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及经济常识第七课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2589114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法律及经济常识第七课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道德法律及经济常识第七课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道德法律及经济常识第七课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道德法律及经济常识第七课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道德法律及经济常识第七课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法律及经济常识第七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法律及经济常识第七课(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2,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到小结页,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三节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节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3,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4,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阅读教材154页的活动导入案例,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如何看待案例中陈文武和林强的行为? (2)为什么要用法律来规范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 (3)在公共娱乐场所中,我们应如何做? (4)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活动导入,陈文武被带离比赛现场,5,一、什么

2、是治理安管理处罚法,概念: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调整公安机关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施行:2006年3月1日起 。 内容:对社会而言,弘扬高尚的道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增进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6,二、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适用,(一)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治安警告,治安罚款,治安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最轻的处罚,比较普遍的处罚,最重的处罚,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7,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二)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 1.对查获的违禁品、

3、工具和违法所得财物的处理。 2.对未成年人违法的处罚。 3.对精神病人、盲人、聋哑人违法的处罚。,教学活动,讨论:应如何分别对他们进行处理? 违反治安管理的刚过18岁生日的王浩、16岁的李小川和下个月就满14岁的张斌。,8,三、几种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一)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的处罚 公共场所:是指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对公众开放,供不特定多数人出入、停留、使用的场所。 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在公共场所内打架斗殴、损毁财物、制造混乱、阻碍干扰维持秩序人员依法履行职务,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等尚未达到情节严重程度的。 处罚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

4、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9,讨论:案中尹某亲友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该如何处理 ?,案例链接,2007年6月14日,尹某的女婿张某驾驶摩托车在昆曲(昆明至曲靖)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死亡,肇事者逃逸。事故发生后,尹某等死者亲友多次到昆曲交警大队询问破案情况,并要求补偿丧葬费。遭到拒绝后,7月12日12时30分,3名被告人组织亲友数十人将一口空棺木用马车推到昆曲高速公路47公里处,将棺材置于道路中央并悬挂白布标语,将昆曲高速公路堵塞1小时40分,致使通过该路段的车辆不能正常通行。,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

5、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10,(二)对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处罚 散布谣言:是指捏造并散布没有事实根据的谎言用以迷惑不明真相的群众,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是指编造火灾、水灾、地质灾害以及其他危险情况和传染病传播的情况以及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或明知是虚假的险情、疫情、警情,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行为,该项行为在主观上是出于故意,是为了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而谎报险情、疫情、警情。 处罚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

6、生活的导向,三、几种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11,2009年5月13日晚12点左右,四川省南部县某乡小学校工黄某在酒后看见该县电视台滚动播放的启事(5月9日乘坐川R161大客车从成都回南部的旅客通告)和全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相关报道后,致电县疾控中心,谎称自己与徐某(全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包某同机者)同乘川R161号车时有过接触,自己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讨论:案中徐某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该如何处理?,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案例链接,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三)对寻衅滋事行为的处罚 寻衅滋事行为

7、:指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起哄闹事、肆意挑衅、横行霸道、聚众斗殴,破坏公共秩序,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处罚规定:对寻衅滋事的行为,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 000元以下罚款。,三、几种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13,第一节 加强道德修养,2007年1月2日晚,宋某酒后驾驶其儿子的一辆“哈飞”小型汽车,行至达州市通川区街心花园时,与廖某驾驶的“富康”出租车发生交通事故。宋某的儿子得知情况后,随即驾驶某公司的一辆“奥迪”轿车赶到现场。宋某的儿子身着交通制服,要求廖某出示驾驶证,并对其殴打,引起围观群众激愤,致现场

8、交通堵塞。宋某的儿子见状,不顾周围群众的安全,驾驶“奥迪”车撞伤孙勇等7人,逃离现场,致1人轻伤,4人轻微伤。 讨论:上述案例中宋某的儿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哪些规定?,案例链接,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四)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行为的处罚 煽动:指以激起民族之间的仇恨、歧视为目的,公然以语言、文字等方式诱惑、鼓动群众的行为。 民族仇恨:指基于民族的来源、历史、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民族间的相互敌对、仇视状态。 民族歧视:指基于民族的来源、历史、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民族间的相互排斥、限制、损害民族

9、平等地位的状况。 处罚规定: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 000元以下罚款。,三、几种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五)对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行为的处罚 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行为: 一是伪造、隐匿、毁灭证据; 二是提供虚假证言; 三是谎报案情。 处罚规定:对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行为,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三、几种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10、,16,第一节 加强道德修养,2009年7月16日4时许,孔某拨打“110”谎报称,岱山县长涂镇“红老大酒店”很多房间未进行住宿登记,要求派出所前来检查;两分钟后,柳某也拿起孙某手机拨打“110”,谎报称“红老大酒店”411房间有人正在吸毒,要求派出所迅速赶来。派出所接到“110”指令后,迅速出警赶赴现场,经民警对酒店相关房间的检查,未发现报警情况。警方经深入调查取证,弄清了事实的真相:孔某和柳某系本地人,16日4时许,两人因住宿问题与“红老大酒店”总台领班发生争吵而怀恨在心,便产生了谎报警情“整一整”酒店的念头。 讨论:孔某、柳某的行为违反什么规定?该受到什么处罚?,案例链接,第七课 法律规

11、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一)一般程序,四、治安处罚的程序,调查,决定,执行,规定了告知权利、表明身份、回避等程序,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二)听政程序和救济程序,四、治安处罚的程序,听证程序,救济程序,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听证前提:公安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以及处2 000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法行为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 听证时效:应当在公安机关告知其享有要求举行听证权后的3日内提出 。,19,第七课 法律规

12、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遇难者尸骨,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为了保护环境,使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我国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 请列举出你所知道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活动导入,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 1996.08.29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994.1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0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2.10.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08.29 中

13、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 2000.04.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 1999.12.2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1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6.10.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0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2004.12.29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 2004.08.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003.06.28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003.01.02,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

14、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就是要遵循环境的客观规律,加强对环境的科学管理,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等多方面综合保护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积极治理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使之更适宜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利用环境、保护环境的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通过调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什么是环境保护法,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七课 法

15、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一)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 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生活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环境责任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二、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二)环境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1. 环境保护法的空间效力 包括我国的领陆、领海、领空和延伸意义上的其他领域。 2. 环境保护法对人的效力 一般适用于在我国境内的我国公民和法人。 3. 环境保护法的时间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6、于1989年12月26日起生效。,二、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2001年6月,与天通花园小区一墙之隔的安顺花园破土动工了。建筑工地日夜施工,夜间,工地上的照明灯将居民家中照得亮如白昼,刺耳的噪声更是使附近的居民夜不能寐,痛苦不堪。居民们不堪忍受建筑噪声,愤而向环保部门投诉。经环保部门监测,该工地昼间噪声为70分贝,夜间噪声为54分贝,未超过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噪声源的噪声排放标准。于是环保部门进行了调解,并对该建筑公司未依法进行申报和办理夜间开工手续作出处罚。但是,建筑工地的噪声污染并没有得到改善,广大居民依然处于噪声污染之中。同年10月,天通花园小区27户居民以相邻权受到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噪声污染,赔偿损失。人民法院认定,某建筑公司排放的噪声尽管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噪声源的排放标准,但超过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规定的区域标准限值,在事实上构成环境噪声污染,侵害了原告的相邻权。根据民法通则第83条的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