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讲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2814352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9.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讲解(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稻害虫识别与防治,水稻的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6%,产量占43%。我国水稻害虫385种,常见的30多种。 1、害虫类别: 蛀茎害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褐边螟 刺吸害虫:稻飞虱类、叶蝉类、蝽象类、稻蓟马等 取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稻苞虫类、稻蝗、黏虫、稻象甲 取食叶肉:稻纵卷叶螟、稻负泥虫 潜叶:铁甲虫、稻潜叶蝇 蛀食心叶和生长点:稻瘿蚊、稻秆潜蝇 危害花:稻管蓟马 谷粒:稻褐蝽、稻绿蝽、稻缘蝽、稻蝗、黏虫 种子、幼芽、稻根:稻根叶甲、稻水象甲、稻摇蚊、稻水蝇等,概述,2、分布及严重度 分布普遍,危害严重:稻螟虫、飞虱类、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稻蓟马 局部发生,危害严重:

2、川西盆地边缘的稻苞虫,广西的稻瘿蚊 局部发生,危害较轻:稻负泥虫、稻铁甲虫多发生于山区 间歇性发生:黏虫 入侵害虫:稻水象甲,原产北美,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北方稻区始见,1993年浙江省发生较重。为检疫性害虫。,概述,一 稻螟虫,(一)分布与为害 二化螟:温带性昆虫,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现,南至海南岛,东起台湾,西至云南南部和新疆北部的主要稻区。 主要寄主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茭白、甘蔗、粟、慈姑、蚕豆、油茶及芦苇等。 三化螟:热带性昆虫。国内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稻区,以沿海、沿江平原地区为害最重。分布北限在山东烟台附近。 食性专一,仅为害水稻和野生稻。 大螟:长江流域及其附近稻

3、区,杂交稻推广后,发生危害明显加重。 食性杂,与二化螟相似。,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雌成虫:前翅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小黑点。 雄成虫:翅黄褐色,翅面密布不规则褐色小点,中室顶角有紫黑色斑点1个,其下方有3个同色斑点,二化螟,卵粒排列成鱼鳞状,幼虫淡红褐色或淡褐色,体背5条暗褐色纵线:背线、亚背线、气门线,二化螟,雌蛾:中室顶角1个小黑点。腹部末端有黄褐色毛丛。,雄蛾:中室顶角1个小黑点。顶角至后缘中部有1条斜纹。,三化螟,卵块,一 稻螟虫,(一)分布与为害 幼虫为害水稻为主。 枯 鞘: 二化螟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 断 环: 三化螟幼虫蛀茎后在稻茎内壁环状取食。 枯

4、心苗:2龄后幼虫蛀入稻茎内为害,水稻分孽期造成枯心。 死孕穗:孕穗期受害 白 穗:抽穗期受害 虫伤株:成熟期受害,(一)分布与为害,枯心苗,枯孕穗和白穗,(一)分布与为害,(二)生活史与习性,1、二化螟 在我国从北到南1年发生1-5代。河南年发生2代。以4-6龄幼虫在稻桩、稻草、茭白及稻田周围、田埂上的杂草茎秆中越冬。 由于越冬环境复杂,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时间参差不齐,常持续2个月左右,造成世代重叠现象。越冬幼虫抵抗低温能力强。且体外无茧,稻茎上无丝隔,环境不适时可迁移。春季,在稻桩中越冬的未成熟幼虫(4-5龄),会爬出转移蛀人麦类、蚕豆、油菜的茎秆内为害。,第一代卵盛期:5/下 孵化盛期:6

5、/上 第二代卵盛期:7/中 孵化盛期7/下 第三代(部分)卵及孵化盛期:8/下,豫南稻区:,(二)生活史与习性,2、三化螟 每年发生2-7代。 豫南稻区3-4代。以老熟幼虫在晚稻桩地下茎内越冬。 幼虫越冬前在地下茎的内壁上做丝隔保护自己,丝隔可多至7、8层。春季气温回升到16以上时,陆续化蛹、羽化。,第一代卵盛期:5/中下 孵化盛期:5/中下 第二代卵盛期:7/上中 孵化盛期:7/上中 第三代卵盛期:8/上 孵化盛期:8/上中 第四代(部分)卵及孵化盛期:9/中,豫南稻区:,(二)生活史与习性,(二)生活史与习性,(二)生活史与习性,(三)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螟虫的数量 水稻的危险生育期-分

