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2864576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第一篇: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第二篇: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第三篇: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good第四篇:独坐敬亭山教学教案第五篇:独坐敬亭山更多相关范文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临川区鹏田乡中心小学付华平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1) 1、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2、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

2、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3、你对李白还有什么了解,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背李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仙李白(出示课件2走近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课件课题3) 1、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课件4)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课件5写作背景)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课件诗歌6)

3、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诗)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很有诗人风范)齐 读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配乐齐读。(课件61)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课件62朗诵)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云飘伫立的大山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课件画面71) 3、置身于这样的境

4、界,你有何感受?(景美寂静孤独) 五、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读一二句。 2、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示鸟飞图)(课件72) 3、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出示云去图)(课件73) 4、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鸟飞云去孤独)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读三四句。(课件8)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

5、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四目相对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有“不厌”(看不够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 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人

6、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板书:相知)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高兴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8

7、、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1、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同学们,当夜深人静,一轮明月当空照的时候,孤独的诗人有是这样排解内心的忧伤,找谁倾诉呢? 2、出示月下独酌(课件9) 3、读诗,交流讨论。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创设情景,吟唱古诗。 1、穿越了千年时光,如果你来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会去爬一座

8、山(敬亭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李白)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生读诗歌) 2、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独坐敬亭山生唱。(课件10) 3、结束语:李白的一生伟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如果你走近李白的诗歌世界,你一定会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与李白长相悦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飞 孤独 云去 相看 李白相知敬亭山 相悦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揭题。谁来

9、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释题,简介背景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交流诗意。 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

10、,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青山湖学校尹明霞 教学目标: 1认识“亭”字,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情感,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3师板书课题,指导“亭”的写法,下面是“丁“,

11、不是”子“。 4指名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你了解了什么? 二初读本首诗,感知孤独 指名读诗,说说有什么感受?(要求读正确、流利,并且有诗的节奏) 三探究诗意,理解孤独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首先把诗读正确流利,再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意,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生借助注释,字典要求理解字义,再同桌互相学习,逐句理解诗意。 3生汇报学习情况。 4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此时的李白是一种什么感受? (板书:孤独),也就是只有李白一个人,诗中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请同学们一句句的读,再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5逐句理解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从“飞尽、独去”体会孤独。(板

12、书:飞尽、独去) (2)师:是啊,天空中看不到一只鸟,也听不见一声鸟鸣,连一 片云都没有,这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呀?(沉静、死气沉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一句诗。 (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从“只有”“相看”体会孤独。(板书:只有、相看) 指名说说对这一诗句的理解。 (4)师:此时只有李白和敬亭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也 看不厌,多么孤独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6结合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1假如你是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此时你回对敬亭山说些什么?面对孤独的李白,假如你是敬亭山,你又会对李白说什么呢? 生练笔,把想说的话写

13、在书上留白处。 2师生交流。 板书设计: 飞尽、独去 孤独寂寞 只有、相看 独坐敬亭山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