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主要减灾防灾对策1_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2647574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7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主要减灾防灾对策1_自然灾害风险评估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八章主要减灾防灾对策1_自然灾害风险评估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八章主要减灾防灾对策1_自然灾害风险评估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八章主要减灾防灾对策1_自然灾害风险评估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八章主要减灾防灾对策1_自然灾害风险评估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主要减灾防灾对策1_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主要减灾防灾对策1_自然灾害风险评估(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主要减灾防灾对策,8.1减灾系统工程 8.2减灾决策过程 8.3减灾决策方法 8.4减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8.1减灾系统工程,一、减灾的重要性 二、减灾的基本特征 三、减灾系统工程与非系统工程的建立与实施 四、中国减轻自然灾害工程与非工程建设,一、减灾的重要性,减灾决策就是在对未来自然灾害危险性其及灾情的预测基础上,所作出的应采取何种减灾措施或方案的决定。由于减灾决策的研究对象是“人自然社会”所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因此,减灾决策具有以下特征: 1、风险大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预测还没有达到完全清晰和准确无误,所以减灾决策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风险。,一、减灾的重要性,2、投资大任何一项

2、减灾措施都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例如加固河堤、建立观测站点等。 3、减灾决策与人民生命安全紧密相关由于自然灾害随时随地都可能造成人员生命财产的毁灭与损失,所以减灾决策就直接与人民生命安全相联系。这就对决策者或决策机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决策者或决策机构高瞻远瞩、统领全局、处事果断。,减灾决策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应用自然信息、经济信息和社会信息,实施超前分析,设法避免或减轻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使每项减灾决策之后所产生的减灾效益在所有选择方案中是最优的。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是决策科学(钱颂迪,1990)。 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手段是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自然灾害模拟与灾情评估

3、等。,二、减灾的基本特征,1、应用现代灾害观指导减灾行动 1)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灾害系统 现代科学观点认为:各种灾害就个别而言有其偶然性和地区局限性,但从总体上看,它们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和规律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灾害各灾种之间,以及灾害与其他自然、社会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逐渐被揭露出来。,如:农业灾害、海洋和海岸带灾害往往受制于气象因子的变化,而气候的变化又与天体的活动、地球的运动,以及大气圈、下垫面岩石圈、水圈等的变化有关; 地震活动主要是地壳运动的产物,但其发生又常和气候变异、海平面升降等有某种联系;另外,气候变化及大气降水影响着地质作用的进行,地质构造和地貌分区也制约气象灾害的

4、严重程度等等。,许多自然灾害常常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成群发生,形成灾害群; 一些原发灾害还可以导致出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所以必须把所有的自然灾害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构成灾害系统。 必须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整个灾害系统的规律,才能正确掌握各个灾种的发生、发展规律。,2)必须组织各部门进行大综合研究 由于灾害研究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传统的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如气象局管气象灾害、农业局管农业灾害、民政局管灾害损失补助等)的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必须组织涉及地质、地震、气象、海洋、水利、农业、林业、地理以及技术、社会、经济等各部门的专家,在以往的海气循环

5、、岩石圈地幔循环、天体地球循环的影响和制约,以及自然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初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大的交叉与综合研究。,2、减灾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推进减灾社会化是灾害科学的重要观点 因为减灾必须多种途径、多种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统筹安排,由此形成结构完整,有序运作的减灾系统工程。,2、减灾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制定社会经济与减灾同步发展的规划 由于灾害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从人员伤亡到社会各界心理;从直接经济损失到间接经济损失;从建筑物的破坏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灾害区的损失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等。因此,应该把自然灾害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减灾与经济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

6、系统进行整体考虑,制定社会经济与减灾同步发展规划。,2、减灾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必须实施有效的减灾法规 除减灾规划外,还必须实施有效的城市减灾、企业减灾、农业减灾以及科学的减灾法规。 总之,减灾不仅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而且需要企业和民众的广泛参与,建立社会化的减灾体系才能变被动抗灾为主动减灾,从根本上战胜灾害威胁。,三、减灾系统工程与非系统工程的建立与实施,1、灾害监测灾害监测是减灾工程的先导性措施。 监测意义:监测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可进行示警和预报,甚至直接转入应急的防灾和减灾指挥行动。 例如:对一些有一定发展过程的灾害,比如水灾、风灾等,都可以根据灾势发展的监测结果,对其可能成灾

