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12804852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鲁迅(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鲁迅(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鲁迅(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鲁迅(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一).(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鲁迅(一),这是一位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他登上文坛标志着一个伟大文学时代的来临;他的去世也标志着一个文学时代的结束。他的精神虽在延续,但毕竟再也没有人来代替他,直到今日。甚至有人说“掌握了鲁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为什么说“掌握了鲁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骄傲,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灵魂。他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现代小说之父;也是现代散文的开创者,中国现代杂文之父。我们可以说,“掌握了鲁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的主要理由有三个:第一,自新青年1918年开辟“随感录”专栏后,鲁迅的杂文就显示出尖锐而

2、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并且,从此之后,杂文就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鲁迅”这个名字几乎就是“杂文”的代名词。有人认为,中国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新青年作者群”和“语丝派”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散文流派开辟的,而鲁迅既是“新青年作者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也有人曾经将中国现代散文分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和“独语散文”,而这两种散文创作的开山之作,正是鲁迅的朝花夕拾与野草。在新文学初期,散文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文体,而鲁迅正是这时期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第二,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更是一枝独秀,不仅最早显示出新文学的“实绩”,而且在文体上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就

3、的实验,成为了各种现代小说文体的先驱和榜样。也可以这么说,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第三,自现代文学诞生的第一天起,文坛上就论争不断,而几乎每次重要的论争几乎都与鲁迅有关。,第一节 鲁迅生平及思想发展,一、关于笔名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名豫才。1898年到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 显然“鲁迅”是一个笔名。它是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关于这个笔名,据鲁迅说,是因为“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见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3)人民文学出版社19

4、81年第377页)(在此文中鲁迅也谈了自己曾用过的其他一些笔名),同时,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先生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所说,之所以用“鲁”作姓,“迅”为名,是因为“(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这个笔名意思一是“愚鲁之人应该起来”;二是寄托了鲁迅对母亲鲁瑞的爱。,对于鲁迅来说,他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灿烂的,但在他达到自己人生的辉煌之巅,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灿烂业绩之前和之中,真正对他的一生起决定作用的事件却只有那么几件。这几件事,从最直接的意义上影响了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影响了他的思想与创作;影响了他对社会、文化、艺术的价值选择。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几件事就构成了他人生

5、道路上最引人瞩目的亮点,也是讲其生平应首先提到的:,二、影响鲁迅一生的几件大事,第一件事: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童年、少年时代)。 “坠入困顿”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祖父为别人科场作弊而被下狱。为救祖父家里变卖家产。 (2)祖父的事引起的风波刚平息,父亲又得了水肿病。这真是雪上加霜。为给父亲治病鲁迅家几乎倾家荡产。 在此过程中,鲁迅对社会、人生有了两大深刻认识: (1)看到了世人的嘴脸(势利的嘴脸)。 (2)中医误人。 这两大认识成了鲁迅以后思想、创作主题的重要来源,也成了他最初选择人生道路的契机。他后来赴日本留学学西医,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中医耽误的人(另一目的是为国家,

6、他曾说,如果发生战争,他可以去当军医)。,第二件事:进化论的影响,1898年,18岁的鲁迅抛弃了读书应试的所谓正路,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二年转入矿务铁路学堂,求学期间受到了康梁维新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他读到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后,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观察世界、认识现实的思想武器。 1902年,21岁的鲁迅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的名额,怀着救国的理想进入东京弘文学院 ,当时的东京正是中国革命党人海外活动的中心,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新小说等报刊成为了留学生们的精神食粮。鲁迅在课余也开始接触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

7、作了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同时也与他的同乡好友许寿裳一起开始了中国国民性的探讨。,第三件事: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 1903年赴日本留学攻读医学。在日本仙台医专,1905年,有一件事深深地刺激了他。课堂上,老师讲完讲义的内容后,放了当时日俄战争(发生在中国东北)时的一张幻灯片(这一事件后被人简称为“幻灯片事件”) 这一件事震动了他,使他“学医救国”的理想破灭,他感到,如果是愚昧的国民,即使身体如何强壮,也只能扮演两种角色:做“示众”的材料或者看客,死多少都是不可惜的,于是决定“弃医从文”。1906年春,鲁迅由仙台回到了东京,从事文艺活动。,这是鲁迅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没有这个转折,也许就没有今天我们

8、所知道的鲁迅。 没有这个转折,20世纪的中国可能会多一个医生,却少了一个思想、文化、文学伟人。,第四件事:辛亥革命 1909年从日本回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满怀希望迎接这场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可是,他失望了于是, 1911年鲁迅便以当年发生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年 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袁世凯复辟后,他开始了自己特殊的追求:“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 前者,成了鲁迅以后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改造国民性,启蒙”;后者,则成了鲁迅创作的丰富的精神和艺术的来源之一。,第五件事:应邀创作狂人日记 五四前夜,钱玄同拜访鲁迅

9、。钱见他拓古碑,劝其写点新文学作品两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结果,启开了鲁迅早就抱有的“用文艺唤起国民”的心智 终于,鲁迅拿起了笔,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成了鲁迅成为伟大文学家的直接契机。,第六件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6年为躲避迫害,从北京到厦门大学教书。1927年又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不久后到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上海,开始他生命最后十年的光辉历程。 在广州,鲁迅亲眼目睹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事实。(按鲁迅的说法是四一五因广州的反革命政变发生在这一天。四一二是在上海发生的反革命政变,因是反革命政变的开始日,习惯上人们都用四一二。)这一事变,

