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合成法1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2425798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烧合成法1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燃烧合成法1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燃烧合成法1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燃烧合成法1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燃烧合成法1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燃烧合成法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合成法1(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燃 烧 合 成 法 第一章 绪 论 燃烧合成(Combustion Synthesis, CS),也称为(Self -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 SHS),是利用 化学反应自身放热制备材料的新技术。 基本要素: 1 利用化学反应自身放热,完全(或部分)不需要外热源; 2 通过快速自动波燃烧的自维持反应得到所需成分和结 构的产物; 3 通过改变热的释放和传输速度来控制过程的速度、温 度、 转化率和产物的成分及结构。 燃烧合成法的扩展分为三个阶段 1)反应物和产物的扩展; 2)合成产物先由化学化合物扩展到所需结构的均匀和非均 匀材料,再扩展到所需

2、形状和尺寸的近终行制品; 3)点燃模式的扩展,由自由波(自蔓延)燃烧的局部点燃 扩展到靠外热整体点燃,同时伴随着靠外热将反应物同时 点燃的热固结技术的发展。 第一章 绪 论 a)反应物由固体扩展到气体、 液体和化合物,并由无机物扩 展扩展到有机物; b)合成物由碳、硼、硅的化合物 扩展到氮化物、氢化物、磷化物 、硫化物,并由无机化合物扩展 到有机化合物。 燃烧合成法的发展 燃烧合成的早期科学发现可追溯到19世纪,1825年 Berzelius发现非晶锆在室温下燃烧并生成氧化物; 1865年Bekettov发现铝热反应,1895年Goldechmidt用铝 粉还原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发现固-

3、固燃烧反应,并 描述了放热反应从试料的一端迅速蔓延到另一端的自蔓延 现象; 20世纪Zedovich等提出了气体火焰传播理论,Belyae等提 出了气化凝聚系统的燃烧机制和理论等,为SHS的建立奠 定了一定的理论和试验基础。 第一章 绪 论 年代材料合成 1967金属-非金属粉末混合物硼化物、碳化物、硅化物 元素-氮氮化物 1972金属-金属粉末混合物金属间化合物 液体有机物单体聚合物 1975金属-氢氢化物 1976多组员反应物多组元材料、金属陶瓷 1977金属-S、Se、P混合物硫族化合物、磷化物 1979简单氧化物的混合物复杂氧化物 1980铝热还原混合物难熔化合物+Al2O3 1981

4、镁热还原混合物难熔化合物+MgO 1983金属-氮化物氮化物 1988金属-过氧化物-氧化物复杂氧化物 1990有机化合物粉末混合物有机化合物 典型材料合成出现的年代 第一章 绪 论 利用SHS的反应和放热,发展了一系列材料反应加工技 术,如反应球磨、反应烧结、反应热压、反应热等静压、 超高压反应烧结、反应爆炸固结、反应铸造、反应热喷涂 和反应涂层等。这些反应加工技术在金属间化合物、陶瓷 、金属陶瓷、超硬材料、复合材料、梯度材料和涂层上已 得到广泛应用,有些材料已在工业中应用,这些非常规 SHS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一章 绪 论 1.1 SHS技术的基本概念 SHS过程的基础是反应体系

5、具 有强烈的放热反应,在热传导 机制作用下,点燃后相继“引 燃”邻近原料层,从而使反应 以燃烧波的形式蔓延下去。 图1.1 SHS过程示意图 第一章 绪 论 1.1.1 SHS体系的绝热温度 预测SHS过程过程能否持续的 一个重要的参数是燃烧的绝热 温度Tad。绝热温度定义:在 绝热温度条件下,反应物完全 转化时,反应释放化学热使产 物加热而达到的温度。 体系Tad/K体系Tad/K TiB23190TiN4900 ZrB23310HfN5100 NbB22400Si3N44300 TaB23370BN3700 B4C1000Ti5Si32500 TiC3200MoSi21910 HfC390

6、0CdS2000 SiC1800MnS3000 SHS体系的绝热绝热 温度 第一章 绪 论 1.1.2 燃烧波的结构 燃烧波为反应混合物的反应传播面。一般的燃烧波结构可作 如下划分: 初始混合物预热区热释放区(反应区)后烧区最终产物 试样被点燃后,燃烧波以稳定 方式传播,此时燃烧波在空间上形 成如图1.2的燃烧温度Tc、转化率 和热释放率的分布图。在预热 区温度从T0升高至点燃温度,燃烧 波自右向左传播,然后为热释放区 ,在热释放区内,热释放率迅速变 化,转化率逐渐接近1(1),燃 烧波的温度升到燃烧温度,最终为 产物区。 第一章 绪 论 1.1.3 燃烧反应机制 1) SHS体系的分类 (1

