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汪荫华学术经验及医案集 - 东台市中医院

xins****20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2.50KB
约131页
文档ID:112757889
汪荫华学术经验及医案集 - 东台市中医院_第1页
1/131

汪荫华学术经验及医案集雷耀晨 编著缪卫华 胡茜 万圆圆参编序前言汪荫华(1944-- )女,江苏东台人,历任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主任中医师,东台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东台市和盐城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东台市和盐城市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汪荫华出身中医世家,其祖父汪子春、父亲汪小春均精于内科、妇科,在乡里素以“济贫活人”著称她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立志长大从医,女承父业高中毕业,遂其所愿考取南京中医学院在校期间,她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名著、临床知识毕业后不久,又随母校周仲英、夏桂成、南通朱良春三位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国医大师深造学习,受益匪浅家世传承、课堂传授、名师传教都为她走上中医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不凡的业绩汪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50余载,潜心医道,自强不息她以“业精于勤,荒于嬉”、“医乃仁术,无仁者之心不可为医”作为治学格言,时时激励和鞭策自己她洁身自好,淡泊名利,谦虚谨慎,认认真真看病、清清白白做人汪老诊务繁忙,每次坐诊,求医者众,几乎没有一天能按时下班每逢节假日或休息,亦有登门求医者,她皆热情接待,随到随诊,常常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凡求医者,不管贫民百姓、抑或达官贵人,她都一视同仁,精心诊治她常说:“为医最贵爱心、诚心、良心,而忌私心、偏心、贪心 汪老好学博识,上至中医经典著作,旁及李东恒、叶天士、唐容川、张锡纯等历代医学名著,无不熟谙,临床处方用药,师古而不泥古,撷采众长,勤于思考,富于创新她擅长中医内、妇科,治学注重学以致用善于运用“内病外治”理论治疗急症、疑难病证其临证既宗《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又重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近贤论述如宗叶氏“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之说,提出脾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是诸多慢性疾患的重要病机,主张肝脾同治在治疗上采用“泄肝和胃(脾)”,“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常用黄连、吴萸、乌梅、白芍、苏叶、白术、枳壳(实)、半夏、陈皮等药组方,以苦、辛、酸刚柔寒热并用,善解肝经郁热而不伤阴对肝经郁热而兼脾胃寒痛者,则配伍干姜、肉桂之属用于指导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病、慢性咽喉炎等病证,有显著疗效汪老擅长内病外治,常在口服中药的同时配合使用耳压、刺络、敷贴、按摩、刮痧、气功等疗法,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汪老始终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诊治疾病,同时也注重对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用以弥补中医诊疗手段的不足。

她认为: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决不是以西代中,而是为我所用,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加速中医事业的现代化进程汪老从医近50载,临床验案甚多,为使其发扬光大,不致凐没无闻,现对部分医案加以整理、分类编目力求做到完美,然限于编者的水平有限,疏漏谬误难免,敬祈批评指正为汪荫华、封泰来夫妇将多年经验的无私奉献,向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盐城市卫生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对缪春润、唐爱琴、吴晓华、刘洋、潘存生、方苏等医师付出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雷耀晨 2014年06月28日目录医论医话《血证论》气水相关理论初析水血相关初探谈血虚、血瘀、出血的相互关系叶天士治疗痛证经验括要张仲景化淤法初探浅谈"百病生于气"补气通脬饮加味治疗产后尿潴留30例地丹制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的疗效观察耳穴刺络治疗急性扭伤100例从六经辨治外感热病验案举隅右下肺机化性肺炎治验薪火传承汪荫华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汪荫华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汪荫华治疗颈椎病的经验和特色汪荫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与特色汪荫华分期论治哮喘临床经验汪荫华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撷菁医案品析 外感热病痞满泄泻胃痛腹痛嘈杂腹胀 呕吐(急性胃扩张)蛔厥鼓胀心悸不寐 头痛眩晕耳鸣郁证盗汗 汗闭咳嗽肺痈肺胀水肿劳淋癃闭(产后尿潴留)消渴消渴性肾病痹证肾劳尿血尿浊灰苔舌痛发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断前后诸症乳癖经行量少产后乳少带下病崩漏不孕 肺风粉刺皮痹牛皮癣乳喉痈附录1:汪荫华工作简历附录2:汪荫华学术成就览表医论医话 《血证论》气水相关理论初析封泰来 汪荫华在生理状态下,气指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和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

