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汇总分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2793233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7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汇总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04-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汇总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04-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汇总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04-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汇总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04-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汇总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汇总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汇总分析(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汇总分析,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即是从内容、形式、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解答题目,2004-2013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回顾,2004-2013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回顾,2004-2013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命题回顾,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

2、造意境的?,04年福建卷:,【答案】“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独(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2005年高

3、考诗歌鉴赏题,【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

4、由(3分)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2006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

5、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答案】 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答案】 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

6、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

7、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答案】 (1)用“日暮”即落日, “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

8、宇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吏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1)答案:踏 (2)答案

9、: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答案:A,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晓至湖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 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案】(1)这首诗情感丰富。从“人意静”、“寒雾生”等语可以看出作者喜爱幽静;“临水”、“稍见初

10、日开”等词句则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之意;而从“安得学野凫”、“逐清景”又可看出作者向往自由以及对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2)对比 ,有声与无影对比。2、对偶,近景与远景相结合,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层次分明。,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答案】

11、(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2013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

12、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1)答:“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韵味。 (2)答: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小结,规律透视 1.时代分布: 唐宋领风骚。共涉及10首诗歌,选用唐代诗歌3首,宋代6首,清朝1首。 2.体裁分布: 律绝为主,绝句更是重点。绝句5首,律诗3首,古体诗1首,词1首。 3.题材分布: 写景抒怀为主。或写

13、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民族气节、自我感伤为代表 。,小结,4.作者分布: 选诗以非名家为主,但也不回避名家名篇。 5.考点分布: 考察重点突出。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始终是命题的首选.其次对语言的鉴赏以炼字炼句居多,对表达技巧的考察以情景关系居多。 6.题型、分值稳定: 题型为简答题,分值 6 分.只是在 2010 年考了选择题和填空题,总分值还是6分。,启 示,1、难易适中 与全国各省市相比较,福建高考诗歌字面意相对容易理解,篇幅较为短小,绝句居多,难度不是很大。 2、选材多样化 名家的非名篇、非名家的名篇都更有可能涉

14、及。而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诗歌考察中名家名篇也在相对减少,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比重在加大。,3、唐宋主唱,适度关注其他 唐宋主唱,这与全国是一致的。2010年各省市19首诗歌涉及唐宋诗词共14首,比率占到70。2011年全国卷选取的也是唐诗和宋词。全国各地的唐宋诗词也占12首。魏晋南北朝诗歌、元明清诗词曲各地市都有所涉及。,4、关注多元题材 福建和全国各地一样,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重点。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抒情较含蓄;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抒情议论较为明显。这两类都较其他题材方便设题。不过其中其他省市也常有涉及的

15、咏物言志、怀古咏史、送别感怀、边塞战争、哲理诗等都尚未涉及,可适度关注。,5、关注诗和词 福建一直是律绝独唱,直到清朝厉鹗的五言古体诗和宋代李纲的词,打破了律绝一统天下的格局。但还是清一色的诗。纵观全国各省市的诗歌体裁虽然是百花齐放,但律诗、绝句、词一直是重点。福建由于试题文字量偏大,所以诗歌篇幅以短小为主,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6、考点趋于多元,试题开放度加大 由于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始终是命题的首选。福建卷也不例外,但由于语言题以炼字题居多,技巧上以情景关系居多,估计上今后的考察应该会更多元化。,开放度加大也是诗歌考察的一个趋势。如2011对厉鹗诗的考查要求考生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其答案示例注明: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省检卷诗歌第二小题也是任选二个动词进行赏析,2011的湖南卷则设题为“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案示例注明: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开放度极大,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