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听课记录跟反思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2814138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听课记录跟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学语文听课记录跟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学语文听课记录跟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学语文听课记录跟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学语文听课记录跟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听课记录跟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听课记录跟反思(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4写在前面的话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的方法之一。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的过程,所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从而把教师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而且由于听课者既不参与课堂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内容的学习,通常被认为是与教学不发生直接关系的人员。因而在听课前

2、无充分准备;听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这样的听评课,显然是有悖于课程改革精神的,无法起到应有的教学研究的效果。为此,必须依照现代教学理念,革新听课、评课。一、听评课的功能、教研科研功能听评课既是教研活动,又是科研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可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概括形成理论。如此循环反复,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必然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听评课也是教育同行进行教材分析、教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

3、。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教师之间开展听评课活动,就能达到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艺的目的。、激励发展功能通常就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来说,可能有两条路可走(从相对意义来说)。一条是磨道式的循环,是走一条自我封闭的教学发展道路;一条是螺旋式上升,采取的是对外开放,对内改造的策略,是教学能力发展的道路。听评课对开阔教师的视野,激励他们上进,发展他们的教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引导教师走教学能力螺旋式上升的道路。、教学诊断功能学校领导抓教师的教学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临床

4、指导。所谓临床指导是指学校领导深入到教室中去,诊断教师教学中的毛病,评估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一种具体技术。这里的“床”是指教室,“临床”是指深入到教室中去。“临床指导”的操作技术包括观察前活动、课堂观察、观察后材料分析与交谈等三个阶段。听评课就有“临床指导”的性质。为了查清教师教学质量一直很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在评课时,对课做出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问题。要对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教学程序的设计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这是一个“诊断治”的过程。改革与问题总是相伴而生的,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如其

5、它学科一样遇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譬如,如何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行为,优化语文的教学过程?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对于教研人员来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既是工作的需要,又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基本形式是观察与思考,新课程起步不久的2003年秋季,我开始从课堂教学入手,作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将平时听课中发现的典型课例及时记录下来,加以整理,然后如牛儿吃草一般反刍琢磨,形成反思的文字。尽管这是草根式的研究,但它来自于亲历的课堂,都是发生在身边的教学现象,因此这些来自于教学原生态的观察和思考是具体鲜活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语文教学上曾有过“得得派

6、”,主张一课一得,我的这些反思也是如此,力求一例一得,每个课例侧重解决一个问题。反思可以提高我们对教学行为的认识水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依靠“经验反思”,这个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告诉我们,强化教学反思以提升认知水平和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鸿篇巨制,以建立理论大厦,但我们也需要零砖碎石,以铺垫前进的路途。因此我企盼这40篇听课与反思能起到铺路砖石的作用,让它铺垫在实践与理论之间,使成长中的教师少走一点弯路。教研之路是苦乐旅程,正当我感受到这种课例研究的乐趣时,不料2004年的搬家将所写的十来篇“听课与反思”全部遗失,当时颇为泄气,打算放弃,后来到底拗

7、不过职业的执着,又重新动笔。朝来暮往,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四个春秋,辛勤的汗水终于结出了零星的果实,尽管它如此微不足道,但“自己的孩子自己疼”,所以还是倍感欣慰。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我深知自己热情有余而学养不足,书中的一些看法肯定缪误不少,恳望同行坦诚批评指正。好在教研无禁区,思想唯有碰撞才会飞溅智慧火花。愿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相互切磋研讨,共同营造语文园地的万紫千红。2007年12月1、 让诵读走进文本【课题点击】课题:童趣(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它叙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物外之趣”,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在作者笔下变得美丽而奇特。文

8、章篇幅短小,生动有趣。【听课回放】2004秋季我市有六个县进入义教课改实验,这节课是市教研室到这些课改实验区进行教学视导时所听的一节课,听课的学校为一所农村初中。上课开始,教师演唱台湾校园歌曲童年,由此导入新课学习;接着检查课文预习情况,学生介绍课文作者、上黑板给生字注音;随后师生交流,了解课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完成了以上教学步骤之后,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面,课堂活动主要围绕诵读展开,具体做法如下:1、诵读课文,交流感受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师生对话交流。师:读过课文之后,请同学们谈谈对文言文的感受。生: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语言较现代文难懂。师小结:文言文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注意朗读的停顿。2

