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249564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年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年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年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年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 年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 号数 姓名 一、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1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口技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 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3 分)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

2、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 分)(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5.翻译句子。 (6 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6. 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4 分)(二) 三峡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 ) (3)负势竞上( ) (4)望峰息心 ( ) 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阡陌交通,鸡

3、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 分)(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10.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2 分),天高地厚华夏情。11.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2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1)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4、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 分)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 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二、比较阅读(一)甲山不在高,有仙 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 爱 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5、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淡笑有鸿儒( ) (2)花之隐逸者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1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 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6.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17.两篇名文,文字优

6、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二)【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7、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3 念无与为乐者(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相与步于中庭( ) 19.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 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0.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 分)选 文 时 间 景 情甲 文 月景 闲情乙 文 更定 (三)【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堪, 为岩。青树翠蔓,蒙

8、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节选)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 分)往来翕忽(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

9、意思。 (2 分)潭中鱼可百许头 怀民亦未寝 2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 分)其岸势犬牙差互: 念无与为乐者: 2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2 分)甲文是 乙文是 25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 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

10、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2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A、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2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大雪三日,湖中

11、人鸟声俱绝。翻译: 2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29.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2 分)30.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 分)31.(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 分)(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 分)32.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B、【乙】

12、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2012 年语文第一轮复习八上文言文阅读练习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一)桃花源记1B 2B 3D4(1)原来的,从前的;(2)计划,打算。解析:要结合全文理解这些重点词的意思。 5.(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56 (4 分)答案要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 分) 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 、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思想。 (2 分)示例一:(道家)文中带着原始农耕色彩的理想生活和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的追求是相一致的。示例二:(儒家)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二) 三峡7.(1) “阙”通“”缺,空缺;(2)即使;(3)凭借或依靠;(4)平息或停止 8. A9 (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