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2571257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 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论文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文不对题,所写与你的标题不相符合,文章并未对父母对子女之爱有新的释义。标题是爱的释义,可是文章通篇并未谈到“文章应紧紧围绕“爱”字下笔,旧爱与新爱的不同内涵的对比。一、当前父母与子女在爱的名义下的彼此关系,所带来的弊端。二、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为什么?三、在对爱的新的释义基础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哪些种类型?摘要应该概括,通过摘要,让别人明了你的文章写了一些什么内容。父母与孩子的新型关系爱的释义,那么父母对子女之爱有哪些新型的解读?在摘要中并未体现 爱是慈严结合。先写爱的误区溺爱爱的释义解读父母与孩子间的新型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体

2、现在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中。1、父母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哪几种方式中他们分别代表父母与孩子怎样的关系/2、我们现在提倡父母应该怎样爱孩子,倡导父母与孩子应建立怎样的关系,为什么?2、溺爱型家庭,有些宝宝一生下来全家人都围着他团团转,当做“小公主”“小皇帝”,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们高兴,满足他们所有要求。如果以不顺他们,就会大哭大闹的。即使孩子做错了,家长也会极力辩护。这种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非常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不礼貌的性格。很难交朋友,易孤群。、家庭干涉型,有些家长过多干涉孩子的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是家长

3、说了算。这种家长虽然是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但是孩子完全掌控在父母手中,自己就算有什么想法,也被父母的反对抹杀,这样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因为过分依赖,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而且他们做事会犹豫不决,没有自己主见。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 所以,针对这类家庭亲子关系,首先要懂得尊重孩子,把别他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在平常要信任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去面对一些事情,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和性格发展特点,家长

4、要学会放手,别老把他当小孩,别让自己过分的保护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要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误区一:过分保护。家长高考前把孩子重点保护起来,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甚至有的父母请假在家照顾孩子,实际上这不利于孩子以一颗平常心去参加高考,反而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在考场内正常发挥。 误区二:过分干涉。有许多家长认为,这段时间太重要了,孩子要一门心思复习、做功课,不能做其他的事,对孩子的自由进行限制,不准做这,不准做那,这样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误区三:过分期待。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水平,不够重点的也报重点,这样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误区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有些家长常

5、常对孩子说,快高考了,不能看电视了,而他们自己却在看电视,不但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且也会影响孩子的复习。 误区五: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倍加呵护,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晚报记者 吴幸歌 校园记者 田 露) 的观点,就是说父母要为我们在高中课本中学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里面提及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子女做长远打算。老臣触龙说服赵太后答应让其子长安君作人质,是让他“有功于国”,为他将来做君王捞取一定的政治资本。这是一种“计深远”之真爱。现如今给孩子提供求学的机会、进行吃苦耐劳的训练、培育他们优良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情趣等,都属于“为之计深远”的做法,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负责

6、的真爱。 还有一种爱,那就是平等之爱、民主之爱,这种爱对人的心灵成长至为重要。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上下之别,完全是人格的平等关系而不是属从关系。这样才能让心灵自由,性灵激发,彼此温暖。我对儿子的教育过程就体现了这种平等的温暖。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之间一起玩,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读书,就像朋友一样。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爱的问题上往往存在一些误区:有些父母,他们以大家长自居,一切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子女就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抗辩的权利。一旦子女想自作主张,就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这种封建思想至今还在不少家长思想里作祟。还有一种家长以爱的名义对子女进行家长制统辖。这种家长为子女付出了

7、很多,甚至不问子女是否需要,就一厢情愿地付出,你不接受都不行。他们在生活上大包大揽,无微不至。这种所谓的爱,实际上是对子女权利和自由的另一种形式剥夺。有的家长到了不是太老的“老年”,为了照顾子女生活和他们共同居住,心意虽好,但由于两代人之间有很多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分岐,很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对第三代教育的问题上可能分歧更大。 “距离产生美”也适用于亲子之间。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爱的最好表达方式就是彼此牵挂。居住地最好相隔不太远,给对方以自由的空间,家长不必过分关心成年子女的生活,要充分相信他们。当老人需要照顾时子女也方便照顾。 且看丰子恺与儿女的“约法”,便可知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关系:(一)