水既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及其代谢产物的总称,包括唾液、胃液、肠液,以及泪、涕、汗、尿液等气之与水,总由水谷精微所化,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属阳,水属阴,气可化水,水能藏气,互为依存,相互维系清·唐容川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气为水之阳,水即气之阴”他在所著《血证论》一书中,对中医学气水相关理论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于临床很有指导意义,兹简要整理分析如下一、气即化水,病气即病水,治气即是治水唐容川曰:“水化于气”,“水即气也,气化则为水”人体正常水液来源于脾胃之气的化生,故气旺水充,诚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气和而生,津液相成张景岳所谓“水因气生,气为水母”,亦殆即此义也此外,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亦需仰赖气之升降运动,夫气化而后水行如云:“人身饮食之水,由口入,由膀胱出,肺气布散之,脾气渗利之,肾气蒸化之”,“人身津液之水,生于肾中,寄居胞室,随气而上,布于肺经,是为津液”又日:“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肾之阳气,乃从水中蒸腾而上清气升而津液四布,浊气降而水道下行”唐氏认为,太阳膀胱之气挟水阴行于外,达于皮毛则为汗;太阳膀胱之气载水阴行于上,达于肺经而为津液,是“气行水亦行”,“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

元气充足、运化正常、则水道通达,内外有体,皆赖水养,反之,则可导致水液的病理变化,即所谓“病气即病水”也气病及水,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一是气虚水亏由于元气不足,气不化水,则水阴生成不足唐氏曰:“盖气既是水,气不足故水少而干”在治疗上,他提出补气以生水,推崇“人参补气,以其生于北方,水中之阳,甘寒滋润,大生津液……内具阳性,为生气化水之良品”此外,尚有“元阳脱泄,故其水阴之气随而奔溢,散涣不收”者,即“惟其气泄是以水泄”也,又当用人参补气之,附子补水之阳,益气回阳以固脱二是气虚水滞由于元气不足,运化无力,常致水行涩滞,甚则水液停留《灵枢.百病始生篇》曰:“温气不行,……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渐成矣”唐氏云:“肾中阳气不化者,则停留为饮,为咳,为肿,为淋闭”由于水得阳则化,故治以温药振奋阳气,脾气旺化水,则水邪不待散而自散也三是气滞水停由于各种原因使脏腑气机郁滞,气不行水,以致水湿潴留,所谓“气壅即水壅”也治当行气以利水,使气行水行,水道自然通利,此即“调气即是治水”也例如,肺为水之上源,肺主一身之气,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以肺气行则水行若肺气壅塞,失于宣肃,则津液不流,气不得下,而气化不达于州都,是以小便不利,前人所谓“上窍不通,下窍不泄”也。

唐氏曰:“导水需于上源,调水以肺为主,是治肺乃清水之源,即是调气之本也”此时通过疏理肺气,使肺气得展,气化于下,则三焦通利,水液自然下输膀胱而去此前人所谓“开上启下”、“提壶揭盖”之意也历代名医治水,十分重视治气如张景岳曰:“治肿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气”吴鞠通云:“盖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张仲景则将各种水肿病统称之“水气”,列专篇加以论述如对于阳虚水停之“气分”证,早提出治水先治气,曰:“大气一转,其气(指水气)乃散”所制越脾汤、防己黄芪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肾气丸等方剂,皆为调气治水之祖方二.水即化气,病水即病气,治水即是治气唐容川曰:“夫人身之气,乃水所化,气即水也”水者,气之母也”他着重阐述了“气生于肾水”的气化过程,曰:“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蒸其水使化为气”又指出:“人之真气,生于肾中,全赖水阴含之,……又赖水津以濡之”,是以“水阴足则气足”,气乃濡润、潜藏而静秘矣,即“水足阳秘”也除此,水液的输布,亦有助于气之运化,即“水行则气行”也总之,水阴充足,则气之生化有源,运行正常反之,亦可使气产生病理变化,乃所谓“病水即病气”也。

