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

上传人:zh****ng 文档编号:112891369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一、教学简析: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已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余味无穷。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孟、帆、唯。(智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技能

2、目标)5.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是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作者感情,并学会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难点。二、教法学法:教法与学法:1.资料补充法:古诗语言精炼且时代久远,为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意,丰富古诗内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等资料,在课上也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反馈展示。这为学生读懂诗意,体会诗境起到很好的作用。2.赏析、比较法: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我们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朗读与吟诵中,

3、当然,对于诗中较难理解的字词,也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分析,如“西辞”“孤帆”等。我在教学此诗时还将它与赠汪伦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送别诗”的特点。3.想象、联想法: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一个难点,我通过让学生(老师)诵读有关江南春天的诗句(杜牧江南春白居易忆江南),让学生想象诗境的美。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时会“如何说”、“如何想”,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教法: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

4、相机引导,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诗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学法: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

5、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三、教学程序: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探究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多元朗读、个性表达,感悟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一、谈话导入,提示诗题。谈话导入: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别表达深厚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学过李白的哪首描写送别的诗?(一生背赠汪伦),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教师便揭示诗题。设计意图:教师动情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兴趣,引起学生

6、对课文内容的关注。二、预习交流,了解学情。1.指名学生读诗。2.让学生自主质疑,如:“广陵”在什么地方?“故人”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烟花三月”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景?“下扬州”的“下”、“孤帆”、“唯见”是什么意思?“天际流”是怎么回事?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号被称为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课开始便让学生带着问题迫不及待地进入古诗的学习。这样,能使课之始,疑即生。三、阅读讨论,体会诗情。1.带着疑问,再次自学,还可以和同学交流,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2.学生自学,交流讨论。3.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

7、。如:帮助学生理解“西辞”,可以借助示意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直流而下在理解“广陵和扬州”的关系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前是“广陵”,现在叫“扬州”。在汉朝时候就叫“广陵”,到“隋、唐”时称为“扬州”。在唐朝,扬州已经成为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了,孟浩然就要到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去了。相信学生对“广陵和扬州”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体会诗人的情感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孤”字,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关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假如此时,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遥望那一片孤帆,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设计意图:让学生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

8、力,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教师相机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四、想象画面,诵读悟情。1.为古诗配画,图的内容如下:图1:黄鹤楼会景图,繁花似锦,柳枝翠绿,水天一色图2:李白伫立在江边黄鹤楼下,江上帆影点点。图3:宽阔的长江上孤帆一叶让他们想象画面内容,觉得哪一幅图配这首诗最好?关键是要说明理由。2.学生小组讨论。3.学生交流反馈: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一幅,认为水天一色,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望去无边无际,李白在黄鹤楼目送朋友远去,有种离别的感觉。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三幅,认为第三幅符合滚滚长江向天

9、边流去。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二幅,因为浩瀚的长江上肯定不止一条帆船,李白写“孤帆”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感情全部放在了友人乘坐的帆船上,表现了他们真挚的友谊。还有的学生会这样认为这三幅图各有特点。只要把三幅图的特点结合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诗。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为重点。只有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过程,学生才不容易遗忘。自主后再合作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能够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而且能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时个性化的特点。4.诵读、背诵古诗。设计意图: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

10、,第三还是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在学生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齐读、表演读等多形式朗读后,我把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和着音乐,或读,或背,使学生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净化,朗读训练也将水到渠成。五、拓展阅读,深化感情。1.生背诵课前收录的送别诗。2.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别送诗。3.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古诗。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美国华特有句名言:知识是宝库,

11、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农民耕而不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背诵课前收录的有关送别的古诗,拓展比较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的诗,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诗,可个人自学,可小组合作学,可读,可画,可写,学懂多少是多少,强调自我感悟,个性发展。学习后集中交流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以课堂为载体,以有限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六、作业超市,选择自由。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3.写一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作业。设计意图:这样自主选择或自行设计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耳目一新,又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当学习小主人的自主与快乐,并且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各取所需,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总之,本课的教学我力图建立一个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的课堂结构,建立起师生平等感悟的课堂,对话与实践的课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在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