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及实践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2506352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及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及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及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及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及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及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及实践(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1,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二、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问题成因的基本分析 四、在改革中重建社会,2,3,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1.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会公平、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1982年人大五次会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提出“社会发展”的

2、观点。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 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事业的改革提到党的议事日程上,而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则是社会事业改革的行动纲领。,5,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6,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2)关于保障和改

3、善民生的思想 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7,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8,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

4、业、城市和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9,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0,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6)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11,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

5、会建设概述,3.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 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 包括: (1)教育制度 (2)劳动就业制度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4)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管理制度,二、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早期的欧洲还是北美以及东亚的日本和“四小龙”,在转型期都曾面临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样中国在转型期也会面临一些问题,这是我们社会建设需要加以解决的。,12,一、社会正在失去多向面整合的经济基础 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向面的有机共同体,其基础是经济、政治和道德。 社会的经济基础: (1)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2)基本的经济公平。 即为所谓

6、的传统中国法家的“仓禀实而知廉耻”和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13,社会必须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经济利益和 社会公平,否则社会成员就会为了基本的生 存权而产生冲突,社会就不会有稳定的秩序 和维持秩序所需要的道德基础。 目前经济发展导致的社会问题: (1)社会群体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高度分化; (2)我国社会阶层开始从开放向固化转型(从包容性发展到排他性发展); (3)缺少保护社会的机制或者保护社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14,二、社会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社会阶层基础 任何社会都必须有阶层基础,都会面临阶层整合问题。理想的情况是: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是相互流动的,因此才能具有更大的发展力。 传统农

7、业社会,阶层秩序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皇权之下,士、农、工、商)。 特点: (1)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边界;,15,(2)每一个阶层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 (3)各个社会阶层之间保持很大的流动性(如古代的选拔制度)。 这个秩序自近代以来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的入侵,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秩序不复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出现新的阶层(经济意义上的阶层而非政治意义上的阶层), 社会面临的新的问题: 首先,在解决社会问题时,传统的政治方式,依然成为首选(思维惯性的影响);,16,其次,社会没有出现能够使得各社会阶层和谐共存的机制和规则。从政府看,还没有确立一整套保护社会的机制来调和不同阶层的利益;

8、从社会阶层看,各社会阶层还没有发展出自身的认同及责任感(包括政治阶层和资本阶层)。 再次,大众教育和大众传媒的扩张,不同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快速增加,但政治参与在各个阶层中是极不平衡的。,17,三、社会道德基础的流失和社会信任危机 (1)道德这个问题当前变得如此复杂而必须诉诸人类理性(当凭借人类善良的本能而做出的行为会为此付出代价时,理性成为必须)。 (2)基本的社会信任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和平共存所必须。一旦基本信任流失,社会就失去基础。目前,不信任存在于官民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18,四、群体事件频发发生 当今,各个社会阶层的群体事件或者抗议行为已经习以为常,既有体制内也有体制外的。 任何社

9、会在转型期间群体事件频发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如何应对和解决。,19,五、暴力行为丛生且毫无规则 表现形式多样,政府官员和人民之间,人民和人民之间等等。 暴力丛生是社会失序最直接的表现,当财富的积累和权力的获得严重缺失规则的时候,暴力就不可避免。 从社会建设的角度看,暴力产生源于,弱势社会群体没有受到社会保护好的结果。 就责任而言,公共秩序的缺失是政府的责任。,20,六、社会文化凝聚力的流失 从深层次上看,社会秩序归根结底表现为一种文化。 原因: “安静文化”的缺失,“狼文化”崛起。,21,七、社会治理无效的一种可能情景值得警惕 (1)在一个不断呈现排他性的制度体系(需要社会公平公正的制度安排

10、解决这个问题)下,特定阶层“二代”普遍缺乏较强的社会责任心、缺乏沟通和合作精神; (2)社会主体的“农二代”成为弱势群体,但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平意识,其中一些人可能仇视社会采用暴力反抗社会。,22,在全球化的今天,一旦社会激进化,社会群体可能通过各种途径“退出”社会:如高端知识群体和财富群体移民海外。 最后留下的:贫穷和权力!-无休止的不稳定和暴力!,23,三、问题成因的基本分析,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 “左派”的解释:市场经济是根源; “自由派”的解释:政治权力是关键。,24,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秩序是各种社会要素互动的结果。 需要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的互动关系上去分析。,25,一、经济领域和社

