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247373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2、辨析词类活用,特殊的句式特点。 过程和方法 1、 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孟子的政治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感悟孟子提倡封建统治者和老百姓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祖国,胸怀天下。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学生冷静思考探究,拓展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2、安排教前学习,让学生通过课文

2、注释,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疏通文字,弄清文意,充分利用该书所建立的学生学习系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民本思想中极为可贵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10 分钟) 相信大家通过教前学习,借助注释以及参考译文,已经将三则材料的字、词、句,疏通

3、清楚,初步理解文意,现在第一小组组员分别扮演庄暴,齐宣王,孟子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 现在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为我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归纳、整理的文言知识. 四、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如何理解“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五、生齐读第二则 六、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 七、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 ,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这是为了说明什么 八、生齐读第三则 九、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给予点评肯定 十、学生对教前学习所遇到的知识障碍进行质疑

4、,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引用“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是为了说明什么 昨天我们通过王立群教授的讲解我们学到了解读经典的两种方法。哪位同学给我们说说 十一、幻灯片展示: 解读经典的两种方法: 1、抓住经典的核心思想 2、和我们的人生经历相结合 十二、教师提问:那么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与民同乐 解说: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有、共享。一起游乐。只有帝王的宫室。才会有如此伟大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准去游玩的。我们中华民族自从夏朝开始实行所谓帝王世袭的政治制度,帝王们的享受和老百姓是有分别的,帝

5、王们为了实现他们称霸天下的野心只顾着发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 而孟子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劝导一个有野心要据2地称雄的人主,恢复共有共享的公天下政治制度,他的主张和这种精神,还是相当可贵的,相当进步的,因此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可以穿越千百年的时空,给后人以感悟和启示,让后人从孟子的思想中汲取生命养分,构建自我人格。王立群教授通过解读孟子感悟到,人只有通过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塑造自己的强势人格,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在高考时能取得多少分,而是要从课本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生命的共鸣与融合

6、。 十三、分组讨论,播放音乐设置情境,以利于学生冷静思考(10 分钟) 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品读孟子在这三则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注意品读要求 十四、幻灯片展示:(品读要求) 1.围绕课文的三则材料,确定一个核心话题来品读 2.品读必须从文本出发,还要有联系生活实际的事例 3.最后有一句的结论,必须富有人生哲理或劝戒意义,语言简洁 4.每组品读应有时间观念,效率观念 十五、发言 10 分钟 八、结课: 易中天教授曾有过这样的言论:“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领袖。” “纯中国学时期”的诸子文章,是我

7、国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根,他给我们以生长在大地的信仰,增长我们的见识,开启我们的智慧,涵养我们的德行,砥砺我们的人格,我们没有理由不加以珍惜,没有理由不弘扬其中优秀的部分,就比如我们今天所学的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其思想的高度,足以让我们后人敬畏。然而孟子的论辩说理的艺术,也常让我们佩服不已。今天我们不妨模仿孟子经常运用的说理艺术(比喻,排比,引人入彀,对比),来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 九、布置作业 师:下面我们看一则材料完成今天的家庭作业 幻灯片展示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

8、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要求: 联系生活实际,自拟话题,模仿孟子的说理艺术(比喻,排比,引人入彀,对比),写一段 600 字左右的文字。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1主要讲授第 1 则选文和第 3 则选文的部分内容。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选文解读孟子时时告诫统治者,希望他们记得天下万民的忧与乐,并且以天下万民的忧乐为忧乐。第 1 则选文,齐国大臣庄暴来见孟子,说:“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见于王”指被王召见,一般认为这里的王是指齐宣王。“好乐”即喜欢音乐。“未有以

9、对”,指没有什么话来回答。这里写的事情是这样的:齐宣王召见庄暴,告诉庄暴说自己喜欢音乐,庄暴无言以对。于是他来向孟子请教说:“好乐何如?”即喜欢音乐怎么样?孟子兴高采烈地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庶几”就是差不多。孟子的意思是说,宣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对于庄暴无言以对的问题,孟子的反应简直有天大的差别。“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句话是指过了一些时候,孟子进见齐宣王,说:“王曾经把自己喜欢音乐告诉庄暴,有这件事吗?”孟子的问题虽然很平常,可是齐宣王的反应却出人意料:“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变乎色”即变了脸色。

