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呕心沥血版)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2785881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呕心沥血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呕心沥血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呕心沥血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呕心沥血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呕心沥血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呕心沥血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呕心沥血版)(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文选读,论述文,论述文,即理论文章。是评析事物、论说道理、发表见解的文章。有人称之为论辩文、论说文、议论文、说理文等。包括创建理论的文章、推广理论的文章以及运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章。 论述文的论事说理,归总起来,常用五种方法:阐释、感想、分析、论证、评价。根据使用这些方法的主次详略,可以把论述文分为三类:证论文(如政论文、学术论文)、评论文(如时评、书评)、感论文(如杂文、随笔)。证论文的特色在“证”,以阐释、论证为主;评论文的特色在“评”,以分析、评价为主;感论文的特色在“感”,以感想、论证为主。 论述文的特点:1、说理性,2、逻辑性,3、指导性,论述文与说明文的区别,通俗地说

2、,论述文是说明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 它与说明文的不同在于:说明文只是客观解释事物观念、原则等,使读者能够了解;而论述文却希望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教材内容编排 第一单元:证论文(政论文、学术论文) 第二单元:评论文(时评、书评) 第三单元:感论文(杂文、随笔),解读考纲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学习目标 1、学会如何大致读懂一篇论述文 大致读懂的判断标准:能理解、归纳作者观点、

3、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会如何简单分析一篇论述文 要求:分析结构特点,论证方法、过程,语言特点,单元导语,本单元为证论文单元。 政论文是阐释和论证见解的文章,以论证为主。 阅读证论文要关注以下几点: 1、论点是否正确、深刻、鲜明和独创; 2、论据是否确凿和充分; 3、论证是否恰当和严密; 4、是否能说服读者。,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写作背景,本文是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的一段,这一段是毛泽东同志写的。 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段论述,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核心的问题,为了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要求他们要具有“实事求是”

4、的观点,以便正确的对待形势,全面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开展和进行工作。,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3、联系全文,理解标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有几层意思。,整体感知,梳理思路,本文行文简洁,为使说理准确、严密,作者往往在中心词语前加上一些修饰成分或者在后面作补说,让读者对于事物的性质、内容、状况、范畴和条件等有明白的了解,使议论无懈可击。请根据这一特点品读本文语言。(范例、练习),品读语言,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概

5、括作者的观点,第一部分(开头到“这三项实践中来”。)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人们的社会存在”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标题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涉及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涉及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标题准确地反映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本标题特点: 1、本文是针对后文“现在我们的

6、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而提出问题的,是1963年写给农村工作者读的,标题用语通俗易懂,便于阅读理解。 2、用疑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深思。,理解标题,第一层(“人们的社会存在”到物质力量”)总论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存在到思想(即由物质到精神,由实践到认识);思想到存在(即由精神到物质,由认识到实践)。这是下文论述两个飞跃的纲。 第二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到“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分别论证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个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也可以分为两层) 第三层(“一个正确的认识”到“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7、)总结并深化上文,阐述正确认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实践的过程。 这一部分条理清楚,组织严密,逐层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如果把第二部分看作一篇独立的议论文,它的结构层次怎样划分?,/ /,全文(六个)层次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层进,总 分 总,解决问题 层进,/,/,/,四、学习本文结构安排,本文从结构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良好范例。 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形式,在总体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见课本P112) 这就是: 引论开头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解决问题,文章结构的好坏不在于是否改变这种基本模式,而在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种模式。尽管文章大

8、体结构相同,但具体的文章却一篇一个样,这就是古人说的“大体须有,定体则无”的道理。这一道理告诉我们,阅读议论文就要善于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及层次出发,去追溯文章中的那个“大体”;写作议论文,就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考虑如何按照“大体”的构架去安排文章的内容。因此,认识和掌握“大体”,在阅读和写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咦,石块可以砸碎蚌壳!?,试试。嗨! 果然能砸碎,这一次砸不碎了, 为什么?!,哇, 确实能砸碎!,据文章的内容与思路(结构)重新给漫画排序,1、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分析:“代表先进阶级”说明“思想”的阶级性,“正确”说明“思想”

9、的真理性。“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说明这种物质力量的作用,“改造世界”则是“改造社会”意义的更进一层。 2、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分析:前一个附加语,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主句后的补充,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品读语言(范例),1、阅读下面的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要成功的。”,品读语言(练习),阅读下面的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

10、段话有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请按照下面的提示内容,把相关的词语填在后面的横线上: 从范围上体现准确性:“ ” 从时间上体现准确性:“ ” 从程度上体现准确性:“ ” 从性质上体现准确性:“ ”,品读语言(练习),在社会斗争中,有时候,有些,暂时、总有一天,2、课后练习三 答案:C 反映:1、比喻把客观事物的面貌或实质表现出来;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1、有机体受到刺激后引起的相应的活动;2、特指打针吃药后引起的症状;3、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4、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品读语言(练习),巩固练习:从“反映”和“反应”中选词填空。 1、这篇小说( )了中国农村的

11、新变化。 2、他的发言在会议上引起强烈( )。 3、守门员还没( )过来,球已经飞入网底。 4、这几位同志( )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应当引起重视。,品读语言(练习),反映,反应,反应,反映,“反应”和“反映”用法小结 1、“反应”多是被动的,而“反映”多是主动的; 2、“反应”多是做名词,“反映”多做动词,因此“反应”做动词时一般不能带宾语。,品读语言(练习),往往:强调某种情况普遍存在,很少例外,含有对规律的总结,只能用于过去,不能用于将来。 常常:强调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性。既可以用于过去,又可以用于将来。可省略为“常”。 不是而是:并列关系。 不仅而且:递进关系。,品读语言(练习)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代表先进的正确思想最终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决定性力量是因为它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 B.人的思想认识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的反复后才能说是真正意义地形成。 C.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 D.在认识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中,人们主要是形成了思想。 E.形成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无产阶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大前提。,AB,下列对“第二个飞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个飞跃是在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充足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重大飞跃。 B.第二个飞跃是要改造世界,而第一个飞跃仅为认识世界,两者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思想认

13、识阶段。 C.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必须经过第一个飞跃和第二个飞跃的多次反复。 D.第二个飞跃即用实践检验认识的过程。,D,【选A、B】 A项“代表先进的正确思想最终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决定性力量”的“决定性力量”有误,应为“物质力量”; B项“人的思想认识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的“人的思想认识”有误,应为“人的正确思想”。,【选D】A项当为“第一个飞跃是在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充足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重大飞跃”; B项就“第一个飞跃”与“第二个飞跃”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思想认识阶段”的理解有误,“第一个飞跃”的目的就是“第二个飞跃”,“第二个飞跃”是检验“第一个飞跃”的途径。 C项答非所问,改而谈

14、“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重点问题理解分析,(1) 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怎样? 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2)作者为什么否定 “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

15、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这两个设问句,写得很通俗,口语化,略含讽意,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3) 根据文意解释什么叫感性认识?什么叫理性认识?两者有什么区别?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起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经过脑子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

16、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和概念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4) 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伟大”?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反复”? 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于是就产生了第二次飞跃 。 第二次飞跃特别重要是因为:一、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往往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