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篇”的修辞艺术之《为人民服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243226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三篇”的修辞艺术之《为人民服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老三篇”的修辞艺术之《为人民服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老三篇”的修辞艺术之《为人民服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老三篇”的修辞艺术之《为人民服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老三篇”的修辞艺术之《为人民服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三篇”的修辞艺术之《为人民服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三篇”的修辞艺术之《为人民服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三篇”的修辞艺术之为人民服务编者按:许多人说, 毛泽东选集我也买过,毛泽东的文章我也读过,没觉得哪里好。既然我们这个微信公众号当下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宣传和弘扬毛泽东思想的,那么我认为很有必要花时间跟大家讲清楚毛主席的文章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毛主席的文章,感悟毛主席的思想。这个问题不说明白,还是会有好多同志稀里糊涂地听信谣言野史,对毛主席产生误会,对毛泽东思想产生怀疑,这是不利于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团结的。从哪里谈起呢?我想还是从为人民服务说起吧。因为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宗旨。我们的党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更不能把为人民服务这个最高境界与追求抛之脑后。“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2、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

3、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

4、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注:以下文章引自李春阳著老三篇的修辞艺术 第一段的开头一句,有些特别。主干是一个主语较长的判断句,A 和 B 是革命的队伍,但由于主语的变化,标点符号的使用,而使整个句式摇曳生姿。A=我们的共产党,B= 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在背诵之时,这一优点

5、突出,念的遍数越多,越觉得话有滋味。所谓味道,就是语言比意思多出来的那部分。第二句的主语,恰好是第一句的宾语,修辞上具有将两句话衔接得紧密的效果,仍是判断句:“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 “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其中的“完全” “彻底” ,两个最高程度的修饰词,意思大约相当,但在形式上却尽量变化,一前一后,围绕着“是”而分布,使这一肯定判断的语气,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十分肯定,毋庸置疑。既然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就没有自己的利益,而只有人民的利益,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而奋斗、而牺牲。这在表述上,是无懈可击的。第三句,是此一段落的第三个判断句,主语是“张思德同志” ,宾语长了些, “我们这

6、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而连接两者的是“就是” ,而不是“是” 。连续三个判断句,用了四个“是” ,却有变化,显示了白话文在语气上的灵活性和同一句式的多姿多彩。第二段四句,每句有一层独立的意思,合起来却是严密的论证,结论明确,归结在第四句后半句话上:“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引用司马迁的话,大致是原话,出自报任少卿书而略有出入,原文是:“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将“死有”改为“或” ,去掉后面的一句,意义基本没变。虽说司马迁用的是文言,但与白话同样明白易晓,勿须解释,而是加以引申,赋予“重于泰山”以新的含义, “为人民利益而死” 。文白衔接,自然而无痕迹。称司

7、马迁为“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 ,而不是汉代史官有些不寻常。听讲者多数没读过史记 ,也不必理论作者是哪朝人,但“文学家”的头衔,还是十分特别,在新文化运动的视角下,才会有这样的说法。第三段稍长些,六句。前四句所说,大体是一个含义,但层层递进,后三句口语化色彩浓,简短而直截了当,是对第一句的补充和说明。第五句是举例说明,有名有姓,议案合理,已经采纳。第六句是全段文字的概括, “只要就”连接的一个条件复句。主语是“我们这个队伍” ,与第一段的主语照应。第四段是全文最长的一段,有九句,似在论证上段结尾的那个条件复句,回答为什么“我们这个队伍” “一定会兴旺起来” ,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每句说的都

8、是“我们这个队伍” 。 “五湖四海”是成语,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唐代吕岩绝句有“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之句;宋朝景德传灯录福州鼓山神晏国师云:“鼓山自住三十馀年,五湖四海来者向高山顶上看山玩水,未见一人快利通得。 ”前三句讲的是“我们这个队伍”的构成,既描述了现在,又展望了未来。革命者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用了一句口语“走到一起来了” ,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 。根据地小就直接说“还要更大些” ,究竟大到什么程度,没有说,却说了“全民族的解放” 。接下来的五句,讲了“我们这个队伍”的困难和牺牲。文章写于 1944 年 9 月 8 日,抗战进入第七年,正是困难重重之际。先是

9、总论:“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三个“要”两个“看到”一出,大家眼前为之一亮,仿佛真的看见了什么,语言运用恰当,的确可以带来某种信心和勇气,下面却是“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 ,这是我们的困难背景,是更大的困难,在这里有意地区分“他们”和“我们” ,受难者和解救者,乃是为了突出解救者的先锋意识,以唤起他们奋斗的热情。下面三句谈到了死亡和牺牲,因为有第二段的铺垫和伏笔,重点放在死亡的意义上:“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 “死得其所”是成语,是书面语,用的是文言句法,口语不是这样说话的。 “得其所” ,得其合适的地方,

10、就是说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魏书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明朝朱鼎玉镜台记王敦反有“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死得其所” 。白话文并不一定要排斥书面语,用得恰当,往往言简意赅。第九句看似闲笔补充,实际乃是重中之重。 “我们这个队伍”是一个集体,一个武装的战斗的集体,处于困难当中的集体,只有“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才能在战场上生存下去,战胜强大的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消灭。最后一段虽短,却有五句。而第一句和后四句话的字数总和相当,该长则长,需短便短。口语化的句式,仍是此一段的特色。 “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这样简捷的口语,人人嘴上说得出,执笔为文时一般的写作者并不就

11、敢使用。以“开追悼会”的方式“送葬” ,是革命队伍的一种新习俗,与传统的安葬方式差别大,破旧立新,在风俗上是最难的, “这要成为一个制度” ,于革命队伍而言,这句话如同命令,表明一种新习俗的建立,无须赘言。此文作为悼词,其写作和演说以及正在举行的这一仪式,是新习俗已经建立并通行的明证, “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表明“我们这个队伍”对于新的习俗有信心,对于移风易俗有信心, “介绍”的意思,是推荐使用,但并不强求, “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 ,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停灵发丧那一套延续千年的旧俗似乎可以被取代,这是共产党人的制度创新。在哀悼死者的习俗上,制度创新从革命队伍开始,逐渐推广至全

12、社会,在全民抗战的年代里,有这可能,给死者以适当的地位和尊荣,准确地评价死者的价值,同时亦为生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这是全文的结束语。回到了死亡事件上,一切的安葬活动,无非乃是生者“寄托哀思”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新的习俗也许更为适当,这是就形式和内容互为配合的意义上而说的。新的习俗“这样的方法” ,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我们凭借死亡带来的这样一个悲伤的机会,达成民族的团结,这是来之不易的,却是大有希望的。简短有力的结尾最后九字:“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人民”一词在这篇短文里出现了 17 次,5 个自然段中“人民”都是一个关键词。全文命名为为人民服务 ,再恰当不过了。这篇文章的意旨,在 20 世纪 60 年代被概括为:“通过对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悼念和赞扬,教育每一个革命同志都应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