8、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放弃者作为受得论。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二)大学毕业后倘能考取官费留学或近于官费之自费留学,父母仍供给其不足之费用,至返日为止。 (三)子女婚嫁,一切自主自理,父母无代谋之义务。 (四)子女独立之后,生活有余而供养父母,或父母生活有余而供给子女,皆属友谊性质,绝非义务。 (五)子女独立之后,以与父母分居为原则。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六)父母双亡后,倘有遗产,除父母遗嘱指定者外,由子女平分受得。 人啊,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而不能把全部的精神寄托在子女身上。做父母的,一旦完成了抚养

9、教育子女的任务,就不要对子女的生活进行干预了,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了。至于帮助教育下一代,也要视能力和对方的需要而定。动物世界中的一此做法很值得人类借鉴,成年者对幼子的呵护仅限于其没有生存能力时,一旦初步具备了生存能力,就强迫其独立生存。因为成年的生命应该有他们自己的天地。这是连低等动物都懂得的生存规律。有哪只雄鹰不是独自翱翔天宇呢?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呢?(写给所有父母)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呢?我们知道许多动物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比如说:母鸡爱它的小鸡,老虎很爱它的小老虎。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老虎妈妈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情景,这也是一种爱。很多父母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对孩子确实充满爱

10、意。但是在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后,这种“爱”恐怕就不是人人具有的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18701937)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我们在幼儿园观察孩子的结果证明: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就越快乐无比。许多父母可能有一个错觉:母亲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不是的,我的理解是,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他,他母亲是爱他的。这个经验也同时告诉他,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为使

11、孩子自己得出,不管父母到那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原因是他已经建立了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他也容易对别人建立安全感。而那种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爱的孩子,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母亲一离开,孩子就拼命地哭,而且他会把这种爱胡乱地施加于任何地方,也就是到处寻找爱,讨好别人,或是完全封闭自己,拒绝任何一种爱。最典型的就是保姆带的孩子。孩子的表现是父母一回来,孩子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就只跟保姆,任何人都不跟,而且对保姆的依恋,常使父母有一个错觉:“保姆对我的孩子好”。这种孩子离开保姆就惧怕任何人。原因是父母在时保姆爱这

12、孩子并让孩子为所欲为,父母不在时保姆便训斥和吓唬孩子。你不能想象得到爱的孩子,怎么会惧怕父母和保姆之外的世界呢?显然他得到的是爱和不爱两种情况,因此用他的经验来看就是他熟悉的人是安全的,除此之外危机四伏。有个孩子,他跟别的孩子玩的时候会对这个孩子说:“我妈妈给我买的巧克力不给你吃。”这显然是他的安全感建立不起来,他把这个安全感移交在父母身上。这种孩子欢乐少,思维不开阔,而正常的在父母哪儿得到了爱的孩子,他会把这个感觉建立在自己身上。因为他得到了爱的满足,他就有了安全感,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发展上。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

13、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需建立在你多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从不知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比如我们从不认为孩子的哭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甚至会认为,那对消化有帮助,事实上孩子大量的自发行为都被成人制止了,长期延续下去,我们就发现很多孩子的成长权利被父母剥夺了,心智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少了。现在有很多孩子入园后吃饭不会、上厕所不会,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来做。这个年龄是孩子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的年龄。手发展的能力没有了,对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长都会产生影响。家长会说:“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所以帮孩子做了。”我们是

14、太爱自己了,还是太爱孩子了?成人之所以要这样代替孩子是怕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 儿童在06岁是一分钟都不能停止活动的,尤其是4岁以前的孩子。他的触摸、抓、握、扭等举动,全部都是他生命发展的要求,是他各反面发展的需要,并不是说他开始学数学、识字才是发展心智。而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活动,却是儿童身心综合发展的全部内容。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得不到满足,也就等于不让孩子聪明、出息和快乐。一岁半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吃饭的。但孩子能吗?成人会感到太乱、太脏、太麻烦,即使孩子抗争,他也不可能拥有这些权利。孩子自身的发展减少了,取代他的是别人的意志、主张、行为,这样,孩子的注意力终于被引到了外面,偏离了自我,偏离了生命发展的轨道,孩子开始过于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神态和暗示等等,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