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跟定量测算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2823054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4.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跟定量测算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跟定量测算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跟定量测算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跟定量测算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跟定量测算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跟定量测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跟定量测算(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与定量测算 2013年05月27日 10:29 来源:经济学2012年1期 作者:肖兴志 彭宜钟 李少林 字号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25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生产者和要素供给者的双重优化动机分析,开发出一个能够付诸定量测算的最优名义产出增长率模型。基于该模型对19922009年中国最优产业结构的测算结果显示,最优名义产出增长率模型成功地量化了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重大事件对实际产业结构偏离最优产业结构程度的影响。该模型所涉及的定量分析指标,能为中国政府在制定和调整产业结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提供切实可操作的产

2、业政策工具。 【关 键 词】最优产业结构最优增长率随机贴现因子【作者简介】肖兴志(通讯作者),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E-;彭宜钟,李少林,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邮编 116025)。一、引言我国过去所采用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典型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已经刻不容缓。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成了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理论界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相关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很多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熊映梧和吴国华等(1990)

3、利用“偏离度”的概念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均衡度,他们认为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对称性的加剧会导致两者之间偏离度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正向偏离数和第二产业的负向偏离数是导致中国产业偏离度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谢伏瞻等(1990)基于中国战略产业的选择标准,依据各产业劳动力和资本的密集使用程度以及各产业对国民经济整体的关联影响,提出以农业、电力工业为主的能源工业、钢铁、铝、化工原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与通信业等七大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战略产业;周振华(1991)认为提高产业结构的聚合质量是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的核心问题,而提高聚合质量的问题最终归结于结构平衡度的提升,他还从理论上阐述了产业结构平

4、衡的若干关系,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的短期平衡和长期平衡、短线平衡和长线平衡、绝对平衡与相对平衡;胡春力(1999)在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进行论述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水平低下、发展滞后,第二产业缺乏高加工度产业的带动作用,产业结构的粗放和低度化使得资源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指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农村工业化、对外开放、制造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关系。李宝瑜和高艳云(2005)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年度变化失衡指数,通过计算产业增加值年度增长率、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等指标揭示出我国产业结构的年度不合理比重,并用该方法对我国19902002年各产业的不合理比重进行了计算,其

5、结果显示2002年我国产业结构中包含了3.11的不合理比重;邬义钧(2006)分别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两方面,具体分析产业升级的具体目标和战略目标,并提出附加价值溢出量、高加工化系数、结构效益指数等评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程度的指标;何德旭和姚战琪(2008)通过分析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种效应,提出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路径,他们认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并且以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车轮,由此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性升级;Acemoglu and Guerrieri(2008)通过建立一个两部门模型,从理论层面表明资本积累是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黄茂兴和李军军(2

6、009)使用19912007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通过选择合理的资本深化和技术来实现;Ju et al. (2009)通过一个可追溯的无限期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封闭经济中最优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后认为资本的不断增长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Che(2010)基于15个国家27个行业的数据,采用实证方法研究了高资本禀赋同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发现实际和名义的产出份额以及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就业份额均与初始的资本禀赋和资本积累速度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在对众多此类文献

7、进行研究和检讨的基础上发现,几乎所有此类研究都难于摆脱以下所述的某种局限性:其一,探讨产业结构内生性问题的模型基本止于理论层面,很难用于实证(比如Ju et al. (2009)的理论模型);其二,同产业结构相关的实证研究基本止于揭示现实产业结构同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三,通过构造统计学指标刻画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研究基本都以某些主观认识(比如认为服务业和高附加值加工业产出所占比重越高越好等)作为隐含前提。为了克服现有研究成果的上述局限性,我们从生产者和要素供给者的优化动机出发探讨各产业最优产出的决定机制,力求开发一个能够付诸定量测算和应用,且能够很好刻画我国各产业最优增长水平和最优产业结构

8、的理论模型。本文余下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理论模型的提出、中国最优产业结构的定量测算和结论。二、理论模型的提出(一)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含义界定在经济研究中,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产业进行划分。比如,可以从产品形态角度将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种划分方法被我们称作三分法),也可以从技术特点角度将产业划分为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还可以根据生产要素的密集使用程度将产业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凡此种种。上述任何一种划分方式都被我们称作一种产业观。如果要将这些概念性的产业观落实到量化层面,则需要对各产业的生产函数进行界定。因为不同产业被区分的理论基础就是它们的生

