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2595306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农业发展状况: 莆田市地处福建沿海中部,位于东经1182711939,北纬24592546,整个地势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峦叠悼,中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平原广阔。著名的兴化平原与逶迤的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构成了江南水乡秀色。莆田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1821,年均日照时数1995小时,无霜期300-350天,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常年多为东南风,气候宜人,温暖湿润,终年鲜花争艳,四季佳果飘香,物产丰富,品类繁多,是福建著名的粮食、蔬菜、食用菌、畜牧和水果产区之一。莆田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较突出,据统计国民收入有24%农业,70%的原料

2、依赖农业提供,可以说农业生产是莆田市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是关系民生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下,在上级部门的文持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有关方针、政策,紧紧围绕“调优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村稳定”的三农工作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调高、调优、调外为原则,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莆田市素有“水果之乡”的美誉,龙眼、荔枝、枇杷号称“三大名果”。据统计,全市现有果树面积45万亩,历史生产最高水平的年产量达10.03万吨,产值8亿多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12%左右;蔬菜种植异军突起,是发展城郊型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

3、目前全市产量已突破70万吨,且在闽中蔬莱脱水厂、黑龙食品有限公司、台富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短、平、快”项目,在福建省了占着重要之地;食用菌以其经济价值高而成为广大农民优先选择的开发,xx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达9.6万吨,总产值4.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许多贪困山区由于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而迅速脱贫致富,目前莆田市已形成以大济、度尾、新度、黄石、华亭等为主的平原蘑菇基地,游洋、钟山、庄边、大洋为主的山区香菇、花菇生产基地,以度尾、大洋、凤山为主的半山区、山区姬松茸生产基地,姬松茸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显著保健功能的珍稀食用菌,其产品60%出口日木等国

4、,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经过“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期间的产业化发展,畜牧业已成为莆田市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xx年全市生猪存栏83.82万头,出栏96.8万头,家禽存栏914万羽,出栏2038万羽,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14.63万吨,牧业产值近16亿元,经过品种改良后的白番鸭禽苗,每年可以产出1亿羽左右,占有全国市场的70%以上;xx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62.9万吨,其中:海洋捕捞13.2万吨;海水养殖46.3万吨;淡水产品3.4万吨,在鳗鱼产业化开发方面独领风骚,涵江地区经营销售的鳗苗达60吨,占全国一半,经营黑仔亿尾以上,占全国80%,收购成品鳗7000吨以上

5、,成为鳗苗购销、活鳗出口和烤鳗原料的重要基地。 (二)三农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莆田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起步虽晚,但进步很快。90年代初,计算机才开始在莆田市农业上应用,主要是用于文档打印。在省农业厅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经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在国际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的“莆田农业信息网”(网址而.ptagri.)于xx年试运行,其宗旨是:“服务政府宏观决策,引导农业走向市场”。农业信息网开通运行以来,栏目不断改进、完善,内容不断充实,目前己初具规模。特别是近期正对信息网进行全面改版,增加了网上用户注册、供求信息自动提交系统、电子购物系统、政策法规数据库、市场启示等应用模块和栏目,为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和广大

6、农民提供了优质的农业信息服务,在加强政府的宏观决策与调控,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引导农业、农民走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涉农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以及推进农业厅系统政务公开等方面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xx年筹集部分资金建设市农业局局域网,目前硬件环境已经基本建成,作为主干网的局域网传输速率为100M(交换到桌面)的高速以太网,实现了局机关内部联网,应用环境和办公自动化环境正在建设当中,为推进我市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服务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市农业局的影响和带动下,新度、常太等一部分乡镇也开始关注农业信息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这一方面的

7、工作。但推进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是一个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通过方方面面的团结奋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莆田市农业信息工作还存在了不少问题,主要有: 1.农业信息基础网络远没有建成,农业信息应用缺乏硬件设施。目前农业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联系仍停留在写信、打电话、发文件和人员下乡上,现代化的信息几乎没有。作为信息双向交流桥梁的乡镇农技站计算机拥有量严重不足,上网则更少,乡镇农技站以网站为依托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还相当薄弱,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显薄弱。 2.农业信息应用技术研究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农业生产条件信息服务基础没有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的信息服

8、务(包括农业气象服务、病虫害及灾情预报)服务处在启蒙阶段。对于莆田的广大农村来讲,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没有引起农民的响应。其中不仅有农业专家系统本身的技术问题,还有发展的政策问题。 3.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地区差异显著,各个地区种植的作物特性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条件,确定不同的措施,需要根据各种信息加以判定,目前莆田市从事农业软件开发的人员根本没有,同时农业应用软件的需求量在目前情况下还很小,经济效益就不好,限制农业应用软件的发展,这种供求之间的矛盾限制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而且目前还缺乏宏观的指导性的农业信息,信息服务尚未形成,许多网站都设有农产品行情和供需信息发布栏