9、、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提出要求:注意朗读时字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在文中作圈点批注。3、自由朗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巡视。4、推荐代表朗读先由女生推选一位代表朗读课文,读后学生与教师进行评价;再由男生推选一位代表朗读课文,读后进行评价。由于男生代表的朗读不够理想,评价过后,另一位男生主动起来再次朗读,教师对这位同学给予表演鼓励。5、同桌互读同桌之间,一个读一个听,然后交换进行。6、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诵读活动作简要小结。【课例反思】童趣一文短小精悍,文笔生动形象,教师以诵读为主进行教学是十分得当的,也很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但这节课存在的问题也集中反映

10、在诵读上面,即诵读停留于形式,未能进入文本。首先,诵读的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中的五个诵读环节,每次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有什么要求,没有体现出来,教师仅在“听课文朗读录音”时,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停顿”,而其它几个诵读环节皆未提出具体的要求。五次朗读活动尽管形式上有变化,但基本上处在同一个层面,缺乏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其次,诵读感知未能触及文本的内容。诵读是为了感知文本,品味语言,不能为了诵读而诵读。教师先让学生理清课文所写之事,再进行诵读,实际上将诵读与感知分离开来,不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一般认知过程。再如“诵读课文,交流感受”这一环节,诵读之后理应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内容,交流认识,但教师并没有

11、顺势而为,而是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的感受”,将诵读的关注点转移到了文本的形式上,的确是一个遗憾。诵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它对感知文本、形成良好的语感作用重大。新课程实施以来,诵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诵读只是手段,只有当它真正走进文本,成为理解文本的有效途径,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2问题解读文本的钥匙【课题点击】课题:山中访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是一篇很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写景散文,作者用一颗纯真的童心体察自然,视山水为知己,赋景物以灵性,在拟人化的和想象丰富的文字中,表达出对山水自然挚爱之情。【听课回放】这是我在一所普通中学听的一节调研课,导入新课之后,

12、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作相应指导,由此感知课文的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教师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你得到哪些启发?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教师与学生对话,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解决得比较顺利,而第二个问题由于设计不当,效果不佳,来看几例学生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生读课文:“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入扎进泥土和岩石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回答:树林启发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人。生读课文:“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

13、出我的浑浊吗?”回答:山泉启发我们要表里如一,做一个心灵美的人。生读课文 :“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进嗓子,从古唱到今。”回答:瀑布启发我们要无私奉献,不要贪慕私利。【课例反思】“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可见,问题不仅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十分强调问题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是,

14、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价值的,如何设计(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是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检验。本节课设计的两个问题,我认为第一个问题颇有价值,它直奔文章中心,可以有效帮助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但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值得商榷,因为这个问题提得生硬牵强,简单化概念化,且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果课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这样设计当然很好,但山中访友不是这类文章。从内容上看,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以及爱美之心。因此我建议将第二个问题重新定位,可以作这样修改:“作者对山中景物充满了感情,你有类似的生活体验吗?”如果说这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是感知和揣摩文本,那么修改后的第二

15、个问题则是拓展延伸,其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说问题是我们解读文本的钥匙,那么这把“钥匙”开启的只能是相匹配的“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课文,从课文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准备)教学问题,以优化教学过程。3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课题点击】课题:郭沫若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分别是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篇诗皆为作者早年留学日本时所创作。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以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两幅奇妙的景象,将我们带进美妙的“星空”世界。同时,诗中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在五四运动“退潮后”那种缥缈、孤寂和忧郁的思绪。【听课回放】这篇课文的教学共两个课时,第一节课时学习天上的街市,第二课时学习静夜并研讨课后练习。两节课上得相当成功,尤其是第二课时的静夜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节课一开始,教师便结合天上的街市进行诗歌阅读方法的指导(屏显):了解写作背景;把握诗的形象;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这个起始环节既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总结,又是学习静夜之前的方法引领。接下来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诗歌学习的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阅读,思考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当中。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学生在全班交流。下面是学生讨论交流的内容要点: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