7、地区,实施应急的减灾对策与措施。,三、减灾系统工程与非系统工程的建立与实施,1、灾害监测灾害监测是减灾工程的先导性措施。 监测特点:灾害类别的监测其共性大于个性,如单项分别建设必造成大量重复。所以应该联合改造,建设统一的综合性技术监测系统,不仅可快速实现高技术改造,节省费用;还可促进多学科交叉,推进地球大系统科学的发展。 发展方向:必须进行技术更新与改造,向机动与固定相结合的立体监测系统方向发展。,2、灾害预报是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行动的科学依据。 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各类灾害预报都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如:气象预报已采取了以数值预报为主,结合天气图方法、统计学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预报方法

8、。 但有些灾害预报成功率并不高。如地震预报,其多年预报成功率仍徘徊在20% 30%之间。,3、灾害评估指对灾害规模及灾害破坏损失程度的估测与评定。 过去:古代许多朝代都把灾害评估和灾情报告作为是地方官吏的一项重要职责,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这些措施不仅为当时的抗灾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灾情史料,为研究灾害史提供基础。 现代:灾害评估得到进一步发展,地震、洪水、森林火灾等部分灾种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灾害评估的技术方法与管理方法,对抗灾救灾发挥了一定作用。 灾害评估一般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时跟踪评估、灾后终评估。,灾前预评估指在灾害发生之前,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点、时间

9、、规模、危害范围、成灾程度等进行预测性估测,为制定减灾预案提供依据。 灾时跟踪评估是指灾害发生后,为了使上级管理部门和社会及时了解灾情,组织抗灾救灾,对灾害现实情况和可能趋向所作的适时性评估。 灾后终评估指灾害结束后通过全面调查,对灾情的完整的总结评定。其主要内容有:灾害种类、灾害强度、灾害活动时间与地点、人员伤亡和财产破坏数量、经济损失、抗灾救灾措施等。,4、防灾包括两个方面 1)在建设规划和工程选址时要充分注意环境影响与灾害危害,尽可能避开潜在的灾害。比如在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要体现。 2)对遭受灾害威胁的人和其他受灾体实施预防性防护措施。 这方面与防灾知识和技术的普及有关,在提高全民防灾意

10、识的前提下具有很大的减灾潜力。,5、抗灾指在灾害威胁下对固定资产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我国抗灾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抗灾的工程投资是巨大的,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如的治理,城市、重大工程的抗灾加固等已大大提高了抗灾水平。,5、抗灾指在灾害威胁下对固定资产所采取的工程性措施。 我国抗灾发展方向:应不断增加抗灾投入,按照有利于综合治理、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减灾效益的原则,维修和增建抗灾工程,以提高我国抗灾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城市和人口、经济密度大的地区更要加强。,6、救灾指灾害已经开始和灾后最急迫的减灾措施。 救灾原则:用最小的投入和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的减灾损失效果。 救灾特点: A:涉及问题多有

11、科学问题、组织问题、技术装备问题、队伍训练问题、指挥运筹问题等,所以,它是一个系统科学问题。,6、救灾指灾害已经开始和灾后最急迫的减灾措施。 救灾特点: B:指挥行动复杂有社会的、半军事化的紧急行动;从抢救到医疗、从生活到公安、从技术到工程、从组织到指挥等要形成救灾的系统,平时防灾、灾时救灾,做好预案准备。一个地区可以根据本区灾害的类型,建立综合的救灾预案,以达到少投入,一备多用,常备不懈,取得最有效的救灾效能。 C:救灾是一项社会行动除国家拨救灾款外,要大力提倡自救、互救,应大力发展灾害保险,拓宽社会与国际援助渠道;要加强救灾技术与设备、机器的研究。,7、安置与恢复包括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恢复,