7、) 依据SHS体系组分的物质状态,可分为:固-固(s-s)体 系和固-气(s-g)体系。 (2) 依据SHS体系组分的空间相互状态,可分为:Intermixed System(IS)体系和Hybrid System (HS)体系。 (3) 依据SHS过程的特点,IS体系又可分为无气燃烧的IS体系( 凝聚体系)和伴随易挥发物质渗出的无气燃烧IS体系,以及气 体漫渗燃烧的HS体系。 第一章 绪 论 2) 燃烧反应机制 燃烧反应机制是通过研究原始混合物状态、反应组份配比、初 始温度、气体压力等因素对主要参数v(燃烧波速)、Tc(燃烧温 度)和(转化率)的影响所得出的反应物间相互作用模型。 a) 无气

8、SHS体系的燃烧机制 反应组分不发生溶化的固体燃烧; 某一组分发生熔化的体系燃烧。 第一章 绪 论 b) 气体漫渗SHS过程的燃烧反应机制图1.5 反应组分As发生熔化; 反应物As不发生熔化。 3)燃烧模式 由于SHS过程具有远离平衡态的特点,除燃烧波以稳态的平面形式 推进外,还往往出现波动和螺旋形式的燃烧,无论是热力学,还是动力 学方面的因素,都会造成燃烧偏离稳态条件,热力学方面的因素主要是 反应放热的程度,偏离稳态传 播的动力学原因包括扩散阻力以及控制燃 烧反应的各微观过程造成的反应不完全。 第一章 绪 论 Zeldovich给出了绝热速度与最小速度之间的关系: 式中vad绝热燃烧速度;

9、vm燃烧熄灭前的临界速度。 在vad 与vm之间,燃烧发生从稳态到非稳态的转变。 K.G.Shkadinski通过数值计算一维燃烧过程,给出了判 定稳态与非稳态燃烧的判据: 式中E反应激活能。 当 i=1时,为稳态燃烧; c时 为非稳态燃烧 M. A. Munir 通过对Ti-C,Hf-2B等SHS过程的实验研究与理论 分析给出了指导SHS燃烧合成工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图1.7 第一章 绪 论 4)点火 SHS点火理论主要研究反应物参数(如粒子尺寸,相对密度等)与 燃烧延滞时间及点燃温度的关系,对于半径为r的圆柱形试样, 其描述方式为: 边界条件为: 目前SHS点火技术主要有:燃烧波点火、辐射

10、流点火、激光 诱导点火、通过加热气体点火、化学点火、微波能点火、电 热爆炸等。 第一章 绪 论 1.2 SHS燃烧热力学与动力学 1.2.1 SHS热热力学 SHS热力学主要是计算SHS反应的放热量以及反应放热使体系 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即反应绝热温度。用这些计算结果可以判 断体系反应是否发生、反应的趋势、防御是否能自维持以及反 应的放热是否使产物熔化或汽化等。 对于任一反应,进行的条件为: 式中GT温度T时反应的自由能变化;ni第i种物质的量; (GT)i,p物质在温度T时的自由焓;R反应物;P生成物。 第一章 绪 论 只要GT为负,反应就能自动进行,对于多组元体系,由于反 应物不唯一,反应按

11、自由焓最低的方向进行。 Mezhanov根据 经验提出依据反应绝热温度Tad判定SHS燃烧波自维持的热力 学判据,即当Tad1800K时,燃烧波能自维持下去。 第一章 绪 论 Munir发现Tad与 的比值是近似的线性关系, 对应于Tad1800K,有: 绝热燃烧温度的计算主要依据吉尔霍夫定律,假设反应在 绝热条件下发生,其表达式为: 如果反应体系的Tad不超过1800K,为使自蔓延过程进行, 需从外界补充能量,如预热反应物,“化学炉”、热爆、激光加 热等。 将温度T下某反应体系的Tad与生成物Tm进行比较,可以判 断SHS过程中产物是否呈液相以及相转变规律,这对于有效控制 反应过程及对产物实