11、会领域缺失边界 社会失序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没有边界。 改革早期没能将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区分开,导致将经济政策简单运用到社会领域,使社会领域过度市场化。 特别是:医疗、教育和住房领域的过度市场化。 GDP主义盛行,社会“数据化”,人的存在“去意义化”。,26,人的价值是不能数据化的,一个“去意义化”的社会是毫无道德可言的。这是当今社会各个阶层极度不信任、极度恐惧和极度孤独的终极根源。 因而,“科学发展观”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建设思想。,27,二、社会改革的缺位与社会空间的缩小 (1)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入社会领域,严重破坏了社会领域。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公共住房等方面制度不健

12、全。 (2)法制建设上,没有把社会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法律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的,社会保护方面落后) (3)缺少有效政策培植中等收入群体阶层。 中等收入阶层过小会导致消费社会难以建立,可持续经济增长缺乏基础。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防止社会被“左”或“右”所左右。,28,(4)社会空间过小和政治领域失衡。 社会失序的大制度背景是: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制度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社会空间过小,导致社会不能正常发育,不能产生自我管理机制、自我约束能力弱,进而导致社会问题的解决过度依靠公权力。,29,三、分税制带来的财富和权力的向上集中引致的问题 分税制的积极意义: (1)强化了中央政府的宏观经

13、济调控能力; (2)国家有更多能力来改变不同区域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异,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 问题: “中央富地方穷”、“国富民穷”。 引发的问题如,地方的债务问题,农村土地过度开发问题。,30,四、在改革中重建社会,基本思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之间建立边界最为重要。,31,一、经济结构基础的再平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关系 社会秩序的重建首先需要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方式。 社会秩序所需要的经济基础必须通过经济结构内部的调整来达成。,32,二、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的再平衡:不能将GDP主义应用到社会领域 可能的做法:将国企分为三类 (1)生产营利性企业;

14、(2)社会盈利性但非分红型企业; (3)社会非营利性企业。 (关键:原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外包给企业,由企业提供。目的是提高效率),33,三、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之间的再平衡: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被”管理 实际上是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对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国际上有四种情况: (1)强政府、弱社会; (2)强社会、弱政府; (3)弱社会、弱政府;(什么都管但管不好,老百姓不满意;社会空间小,自我管理能力) (4)强政府、强社会。,34,如何实现“强社会、强政府”的目标? 国际经验: (1)社会秩序是社会的自我组织和管理。需要赋予社会足够的组织空间,政府必须把社会可以自我管理的领域开放给社

15、会本身。 (2)政府和社会是伙伴关系。可以把部分管理委托给社会组织(深圳罗湖区已实践)。 (3)政府管理的社会秩序。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如法制等。,35,四、行政体制改革:小政府和强政府 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政企分开) 第二阶段2002年十六大以来。(大部制改革) 国际经验:大部制是为了建设一个规制型政府,着眼于政府的治理结构,对经济和社会进行规制。,36,五、社会改革:大社会和强社会 大社会建设: (1)培植新的社会组织; (2)改革现存的社会组织; (3)实现社会对政府事物的参与。 一个主要问题是解决党政官员与社会脱节问题(密切联系

16、群众)。 建立相关的制度,如党代表工作室和人大代表工作室等。,37,需要平衡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警惕:国际经验表明,如果政府跟着民意走,肯定要迷失方向,结果是造成弱政府现象。 毛主席说过:“既不要当人民大老爷,也不要当人民的尾巴”。,38,六、土地问题是农村社会秩序建设的核心 中国同时要面临三场与土地有关的改革: 农民、农民工、城市居民。 问题: (1)农民: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缺失动力,部分地区农村出现衰败; (2)农民工:介于城乡二元之间,成为第三元,成为最不稳定因素; (3)城市居民:缺乏有效的社会保护,面临失业、贫困等问题。 可能的措施:农村土地流转。,39,七、实现“和谐社会”要培植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阶层 中等收入国家: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收入$996-12195。 菲律宾:2000时人均GDP$3600,2005年$5000,2009年$3100. 泰国: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时隔30年人均GDP$4100. 逃避中等收入陷阱的意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2)社会稳定。,40,八、摆脱司法衰败与社会不信任的恶性循环 十八届五中全会:设立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