12、是一项具有很大减灾实效的措施。 原因:因为一次重大灾害发生之后,必然造成大量企业的停产、金融贸易的停顿、工程设施的损毁、社会家庭结构的破坏等,引起巨大的损失。 措施:尽快缩短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时间。因为一些重要的城市,停产一天即可造成几亿元的损失。如美国911事件造成的损失。 方法:除靠党政的指挥与国内外的援助外,还应特别重视社会自救能力的积累。比如救灾保险等。,8、保险与援助是灾后恢复人民生活、企业生产和社会功能的重要经济保障。 灾害保险:是一种社会的金融商业行为,以保户自储和灾时互助的准则,千万保户的自援行动是对国家灾损援助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的灾险投保率不到5%,而且地区差异较大(国外

13、的灾害保险率远高于国内),但它已在一些灾害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灾害援助:包括金钱的、物资的、道义的援助,从经济的角度看,建立某些政策性的政府救灾基金与行业救灾基金都是重要的措施。目前,我国对灾害基金尚处于研究阶段。,9、宣教与立法: 减灾的宣教是提高全民减灾意识、素质和全社会减灾能力的重要措施。国外对灾害教育和多种灵活的普及宣称活动都十分重视,但在我国开展此项工作尚缺少统一规划和指导。有人提出:灾害知识教育将列为基础教育范畴,从小开始。 灾害立法是保障各项减灾措施、规范减灾行为、实施减灾管理的法律保障;同时也是提高减灾意识和积极性的一种社会舆论。,10、规划与指挥 指制定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减

14、灾规划和减灾预案,协调全社会的减灾、救灾行为,建立政府的减灾指挥系统,建立减灾试验区,组织减灾队伍及防灾救灾训练、演习等。,四、中国减轻自然灾害工程与非工程建设,1、减灾工程建设 (1)防洪(潮)抗旱工程 到1992年我国共修建堤防24.2万公里,修建大中小型水库8.4万多座,总库容4688亿立方米;建设防潮堤达1.2万公里;建成排灌站49万多处,机电井295万多眼,机电排灌能力达6597万KW;建成667 hm2以上灌区5531处,有效灌溉面积4946万hm2。,四、中国减轻自然灾害工程与非工程建设,1、减灾工程建设 (1)防洪(潮)抗旱工程 此外,还加强了农业抗旱基础工程的建设。如正在建设

15、的大型防洪工程有:淮河、太湖治理工程、长江的治理(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现在的50年一遇升到千年一遇,并与三门峡共同发挥作用,保证黄河下游河床20年不淤、长江三峡工程(主要目的是防洪,其次还有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功效)建成后使荆江河段有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且不启用分洪区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图: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2)防震抗震工程 我国地震的分布有:台湾及东南沿海地区、太行山及京津唐地区、青藏高原东侧及西南地区、西北的陕甘新地区等。 到1992年底,我国共完成2.3亿立方米的各类房屋和一些重要工程的抗震加固,其中 A:加固了主

16、要地震区的京包、京广、津浦、陇海等14条铁路干线有关设施,以及近千座铁路桥梁; B:加固了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和西北等主要电网的90多座骨干电厂; C:加固了省级长途通讯枢纽和部分一级干线的通讯设施;,(2)防震抗震工程 D:加固了鲁宁、沈大、秦京等6条主要输油管线的机房和泵房; E:加固了密云、官厅、岳城、陡河等60座水库; F:加固了地震烈度7度以上地区的大型企业中的20个大型炼油厂,近百万吨生产能力的大型乙烯工程,20多个重点骨干钢铁企业,以及其它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先后对西南、西北、北京北部山区泥石流,武汉市地面塌陷,重庆滑坡,西安地裂缝等46个项目进行了勘察; 对10余处重点地区和交通线上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 目前,正在对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5处滑波进行处理。,(3)泥石流、滑坡、地裂缝防治工程 此外,采用综合措施对山东莱州湾海水入侵(8月8日的东方时空报道: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