概言之,水病及气,主要亦有下列三种表现一是水亏则气少而燥乃由水阴不足,气之生化乏源或气失濡养所致例如,“津液充足而肺金濡润,肺主气,其叶下垂以纳气”,“设水阴不足,津液枯竭,上则痿咳”,乃“肺阴不足,是以气燥而咳”也在治疗上,唐氏指出:“凡此之证,皆以生水为治法,故清燥救肺汤生津以补肺气”二是水虚气热因为水阴不足,无以含阳,则阳气亢烈,所谓“水虚者,……水津不足则气热”也治当补水涵气,埤“阴足阳秘而生气不泄矣”,如“大补阴丸补水以济火,或清燥救肺汤从肺胃以生水津,水足以濡血,则阳气不亢,燥热自除”除此,又有水液丧失过多,气失依附,气随液脱者,正如《素问 举痛论》云:“ 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唐氏亦云:“大汗亡阳,……元气脱散”此时非大剂参附不能回阳固脱三是水停气阻唐氏曰:“若水质一停,则气便阻滞”,“水止则气止”即水液的停蓄,亦能阻碍气之流动而产生病变,如“设水停不化,外则太阳之气不达而汗不得出,内则津液不生,痰饮变动”故仲景对于水液停蓄,气不布津之“消渴”证,治以五苓散意在利水化气,冀水邪去而气升水布,“消渴”自止矣又如“水凝则为痰,水泛则为饮,痰饮留滞则气阻而为喘咳……痰饮去而气自顺矣”。

此皆所谓“治水即是治气也”此外,水停气阻,久之亦会导致气虚,故唐氏认为祛水邪亦即所以补气也,如云:“六君子汤和脾利水以调水,真武汤扶脾镇水以生气,十枣陷胸等汤攻脾夺水以通气,此去水邪以补气之法也”唐氏还认为:“气分不可留水邪,气分亦不可无水津”指出:“无形之水阴生于下而济于上,所以奉养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滋;有形之水质入于口而化于下,所以传导是气者也,此水则宜泻”阐明了“治水之邪”与“滋水之阴”之辩证关系:“水邪不去则水阴亦不能生”,而“水阴不滋,则水邪亦不能去”唐氏亟赞六味地黄汤,既用地、萸以滋水阴,又用苓、泽以行水饮,即“补肾之阴而兼退热利水,退热则阴益生,利水则阴益畅,益膀胱化气,有形之水气下泄,则无形之水阴如露上腾而四布矣”,故“茯苓、泽泻化气利水,以泻为补,虽非生水之正药,而实滋水之要药”也综上所述,唐容川在其代表作《血证论》中,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其丰富的临床实践,揭示了“气水一体”的本质在生理上气水互为化生,相互制约在病理上气水交相为患,互为因果在治疗上则调气理水,必当兼顾 水血相关初探封泰来 汪荫华水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是中医学阐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之一兹试就水血在生理病理和临床应用上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一.水血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在生理状态下,水包括人体一切正常的体液及其代谢产物,如唾液、胃液、肠液,以及泪、涕、汗、尿液等,统之亦称为津液血是指流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它们同属于阴液,均为饮食水谷精气所化《灵枢·决气篇》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难经·二十二难》云:“血主濡之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必须得到水血的充分营养、滋润,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水和血同源异名,功能密切相关唐容川《血证论》谓:“水与血相为倚伏”,“互相维系”这首先表现为水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