10、原3来,儒家学者把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王之乐(也就是古代圣贤之君的音乐),一类是世俗之乐。宣王喜欢的只不过是当时的世俗音乐,并且他也知道一般儒家学者极力宣扬先王之乐,而贬斥世俗之乐。先王之乐有韶武雅颂等等,其中韶是虞舜时代的音乐,武是周武王时候的音乐。孔子等儒家学者认为,这一类音乐有助于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或协和社群关系。俗乐的种类异常繁多,其共同本质则是有悖于儒家追求的政教伦理目的儒家学者认为这种音乐能使听者放荡无节,甚至流于淫滥。所以他们对俗乐的批评不绝于耳,或者一言以蔽之曰“淫”,或谓之“乱世之音”等等。但是,上层统治者却往往喜欢俗乐。在孟子和齐宣王这番对话大约一百年之前,魏文侯就说自己听

11、古乐昏昏欲睡,听俗乐却不知疲倦。基于这样一种背景,齐宣王一听孟子谈起自己喜欢音乐,就变了脸色,原因大概是为自己喜欢的音乐不正派而感到惭愧(朱熹孟子集注: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看孟子如何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意思是说,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现在的音乐跟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由”古同“犹”。孟子不仅再次肯定了齐宣王的好乐,而且说古今之乐是一样的。这一下倒把齐宣王弄胡涂了。所以他问:“可得闻与?”就是说,这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子也问道:“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快乐,二者哪一个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若与人。

12、”孟子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跟少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跟多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若与众。”有了这样一个认识作前提,孟子于是侃侃而谈:“臣请为王言乐”,“言乐”可以理解为谈谈娱乐的道理。这番道理,他是用截然相反的两种现象来展示的,每一种现象又包括两个方面的例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这是一种现象。“今”是假使、如果

13、的意思。“举”是副词,意思是皆、都。“疾首蹙”形容心里非常怨恨和讨厌。“极”在这里指最痛苦的地步。“羽旄”是古代军旗的一种,用野鸡毛和牦牛尾装饰旗杆。孟子假设了两种触目惊心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了王这里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头痛皱眉头,并且互相告诉说:“我们王喜欢奏乐,可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另一种情况是,王在这里狩猎,百姓听到王这里车马的声音,见到王这里军旗仪仗的美丽,都头痛皱眉头并且互相告诉说:“我们王喜欢打猎,为什么使我们到了这种最痛苦的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之后,孟子简洁有力地揭明了导致这种情

14、况出现的原因:这没别的,就是因为王不跟百姓同乐。孟子所谓同乐,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而是说王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之乐为乐。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是孟子举出的另一种现象。在这一现象中,孟子也假设了两种令人心动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了王这里鸣钟击鼓的声音,听到了王这里吹箫奏笛的声音,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王或

15、许没病没灾的吧,要不怎么能热热闹闹地演奏音乐呢?”另一种情况是,王在这里狩猎,百姓听到王这里车马的声音,见到王这里军旗仪仗的美丽,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说:“我们王或许没病没灾的吧,要不怎么能打猎呢?”之后,孟子再一次简洁有力地揭明了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这没别的,就是因为王跟百姓同乐。经过这一正一反两种现象的对比,孟子向齐宣王揭明了自己的主旨:“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就是说,如果王跟百姓同乐,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孟子跟齐宣王的这番对话,最大的妙处在于他没有纠缠于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或者极力推荐先王之乐、极力批评世俗之乐,而是力图把宣王向与民同乐的方向引导。这其实是更根本的。一个国家的最高

16、统治者如果真的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恐怕人们也用不着再向他提更高的要求了。第 3 则选文前半部分说:“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雪宫是齐国的离宫,据说宫中有苑囿台池以及大批禽兽,宣王颇为自得,所以问孟子:贤者也有这种快乐吗?齐宣王的这种乐显然是“独乐”,所以孟子抓住这一根本,回答说:“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4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贤人当然有这种游观之乐。但是百姓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得不到这种快乐而责怪、非难他们的君王,是不对的。做一国之君却不跟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以天下人之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