9、目,但很少发布对市场需求的或预测,市场信息分析专家的作用没有形成,而农业生产真正需要的这种信息,因为这种信息才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一)必要性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综合运用三农服务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农村面向21世纪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适应市场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将现有单项农业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有利于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综合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和信息网络,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技术、农产品价格等信息,帮助农民按照

10、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建立三农服务信息化体系是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对于改造我市传统农业,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由于三农服务信息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难于给广大农民在作出生产决策时以有效的指导,使他们在安排生产时带有盲目性,市场风险很高,多了砍,小了赶的现象常有发生。据初步测算,xx午由于缺乏全国供求市场的分析指导,枇杷销售由于种果大户盲目跟进批发市场,互相杀价造成价格暴跌,全市损失在1.5亿元上下,类似情况在其他主导农产品如蔬莱、禽苗、食用菌等也不同程度存在,因农

11、民难于掌握到准确的市场信息而产生的生产盲目性,导致每年上6亿元的损失。因此建设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要事。莆田市作为农业高产区,历来是福建省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应首先实现信息化。由于莆田市农业的基础条件不均衡,农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业高新技术投入较少,近年来农业整体效益增长缓慢,为了尽快找回莆田农业的优势,必须大力提高技术含量和信息含量。 (二)可行性 莆田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服务信息化工作,将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做为今后几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已专门成立三农服务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副市长陈金扬任组长,统一组织协调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莆田市农业局为项目组织实

12、施单位,市数字办、水利局、林业局、科技局、海洋与渔业局、气象局、粮食局、物价局、供销社、农调队、莆田学院、农科所参与项目实施。 项目组织实施单位莆田市农业局是莆田市农业行业主管单位,承担着拟定主管行业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的行政管理职能,多年来积极筹备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莆田市农业信息中心,多年来致力于农业网络建设和农业专家开发和应用,软硬件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已初步建立内部Intra网和莆田农业信息网站,对外发布农业信息,对内使用电子邮件交流信息,同时还能访问Inter众多的信息资源,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备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技术条件。xx年以来,市农业局开展了农业155热线服务,为

13、广大农民提供了产业政策、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取得了教好的成效,为农业信息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莆田市经过近10年、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发展,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话“村村通”等工程,无论是在信息传播基础设施方面,还是在农业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莆田市有不少示范园区、农业专业户和农场,农业基础较好,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 总之,项目实施单位拥有完成项目建设所必须的技术力量、管理经验和基础设施。 (一)指导思想 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及网络通讯、信息资源和数据处理等技术,加强信息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的全面渗透,对现有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为生产者、经营者

14、和管理者提供其各自所需的各种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知识信息和服务信息,以加快莆田市农村信息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 (二)建设原则 1、因地制宜的适用性原则,考虑本地农业的特殊性,网络建设的定位和重点,建立有本地特色的三农服务信息体系。 2、前瞻性、先进性和扩展性原则: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是飞速的,在体系建设方面如果没有前瞻性和先进性,很可能该系统的建立落后于时代,或者功能、技术不能适应农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由于受资金投入等现实因素的影响,三农服务信息化建设,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案,但在信息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系统功能的升级和扩展性,与网络技术发展主潮流相一致,为今后的扩展留下余地以免重复建设,推倒重

15、来。 3、兼容性原则:由于三农服务信息体系建设的特殊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系统本身与其他地区、行业、政府等信息系统联接的兼容性,也要考虑网络与传统的信息收集、发布、传输系统的兼容性,还要考虑网络通路与接收终端的兼容性。 4、长远规划与近期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当前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分清轻重缓急,既考虑长远规划,注重把握全局,还要有水快流,有网快通。 5、技术成熟、运行可靠原则:在信息体系建设过程中,先用技术成熟、可靠的产品,把功能造价比降到最低,不盲目求新、贪大求洋,追求形式。考虑网络安全、管理方便、技术可靠和供货商的技术服务和维修响应能力等方面因素,确保网络的可靠性。 6、集

16、中化的复杂性与分散化的简易性:一方面在网络中心配备具有大规模数据传输处理能力的中心网络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在网络边缘则希望简化网络的配置,以便于网络用户的使用,降低网络管理维护成本。 7、智能化监控管理:网络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就必须为网络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通信服务。网络需求的变化带来网络负荷的变化,为保证网络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性能,需要网络中心动态地监控网络运行状态,及时发现网络中心的设备故障和异常现象,对网络负荷进行动态平衡,及时消除网络瓶颈。 6、安全保密原则,使用合理的技术机制,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三)建设目标 1、通过实施全市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工程,建立起以市农业局农业信息中心为龙头,以各县、区农业信息网或信息工作站为中枢,以乡镇、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