10、使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所以,四 一二,也就成了鲁迅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魯迅三兄弟,大哥周樹人、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生物學家)。 民國十二年七月十九日魯迅與周作人妻子發生嚴重的衝突,八月即搬出北京八道灣寓所,母親與三弟亦隨之。此決裂究竟為何故,兩人至死諱莫如深,成為近代文學史之謎團。,三、思想历程 学术界普通的观点是:四一二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分界线(主要指政治、社会思想和人生观),以此为界,分为前期与后期。划分的依据,主要是鲁迅对人生、社会看法的根本转变。之前,他主要信奉进化论与个性主义并以此来观察、解释人生、社会现象;之后,“思路”被轰毁,开始自觉接受阶级论与集体主义。,简言之,鲁

11、迅的思想历程是: 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 作为思想转变的具体资料,是鲁迅后来收入自己的杂文集而已集中的答有恒先生一文。,最早对鲁迅思想历程作如是划分的人物是瞿秋白。1933年,他以“何凝”为笔名写了一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他认为,鲁迅的思想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其身份是“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此后,学术界一直沿用这一结论。其间虽有人别出心裁或者认为鲁迅思想的转变不是在“四一二”,而是在之前;或认为阶级论、集体主义思想在鲁迅前期早已有之等等,但都因没有太强的说服力而未引起什么重视。 从哪里可以具体看出鲁迅思想的转变呢?(即鲁迅前、后期思想

12、的区别呢?),从哪里可以具体看出鲁迅思想的转变呢?(即鲁迅前、后期思想的区别呢?),()历史观 ()认识论 ()社会观,(1)历史观 前期:从个性主义出发,任个人而排众数; 后期:对群众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前期:鲁迅信奉个人主义,尤其赞赏易卜生在国民公敌中的一句话: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就是那孤独的人。 后期:鲁迅断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充分认识到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主要是人民大众,认识到了“多数的力量是伟大、要紧的。”,(2)认识论 前期:重精神,轻物质,主张先改造人的精神而后才能改造社会,认为,精神改造的成功与否决定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这种脱离客观经济基础而提出的主张,有明显的唯心

13、主义的倾向。 后期:主张社会的革命,认为“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他打走了。”从社会革命出发,来看待社会进步的动力,其思想也就从唯心主义认识论,转变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上。,(3)社会观 前期从进化论(the theory of evolution)出发,坚信:“青年必胜于老人”,“新必胜于旧”,“将来必胜于现在”(随感录四十一)。又在随感录四十一中写道:“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进,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 这种以进化论为基础提出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明确地勾画了社会进步的必然性,抓住了新陈代谢这个宇宙间普遍的

14、、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但由于过于强调社会进化的“直线性”特征,带有明显的“生物进化论”的痕迹,完全忽视了社会进化要经过斗争的历史事实与规律,所以,无法科学地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上层人与下层人矛盾的必然性,新事物与旧事物矛盾的客观性。,后期认为同是青年却分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因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思想感情也不同。他在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说:“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的老太婆身受的酸辛,贾府的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的。”阶级论意识,代替了进化论的意识,并明确指出,社会要发展必然要进行革命,而“革命是痛苦,其中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对于左翼联盟的意见) (注:我说鲁迅前后期

15、思想有不同,并不意味着说,前后期思想没有联系。事实上是有联系的。特别是进化论思想,可以说是贯穿鲁迅一生的思想。只是到了后期,这种进化论思想更成熟,与辩证法等唯物主义思想意识结合了。鲁迅的思想由前期到后期的发展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后期思想因素不断增加,而前期思想中的积极成果也被不断地深化,所以,到了后期鲁迅的思想不仅更成熟、更深刻,而且也更丰富了。,鲁迅的社会、政治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鲁迅的文学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过时间不一样。 早期信奉“浪漫主义”,标志是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 五四以后,转向深刻、清醒的现实主义 主要从创作中表现出来。其文艺理论,也主要侧

16、重于现实主义。,四、对鲁迅的评价 对鲁迅的评价,学术界一直沿用毛泽东的论断: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我虽然也同意这一评价,但总觉得这一评价: 1.太政治化; 2.太抽象,缺少个性内涵。(因为,人类文学史上一切被称为“伟大文学家”的人,也可以称为伟大的思想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托尔斯泰,曹雪芹等)。 那么,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的个性特征何在呢?我认为:,孤 寂 的 巨 人,我的评价,不在于否定“三个伟大”,而在于赋予这一评价以个性内容,也由此来解释鲁迅生前一些容易让人误解的行为。 我评价的落脚点是“巨人”; 我评价的着眼处是鲁迅的“孤寂”。 为什么说鲁迅是“孤寂“的?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看:,1.从个人生活来看: 由于种种原因,纵观鲁迅的一生,在他的社交圈子里,尤其是在文化人圈子里,与他心心相印的朋友说不出几个。所谓五四时期的“同人”,如胡适、刘半农、钱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