6、蘖期和孕穗期是否与幼虫孵化期吻合,(三)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四)调查内容和方法,(1)灯光诱测 200W白炽灯或20W黑光灯,距地面167cm。 (2)螟害率和虫口密度调查 分水稻类型、品种、插秧期、抽穗期,或按螟害轻、中、重分别调查。 每类型3块,平行跃进法取样200丛,记载被害株数,剥查其中的幼虫、蛹数,记载死、活虫数。 (3)发育进度调查 各代化蛹前开始,3-5天1次,每次剥查活虫50头以上,分别记载各龄幼虫数、各级蛹数,并计算其比例。 (4)卵块密度及孵化进度调查 每块田固定500-1000丛,秧田10-20m2。在各代蛾始盛、高峰、盛末期后2天各调查1次,记载卵块数,推算单位面积

7、卵块密度。把着卵株栽于田角,每天下午定时观察,至全部卵孵化。,(五)预测预报,(1)成虫发生期的短期预测: 田间化蛹率达16%、50%、84%的日期加上当代蛹历期,为成虫相应发生期,再加上产卵前期和卵历期,为孵化的相应时期。 (2)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 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 查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防治1次的,在孵化高峰用药;2次的,于孵化始盛期用第一次药;防枯心团的在枯心刚出现时用药。 (3)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 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卵孵化盛期内大肚超过10%,抽穗不足80%的田块。 查破口露穗情况,定用药日期:破口超过50%,而抽穗不足80%的地块;孵化盛末期破口不足50%

8、而大肚超过10%的田块。,(六)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虫源,压低虫口基数,控制1代发生量 齐泥割稻; 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淹没稻桩; 春前处理完玉米、高粱等二化螟和大螟的寄主茎干; 春季及早翻耕灭蛹,铲除田边杂草等。 2、调整水稻布局,改进栽培技术 改单、双季稻混作为双季稻或单季稻,减少桥梁田; 适时栽秧,加强管理,使生育期整齐。 避免氮肥过量。 3、设置诱杀田,人工防除 5-10%的田提前栽秧,使生长茂盛,诱集产卵,集中消灭。,六、防治方法,4、化学防治 二化螟:孵化高峰至1龄幼虫期。三化螟:孵化高峰期 单季稻:第一代早稻枯鞘率7-8%,常规中稻5-6%,杂交稻3-5%。第二代均为0.6-1

9、.0%。 95%杀虫单原粉450-750g/公顷, 92%杀虫单WP 750ml/公顷, 10%吡虫啉WP 375g/公顷常规喷雾等。 5%杀虫双颗粒剂15-22.5kg/公顷拌湿土撒施, 50%杀螟松EC 1500ml/公顷兑水喷雾, 巴丹原粉0.75-1.2kg/公顷撒毒土。,六、防治方法,5、生物防治 杀螟杆菌280-500g/公顷,混合少量化学农药 性信息素缓释,干扰交配。,性信息素和灯光诱杀,大螟 (Sesamia inferens),前翅中部有1条暗褐色纵纹。,大螟 (Sesamia inferens),幼虫:腹足趾钩单序,横列。,大螟 (Sesamia inferens),稻螟蛉

10、,二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一)分布与为害 全国发生普遍,以黄淮流域以南发生多,为害重。 主要为害水稻,偶见为害小麦、大麦、粟及甘蔗等作物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幼虫吐丝纵卷叶片成虫苞,幼虫在苞内取食上表皮及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影响株高和抽穗,使千粒重降低,瘪谷率增加,导致严重减产。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局部性、偶发性害虫。70年代以后,为害日趋严重。在河南、山东及沿渤海湾的辽东半岛等地己经成

11、为水稻的重要害虫。,(二)生活史 我国1年发生2-8代。河南北部发生3代,河南南部发生4代。 在我国的越冬北界在30N左右,相当于1月份4等温线附近。 周年发生区:1月份16等温线以南,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及台湾南部等地,周年为害,无越冬现象。 越冬区:位于1月份4-16等温线之间,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和湖南、江西、浙江的中南部,其中南岭以南以幼虫和蛹越冬,南岭以北有零星蛹越冬;越冬场所在再生稻、稻桩和李氏禾、双穗雀稗等杂草上,幼虫藏于卷叶内,蛹在叶鞘、株间或地表枯叶上的薄茧中。 冬季死亡区:位于30N以北的广大地区,即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北部和四川中部一线以北,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稻