12、现致密化是非常有益的。 第一章 绪 论 1.2.1 SHS动力学 SHS反应速率一般用下式表示: 对于不同的模型, 有不同的表达式,对于无气SHS反 应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一为: 式中n反应级数; 反应速率常数, 一般遵循Arrhenias 方程: 式中0常数,E反应激活能;R气体常数。 第一章 绪 论 其二是由Hardt和Phung基于片层状混合物组元模型推出 的受扩散控制的反应动力学方程: 式中a0、b0组元A和B的厚度;D扩散系数。 D与温度T的关系遵循Arrhenias方程 : 式中D0常数;E*扩散激活能。 第二章 燃烧理论、动力学和热力学 燃烧和氧化剂两种组分在空间发生激烈自维持放热

13、反 应的过程叫燃烧。 按燃烧体系分为: 1)固体火焰; 2)准固体火焰; 3)渗透燃烧。 按燃烧模式分为: 1)稳态燃烧; 2)非稳态燃烧。 指燃烧组元、中间还未最终产物为固体的燃烧 反应组元和最终产物为固体,但中间产物为 气体和液体 多孔金属或非金属压坯与气体发生燃烧,气体 通过空隙渗入固体多孔压坯得到不断补充,产 物为固体。 燃烧过程中火焰以稳定的恒速传播的燃烧模式 燃烧过程中火焰传播速度不是常数的燃烧模式 第二章 燃烧理论、动力学和热力学 2.1.1 燃烧波结构 在稳态SHS燃烧中,燃烧前沿呈平面或稍微弯曲 状,燃烧前沿是燃烧波的“着火”部分,紧随其后的狭窄区 域内,发生放热化学反应和各

14、种物理化学转变,这些反应 和转变过程决定前沿传播的规律。 2.1 稳态燃烧 第二章 燃烧理论、动力学和热力学 根据温度分布主要由一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一种经典类型,燃烧波由一个预热区和反应 区组成(阴影部分)。后者比前者窄; 第二种反应带较宽,由传播亚区和后燃烧亚区组成,传播 亚区促使前沿传播; 第三种类型是温度分布曲线上有一拐点,这一拐点二阶微 分为零,此时有两个化学反应存在; 第四种类型存在一个等温平台,化学反应和相转变(熔化 )同时发生,形成了这一温度平台。 2.1.2 固体火焰 由于固态反应受固态反应产物的阻碍,所以这种 快速燃烧模式在当时被视作一种发现,称为固体火焰。固 体火焰

15、的研究是自蔓延高温合成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 固体火焰可分为: a)理想固体火焰; b)实际固体火焰; c)准固体火焰。 第二章 燃烧理论、动力学和热力学 a)理想固体火焰 理想固体火焰是指燃烧产物、燃烧中间产物和燃烧组元均 以固态形式存在,并且不存在液相和气相的中间或从属过程 。其反应如下: T0和Tc分别为初始温度和最高燃烧温度 第二章 燃烧理论、动力学和热力学 b)实际固体火焰 实际固体火焰与前面叙述的理想固体火焰有一些 不同,实际固体火焰中有一定量气体存在。 例如在Mo+B体系的气相传输过程中,B传输到Mo,B2O2 是主要是的气体传输组元,反应组元发生如下反应: 正反应发生在B表面,逆

16、反应发生在Mo表面。 第二章 燃烧理论、动力学和热力学 c)准固体火焰 有一类燃烧,燃烧过程中一个或两个组元熔化, 但产物是固体,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这种燃烧和固体火焰非常相似,燃烧组元和产物均为 固体,这种燃烧称作为准固体火焰。 第二章 燃烧理论、动力学和热力学 2.2 非稳态燃烧 对稳态燃烧来说,燃烧波前沿和燃烧波中各点均 以同一常速运动,不具有这一特征的燃烧波均为非稳态燃 烧波。 根据反应区和预热区相互关系可分为: a)震荡燃烧模式; b)螺旋燃烧模式; c)混沌燃烧模式。 第二章 燃烧理论、动力学和热力学 第二章 燃烧理论、动力学和热力学 2.3影响燃烧过程的试验参数 a)反应物压坯密度、颗粒尺寸; b)超声波; c)离心力; d)电磁场; e)微重力; f)样品尺寸等。 第二章 燃烧理论、动力学和热力学 2.4 点火 自蔓延高温合成的燃烧过程是强烈的自维持放热 反应的过程,从无化学反应向稳定的自维持强烈放热反应 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