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508938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包头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7学年内蒙古包头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30题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的主题,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不是宗法制的内涵,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不属于材料中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2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

2、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文字都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青铜器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器物,现在强调个人业绩,希冀子孙保用,商周铭文都体现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这是共同点,故B项正确;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3“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

3、】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朝时科举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没有提到进士及第尤为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4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家颜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A.维护统治的合法性B.君权神授深入人心C.儒学宣扬以德治国D.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4、【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五德始终说”能够为新生政权正名,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君权神授,故B 项错误;五德非儒学内容,德治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故C项错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为表象而非实质,故D项错误。5宋朝立国后颁布诏令:“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表明北宋A.当时的商业比较繁荣B.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C.统治者保护商人权益D.官府打击羁押不法商人【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材料没有商业发展的信息,更谈不上繁荣,故A项错误;材料的观点强调只要有才,经商之人也可以参加科举,这就提高了商人的社会

5、地位,故B项正确;统治者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商人权益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打击羁押不法商人与材料观点相反,故D项错误。6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明末江南农村地区雇工的待遇相比“百年前”有了极大提高,反映了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迅速,题干中的“农村”与“市镇经济

6、”对应、题干中的“雇工”与“手工业”对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江南地区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政府长期积极推行重农政策,只会限制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并不能成为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B项排除;材料中只是部分人表达对雇工“骄惰”的不满,缺乏足够信息反映社会矛盾,而且“尖锐”的社会矛盾也不能够通过江南地区的农村现象充分表现,C项排除;雇工的出现就是因为农民与土地所有权分离,只能作为地主的雇佣工人,体现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719世纪初期,超过六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必须通过市场来获得口粮,这些人口包括了1000多万户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同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农

7、户不织布,必须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棉布。反映了当时A.全国性市场已经形成B.自然经济已经解体C.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农村商业化趋势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19世纪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反映了19世纪初部分农民通过市场购买粮食和棉布,不能体现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自然经济有解体的迹象,但是不足以称为“已经解体”,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材料中说的市场不是“国际市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相当多的农户获得基本生活资料棉布和粮食的方式不是自给自足,而是通过市场购买,反映了商品经济

8、的发展,故D项正确。8下表是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D.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分析表格信息可知,晚清财政收入中农业税收比重不断下降,到1911年只占总收入的16%,而工商业税收持续增长,到1911年上升的69%,其他收入也在1911年接近农业的比重,可见该表反映了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的本质,故C项正确;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尽管是事实,但仅为表象,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所反映的

9、问题不全面,故B、D两项错误。9如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2年”及“抗敌火柴”“十九路军”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与日本侵略有关,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故D项正确;民族工业举步维艰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运用爱国的方式进行产品宣传早已出现,因此不是新的营销方式,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是在甲午战后,故C项错误。101979年中国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在中国搞起了

10、“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政策从此变更。这里的“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A.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B.将市场作为手段加以提倡C.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D.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根据材料“197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尚未建立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只是尝试以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未提倡,故B项错误;否定计划配置资源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羞答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出一定程度发挥市场的作用,故D项正确。11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

11、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这些表明A.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B.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C.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D.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题干中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表述出对尧舜思想言论的推崇,可知儒家思想借用历史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故B项正确;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孔子,故A项错误;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材料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维护封建伦理秩序是在汉代时期,故D项错误。12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

12、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答案】C【解析】材料中列举的是不同时期的史学故事,这些故事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而这种故事的演绎,是一种民间的正义观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正义观,深刻影响着广大人民的日常行为,他们把这种观念努力践行,故C项正确;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和反映了思想的进步没有因果的关系,故A项错误;作为文学故事,具有虚构的成分,不一定能够还原历史真实,故B项错误;历史的真实性是唯一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是当中记录的情节还

13、需考证,故D项错误。13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说明革命派有明确的目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得出材料未体现革命派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从帝

14、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说明要求推翻帝制,有民主的要求,对外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因此有拯救中华民族的愿望,故C项正确;材料中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不能说明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故D项错误。14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A项不符合孙中山当时的阶级属性,故A项错误;B项

15、说法绝对化,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西方私人资本发展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冲突等弊端,因此主张中国学习西方生产方式,但要努力避免西方贫富差距过大的弊端, 故C项正确;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故D项错误。15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有助于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B.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C.抵制尊孔复古逆流D.提升国人文化素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题干看出胡适主张要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存菁,再造新的文明,实际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再造文明,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盲目排斥,体现出理性态度,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16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靑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C.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