现出的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都是师生透过主体意象与辅助意象之间的关系需要去探究、把握的。在

10、以上两个阶段基础上,师生进入“读透/领悟”阶段,也就是领悟内涵。3.领悟内涵。这个环节主要是启发联想,思考人生。“诗有百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这首诗宣告了怎样的一种男女之爱?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有没有更深的理解?对于这样一些纵深性的问题,由学生自荐或推荐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课内外阅读,尤其是本诗进行发言。诗人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而当代人对爱情的诠释还有多种观点,有人希望爱得腾云驾雾,爱得天翻地覆,爱得轰轰烈烈,爱得迷迷糊糊;有人歌唱在爱的路上牵手走过春夏秋冬,在相敬如宾中品

11、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其所爱,无怨无悔。电视剧过把瘾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同样是电视剧,牵手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但是课文致橡树追求的是唯美的非常理想化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到底应当选择哪一种爱情观,其实并无定论。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但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

12、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值得学生深入思考的。4.固本提高。这个环节主要是以诗教诗,拓宽学路。课堂引入神女峰、惠安女子、双桅船等舒婷的其他诗作,以及席慕容的等诗作,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教学流程中,不准备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而把师生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参与,共同分享作为教学媒体的变革,也即形成一种宏观的、隐性的对话关系。歌德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当我们的语言还很管用的时候,我们绝不使用音乐。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能够在返璞归真,扎扎实实地读书,扎扎实实地写字,扎扎实实地练说话,认认真真地学做人。朗读是这堂课的关键。但这个朗读,有别于解放前的“背读”,有别于建国后的“讲读”,有别于改革开放后的“导读”,有别于伴随着普中新课程诞生的“研读”,而强调精神体验,强调审美欣赏,也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谓之“赏读”。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后,我会写下我的教学反思。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