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这思考的窑洞教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2821030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这思考的窑洞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这思考的窑洞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这思考的窑洞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这思考的窑洞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这思考的窑洞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这思考的窑洞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4第一单元-珍藏记忆-心系家园这思考的窑洞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思考的窑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应让学生了解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生平事迹,尤其19381947年的事迹来深刻理解“思考窑洞”的深刻含义,怎样用普通的窑洞来衬托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伟大。 2、学习本文,应让学生了解散文在自由与求工之间的完美结合,体现在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课文主旨, 了解散文在自由与求工,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的技法。 2、划出表示观点的句子,认真体会毛泽东思想的伟大。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导入。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不会忘记。 什么是红色经典?“红色经典”是指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里程碑式的人和事。或者再扩大一点,从广义上说,是指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人和事。如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重要事件、纪念地等事物,作为经典,值得人们反复记诵,永远纪念。比如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这些伟人,又比如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 2、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曰报记者、光明曰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现任人民曰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

3、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词、夏感、觅渡 觅渡 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等入选中学、师范和大学课本。近来,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相继推出经典中国、永远的丰碑、时代先锋、红色旅游等系列栏目,掀起了“红色经典”宣传热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著名散文家梁衡一直从事“红色经典”的写作,他的作品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 蓝毛线、大无大有周恩来及觅渡、走近政治等文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揭题:这思考的窑洞) 梁衡的散文能一再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作范文,主要是因为他的散文多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适

4、合于中学生模仿学习。人们把这种散文称为“专业散文”。 2、 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吗?(用普通的窑洞来衬托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伟大) 3、学生交流,汇报 二、读文,了解大意,把握“情物”,分析“情言”。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3、各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4、反馈说说你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v你最喜欢的是那些段落或句子?为什么喜欢? v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v这样写使延安窑洞人性、人情、人格化了,凸显出一种洞、人合一的审美兴味,洞即是人,洞即是毛泽东其人的象征,既有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大气磅礴的战略家气魄的恣

5、意张扬,又有毛泽东典型个性特征、浓浓人情味的荡气回肠(比如,“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宽恕和谅解、诅咒自己的人,“只要吃一碗红烧肉”),透过窑洞的细节,尤其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的形象和人格巍然屹立。 v第一段细节描写,可以展露出毛泽东沉稳、大气、处事不惊的大家风范。 v第二段细节描写,展现毛泽东敢于拼命、勤于思考的执着性格。 v在弹火分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展现了毛泽东最坚韧的毅力;毛泽东主动向比自己小的艾思奇请教,展现了他谨慎谦虚的品质;毛泽东根据中国现实情况带领人民转战延安,展现了他对现实的实际思考。 v写政治家并不单纯从仰视的角度出发,而是尝试用一种既尊崇又平和的心

6、态、一种对生命本真的追问和探讨的目光,去观察,去思考。 5、小组交流,自读课文,把作者的观点划出来,大家再读读。列出线索,表示作者的写作思路 6、结构梳理 它是指挥部 这思考的窑洞 它是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 它是胜利的力量源泉 三、再读课文,鉴赏“情艺” 问: 在这思考的窑洞中,作者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是个很大胆的比喻,读来却很亲切。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答:挖掘红色经典的美,一个重要的方法是把政治思想的理念转换成或者说翻译成一个文学意象,从而获得一种形象的意境的美。把毛泽东比作武林高手,也是一种反差,因为根据修辞学原理,两个比喻的事物相距愈远,反差愈大,比喻效果就愈强,愈生动。如作者为

7、建党80周年而写的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把一个6400万党员的大党和一个承载10来个人的小船连在一起,也是要造成一个反差美。 问:梁衡写毛泽东,是以延安的窑洞为视角“我看着这一排排敞开的窑洞,突然觉得它就是一排思考的机器。” 答:本来是非常坚硬、很难写好的政治题材,因着作者选择了比较柔软、较富人性的独特视角,情感和思考的空间就豁然开阔起来,这样就容易触及到历史和人物的偏僻角落,进而发挥散文自由挥洒的长处;作者所追求的“大事、大情、大理”,也因着有了这个视角,容易从史实的拘泥中跳脱出来,找到思考的新意。 问:试分析作者在课文中是如何做到情与理的交融的? 在情理的交融上,梁衡也工于经营,他把历史迷离

8、的真相、人物真实的内心(理)和作者感伤的叹息(情)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的感人深度。 四、拓展练习 思考:1、在这篇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在梁衡的政治散文里,有不少过于绝对的结论性话语,它放在政治论文里或许是合适的,但放在散文里,就会限制自由想象的空间,也会缩小情感张弛的弹性,从而使得作品的文学性减弱,作品的精神指向性过于单一。有意思的是,文学的持久魅力恰恰不在于她是否下明确的结论,而在于她的暧昧和多义能给读者创造无限多的想象可能性。 试举几例:“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人

9、来人去,政权更替,这种戏演了几千年,但真正把私心减到最小最小,把公心推到最大最大的只有共产党和它的领袖们。”(红毛线,蓝毛线)“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这思考的窑洞)“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一百五十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这样透彻、完美,达到如此绝妙之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大无大有周恩来)试想,散文里如果充满了“没有谁”、“最”、“只有”、“唯才”、“第一受苦人”、“第一人”这样不容置疑的、绝对的话语,势必对读者的阅读接受造成压迫,直至排斥。况且,绝对的话语也多有武断之嫌,比如,为什

10、么说“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那孔子呢?李白呢?为什么说“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共产党的领袖们”?难道物质生活改善了就不再激励?类似的判断是禁不起追问的,是对复杂问题的一种简化,“说理论事涉于迁就”(清人刘熙载语),它严重制约了作者的精神发现的能力,以致全篇散文只要一读到这句,读者就已经知道了作者的情感方式和精神指向,审美的期待必然随之中断。 2、小组交流,你赞成作者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作者过于注重工巧、预设了思想结论而造成的内心的不自由所致。尤其是政治散文,事关历史,作者更应放低自己,拒绝膜拜,尽可能张扬散文的自由精神,才有价值,否则,光唱赞

11、歌,感情力量就会显得非常单薄。比如在这思考的窑洞一文中,作者对毛泽东极尽膜拜,因为住在窑洞里写作和指挥战争的毛泽东如有神助,可读者有理由问:从如此简朴的窑洞里走出来的毛泽东,晚年为何会有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失误?这里面的转变有什么心灵秘密可以探究?作者如果完全回避和取消这个问题,他的文字就很难叫读者信服。邓小平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尚且能出于历史公心对毛泽东“三七”开,为何今天本应具有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不能从这个起点开始他们的思索?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因为史记以史实为依归,不轻易贬抑和褒赞历史人物,用班固的话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今天回过头看,史记会成为历代散文家多次反抗形式主义文学的旗帜和典范,确实有它的道理。 五、小结本课。 散文要真正写好,做到“自由而后工”,还得克服与之相伴的两个死结:“自由而不工”和 “工而不自由”。具体说来,就是为文不可不作,也不可强作,而是要“不能不为之为工”。梁衡的散文之工显著,但文体和思想的自由度不够,规范太多,以致工得有失自然,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太用力了,思想中预设的东西太多了,目的性太强,自然难穷心中之快意。这或许对梁衡是一种苛求了。但我一直记着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的名句:“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放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