12、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二)生活史 河南:5/下-6/中 豫南发生第1代,虫量少。 6/下-7/中下 豫南发生第2代,虫量大,为害重。 7/中-8/中 在北方各稻区普遍发生严重,豫南发生第3代,一般为害较重。,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三)迁飞及虫源 每年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北迁,秋季自北向南有2-3次回迁。 第1次北迁:3/中下-4/上中,虫源由大陆以外的南方迁入我国岭南地区,构成当地第1代虫源。 第2次北迁:4/中下-5/中下,仍由大陆以外的中南

13、半岛及我国海南岛等地向岭南和岭北地区迁入,构成当地第2代(岭南)或第1代(岭北)虫源。 第3次北迁:5/下-6/中,由岭南地区向岭北及长江中游的江南地区迁入,并波及到江淮地区(豫南), 构成该地区第2代或第1代虫源。 第4次北迁:6/下-7/中下,由岭北地区向江淮迁入,波及华北、东北地区(豫南), 分别形成当地第2代和第1代虫源。 第5次北迁:7/下-8/中,由江南和岭北地区向江淮地区和北方迁入,构成北方第2代虫源。,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三)迁飞及虫源 每年8/底-11月有3次回迁过程。 第1次回迁:8/下-9/上中,由北方和江淮地区向江南、岭北、

14、岭南迁人。 第2次回迁:9/下-10/上。 第3次回迁:10/中下。 在福建古田有“7月上山,8月下山”的垂直迁飞现象。,稻纵卷叶螟无固定的虫源发生基地,此点与飞蝗不同。,(三)迁飞及虫源 迁飞机制:迁飞与生殖停滞有关。 迁飞前卵巢发育处于停滞状态。 光周期和升温是诱发生殖停滞和迁飞的主要因子。 夏季在长日照条件下,高温(28.2)是诱发北迁的主要因素;秋季在降温条件下,短日照是诱发回迁的主导因子。 迁飞是主动起飞,被动运转,中途可停息再飞。 降落的气象条件为锋面天气、气旋和副高压控制。 迁飞的能源为蛾体中的粗脂肪。,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四)主要习

15、性 成虫:飞翔力强。雌蛾趋光性强于雄蛾。成虫喜吸食植物的花蜜和蚜虫的蜜露作为补充营养。 产卵:选择生长嫩绿、茂盛的丰产田和圆秆拔节期及幼穗分化期的稻田产卵,抽穗后稻叶上卵量较少。 每雌产卵100多粒,单粒散产,以植株中、上部叶片背面尤其是上部2、3叶最多。 幼虫:5龄。初孵幼虫先爬入水稻心叶或附近的叶鞘内,或钻入旧虫苞内啮食叶肉,形成针头大小的白色透明小点;2龄幼虫开始在叶尖吐丝纵卷成小虫苞,称为束叶期。1头幼虫一生可取食为害5-7片叶。 化蛹部位:分蘖期多在基部枯黄叶片及无效分蘖上;抽穗期多在叶鞘内或稻株间。,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五)发生与环境的

16、关系 1、气候 远距离迁飞靠水平气流运载,所以迁飞方向取决于气流场的走向。8月底以前以偏南气流为主,蛾群由南向北逐代迁飞; 8月底以后以偏北气流为主,由北向南回迁。 2、食料 叶片浓绿、肥厚、宽软的稻株着卵多。密度较高、偏施氮肥的稻田叶片嫩绿,着卵量较多;分菜期和孕穗期与成虫发生期相遇的着卵量大。 一般粳稻比籼稻受害重;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受害重;阔叶品种比窄叶品种受害重;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受害重。,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五)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3、天敌 卵期有稻螟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等,寄生率一般达20%-50%; 幼虫期和蛹期常见的寄生蜂有稻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瘤姬蜂等。 捕食性天敌有多种步甲、隐翅虫、青蛙和蜘蛛等。,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六)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合理施肥。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叶色淡、窄、薄、硬,叶脉间和表皮硅沉积多且硅链排列紧密)。 2、生物防治 苏云金杆菌。8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3750-4500克/公顷(16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1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