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荣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787598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荣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东省荣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东省荣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省荣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荣成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30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复习思路一、学习目标:1、背诵诗文、了解诗文内容2、赏析重点诗句,把握诗文的中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作者简介:了解杜甫杜甫( 712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

2、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 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三、巩固诗文:背诵三首诗四、赏析诗句望岳、春望石壕吏赏析五、表现手法:A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B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知识链接。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

3、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背诵诗文,小组抽查检测四、赏析诗句、理解感情。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钟: (2)阴阳割昏晓阴: 阳:(3)会当凌绝顶会当: (4)浑欲不胜簪浑:(5)吏呼一何怒一何: (6)老翁逾墙走逾: 走:(7)急应河阳役

4、应: (8)独与老翁别别: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5)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6)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杜甫诗三首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对春望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

5、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二、填空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 。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 。(3)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 , 。三、按课文原句默写。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 。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石壕吏诗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 , 。二、回答问题: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认为解释变量是影响被解释变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这种变量关系是否确实存在或者是否明显,会在回归系数1的估计值中反映出来。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