9、产函数不同。生产函数的相异性可以用生产函数中不同参数(每个参数代表着生产函数的一个特征)的相异性来代表,因而,每一种参数相异性的选取方式都体现着一种产业观。以下我们要研究的是:同三分法产业观相对应的生产函数的参数相异性的选取方式,或者说,以生产函数的哪些参数的相异性作为划分不同产业的标准。其一,基于常识可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劳动和资本的密集使用程度不同。其二,因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自所使用的劳动和资本的价格都不相同,同时,它们各自的外开放程度和产品属性不相同(导致了它们各自在国内市场中的价格影响力不同),另外,它们各自的产出品的实际价格也不相同,所以,第一产业、第二产

10、业和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贡献度应该不同(参见后文式(14)。关于产业结构,我们做出以下界定:基于和A的相异性而划分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却是基于我国政府所划分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关数据。这里面就隐含了一个假定:我国政府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划分标准同我们所主张的这三个产业的划分标准高度一致。在界定了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含义以后,我们需要对最优产业结构的含义进行界定。因为,我们认为产业结构的最优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任何所谓的最优产业结构都是同某一组优化目标相对应的产业结构。如果不事先确定需要实现的最优目标

11、,任何人都无法求解出具有唯一性的所谓的最优产业结构。(二)最优产业结构的含义界定我们认为,所谓的最优产业结构就是能够同时实现以下目标的产业结构:各个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都对生产要素进行了充分有效的配置;各个产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使用量都达到了利润最大化目标所要求的最大限度(惟其如此,就业也才会实现最大化);各个产业所选择的产量都能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代表性行为人按照跨期(两期)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安排每一种产品的消费和投资(意味着社会不存在过度消费,也不存在过度投资);每一个产业的产出在被消费和用于再生产之后没有剩余(也就是,微观单元的储蓄总额正好同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完全匹配)。在对最优产业结构的含义

12、进行界定之后,我们开始研究并提出一个关于各产业最优产出决定机制的理论模型。继而,我们将基于各产业最优产出计算我国的最优产业结构。(三)最优产业结构理论模型的提出1.关于研究路径的概括性说明每个产业都被视为一个独立决策单元,都按照C-D生产函数形式组织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要素都被划分为两类资本和劳动,都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需求和配置。基于每个产业对生产要素的最优需求和配置行为,我们能够推导出各产业生产要素投入价值与产品销售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不妨称为生产者的收入方程)。在各类生产要素投入中,资本的投入数量取决于代表性行为人的投资意愿;代表性行为人所乐于供给的投资数量完全取决于其自身

13、跨期(当期和未来两期)效用最大化动机,至于劳动力的投入数量,则始终能够保持与资本之间的最优比例(这里隐含了一个假设:劳动力总是比资本更丰富)。将代表性行为人关于最优资本供给数量的决定机制融入生产者的收入方程,便可得到一个同时考虑了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动机和投资者效用最大化动机的名义产出方程(我们称为最优名义产出方程)。2.生产者的收入方程的推导基于式(35)可以计算所有产业的最优名义产出,也就意味着可以计算最优产业结构,所以,也可以将式(35)视为对最优产业结构实现机制的数学表述。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其一,在推导式(35)时没有考虑税收和交易成本,因为我们要研究的是资源配置充分有效前提下的各产业最

14、优产出水平的决定机制;其二,我国政府和国外居民对我国各产业产品的消费和要素供给行为已被包含在代表性行为人的代表范畴之内。三、中国最优产业结构的定量测算1.指标构建及数据说明我们按照中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提取各产业相关数据。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以及娱乐业。

15、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未将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包含在第三产业内。由于我们所采用的生产函数为两要素C-D生产函数,为了在参数估计过程中除去“劳动产出弹性与资本产出弹性之和为1”的线性约束,我们对资本变量和产出变量均取人均指标。各个产业的名义产出用其增加值代表,分省的各产业增加值数据取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各产业的劳动力数量用平均从业人数代表。分省的各产业年平均从业人数数据取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将各省各产业增加值除以相应的年平均从业人数就得到了各省各产业年人均名义产出。我们用各省各产业的资本存量代表相应产业的资本投入数量。分省分产业的资本存量数据借鉴自徐现祥等(2007)一文。用各省三次产业的资本存量除以各自的年平均从业人数就得到了各省各产业的人均资本投入数量。在我们所采用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中,考虑了技术进步的两种情况:不具有时间趋势和具有时间趋势。生产函数的解释变量(人均资本的自然对数)的参数估计值就是资本产出弹性估计值,从而,劳动产出弹性估计值就等于1减资本产出弹性估计值。我们在选取技术效率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时,考虑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制度因素以及地理环境因素等三方面因素。关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我们用各省平均每万人中在校高中、大专和本科学生人数作为代理指标。计算各省平均每万人中在校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