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645095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在给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

2、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2.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一度早现出“八方来贡,万国来

3、朝“的朝贡局面。表述错误的是A. 处于官府的控制之下 B.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D. 目的是宣扬国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贡体系之下,对外贸易的格局由政府控制,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故错误。朝贡贸易体系之下,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尝其价,所以不可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B。朝贡体系之下,主要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以达到宣扬国威的目的,故C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故错误。3.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

4、,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商品经济推动人口流动B. 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 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D. 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故A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而不是聚居,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政府政策的变化及苏州府官员的理念,故CD两项错误。4.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

5、1862-1911年369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南口岸有关 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 B. C. D.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正确。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错误。故选B。

6、【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5.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下列所述史实与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相背离的是A.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B. 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C. 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D. 航海条例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答案】D

7、【解析】A项中“关税平等”,B项中“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C项中“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说明西欧国家主动调整外贸政策,降低关税,实现关税平等,消除贸易壁垒。这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促进国际经济交流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故ABC三项排除。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目的是为了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这说明英国是在实现贸易保护政策,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交流,故D项符合题意。6. 马克思说:“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马克思认为A.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者贫穷和奴

8、役的根源B. 资本主义广泛应用使生产者逐渐成为奴隶C. 机器是资本家增加财富和战胜自然的工具D. 工业革命后机器广泛应用导致生产者贫穷【答案】A.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是“因为而”结构,强调的是后半部分的内容。7.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 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C. 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001850年”、“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影响。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D两项的表述,不太相关,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8.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10、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

11、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9. 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全世界4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4名来自德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德国政府垄断科技发展 B. 德国成为欧洲经济中心C. 德国工业发展氛围较浓厚 D. 德

12、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答案】C【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欧洲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德国成为欧洲经济中心”,排除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材料表明德国科学发达、理论转化为应用速度快,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科学技术氛围,故C正确;第D与材料无关,排除。10.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 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运动 D. 从戊成变

13、法到清末新政【答案】B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1. 下面是1873-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时间(年)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合计机器及大工具原料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辆船艇)、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料、燃料等合计消费品原料直接消费资料18738.1-8.191.98.583.418938.40.6-7.891.613.078.6190315.00.7-14.385.0362.7191017.61.50.116.082.417.065.4192053.20.2171.516.954.6193093.71.9373.117.355

14、.8A. 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 B. 仍以进口工业原料为主C. 国际市场得到进步拓展 D. 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1873-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可以得知,中国进口的机器及大工具等生产工具数量上升,消费品数量相对下降,表明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故D项正确。1930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进口工业原料,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中国的进口数量,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结论,故排除D项。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1873-1930年”“进口”“生产资料”进行分析,读懂图表中传达的信息:机器及大工具、设备(包括

15、车辆船艇)获得迅速增长,得出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结论。12. 英国布菜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侧面反映出A. 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娄缩 D. 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手工土布是用进口纱织成,这说明了鸦片战争后随着洋纱洋布进入中国市场,传统手工业“纺”“织”分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但A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普通衬衣布被手工土布所代替,而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