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调研报告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12349703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农场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家庭农场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家庭农场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家庭农场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家庭农场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农场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农场调研报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农场调研报告 第一篇:家庭农场调研报告第二篇:宁波市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第三篇:关于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调研报告第四篇:扬州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第五篇:关于推进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的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 下辛店镇家庭农场调研报告 接到上级调研任务后,我们农口组织调研专班到走访了全镇4个类似于家庭农场的种养殖业大户(北堤村王森林、白水湖村王先勇、泗州寺村罗丙田太和村聂正伟),采取数据统计、典型解剖和查阅资料等方法,对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总体情况是发展正常,形势很好,农民满意,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4个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是:农

2、场主中有3个村干部,1个农民,户平劳动力3人;8户农场主共有机械设备12台套(获农机补贴30万元),以种植水稻、小麦、养鱼为主;土地流转总面积555亩,其中耕地450亩、水面105亩,流转涉及68户,有2个农场签订了规范的流转合同,2户是口头协议短期流转;租金亩平约450元,最高的是水面养鱼每亩600元,最低的是60元(汉北河河滩),其中流转土地的粮食补贴由土地所有人所得。4户农场xx年纯收入44万元,户平11.3万元。从4家家庭农场的发展来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农场数量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4个家庭农场中,有2户从1998年就开始“捡田种”,2户从xx年底开始流转,近几年规模发展越来

3、越大。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台湖、安定、北堤等村出现到大冶等外地地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的现象。据统计,全镇经营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有150户。 2、粮食生产得到保障,特色种植进一步显现。4个家庭农场,全部种植粮食,去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50亩,总产量194.1万斤,亩平1134斤(含小麦),一个人种粮可供150的口粮。在粮食生产得到保障的同时,各种特色种养殖的到充分发展,其中白水湖村王先勇种植泥蒿100亩,泗州寺村罗炳田发展精养鱼池160亩,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极大促进家庭收入,人均纯收入3.1万元,是当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倍。 3、农业机械化程度增

4、强,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4个家庭农场中,xx年种植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作业,农场主配有机械设备12台套,机械投入105多万元。北堤村村民王森林,自有旋耕机、机耕船、收割机等,加上他组建的合作社成员共有的农用机械10台套,总价值40余万元。他家流转土地200亩,其中本村水田50亩、台湖农场50亩,汉北河滩100亩,去年纯收入20多万元。今年,他计划秋季在本村建一座酱菜加工厂,发展带动附近蔬菜生产;秋播时在汉北河附近3个村季节性流转1000亩,连片种植小麦。 二、家庭农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农村土地流转困难。一是部分农户对土地存在思想障碍。有的是“土地命根子”思想浓厚,担心失了地、丢了根

5、,不愿流转;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要饭它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政府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比如xx年我镇为了发展千亩螃蟹基地,在迎风、彭李、北堤三村协调流转土地,设计40户的300多亩土地流转 协议整整谈了5各月才签订。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旱包子、水袋子”等条件差的田流转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服务还没完全到位。调查的4个家庭农场2个签订了合同,2户是口头协议,其他散户都没签合同。全市农户间的小面积流转80%以上都没签合同。 2、农村家庭农场融资困难,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比较效益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

6、效抵押物,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贷款条件苛刻,无法贷款。白水湖村王先勇去年流转100亩土地种粮食,农户每亩的租金500元,他家纯收入也很可观,两相满意。今年他想贷款20万元,扩大种植规模到300亩,因没有抵押无法落实贷款。三是农业人才支撑困难。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在家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都是50岁以上老年人,子女全都外出工作、务工,再过10年,“谁来种田

7、”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3、农业社会化服务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农机驾驶与维修、配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普遍农户信奉“巧种不如拙闭”(施肥)的老信条,不管田里缺什么,搞两包化肥再说。一些农民一季稻谷打五六次药,人家打什么药我打什么药。农村盲目施肥、盲目打药的问题突出,而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只有一名工作人员,面对全镇近6万 亩种植面积显得力不从心 4、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落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镇域一二三级渠道淤塞极其严重,每到旱涝天气,水马齿苋堵塞河道,农业用水根本不能保障。而改造近40公里的一二级渠,以一个乡镇财政之力,就好比螳臂挡车。二是虽然我镇部分村进行过土地平整项目,但仍然有近半村没

8、纳入进来,农业生产仍有很大不便。三是稻谷翻晒困难,每年水稻收获季节,农民就为水稻翻晒发愁,镇域公路到处都变成了晒场,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带动土地流转,土地有序流转才能有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三资”监管代理服务中心是基础,要联合县经管局切实承担起指导流转合同、调节土地承包矛盾纠纷、搜集发布流转信息等职能,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平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 2、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道路,

9、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题。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 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级农业基础项目,捆绑利用土地、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等各项农业建设项目,疏通河道畅通,加快流转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家庭农场经

10、营提供良好的基础。 4、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和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回家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5、落实国家对农民的扶持补贴政策。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把今年中央和省新增的农业补贴,全部单列出来,用于补贴上述对象,其他农民的补贴仍按照去年的标准执行。特别是农机等补贴,优先补贴家

11、庭农场等种养殖大户。 宁波市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信息:浙江现代农业发布时间:查阅次数: 407 【保护视力色: 】【文字:大中小】 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以下称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专业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经过工商注册,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将宁波市家庭农场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波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田适度规模经

12、营大户,90年代后期,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大户的市场意识、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引导下,将自己的经营行为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的保护,寻求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到目前为止,全市从事种植(大田,不含山林)、畜牧养殖的家庭农场共有385家,其中种植类279家,畜牧类106家。按工商登记类型分,以个体工商户登记的295家,以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的90家。并有以下特点: 1、经营规模较大,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普遍较大,279家种植类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均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123家,占

13、44.1%,100-500亩的139家,占49.8%,500亩以上的17家,占6.1%,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也大大超过国家、省定的标准。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355家,占92%,其中500万元以上37家。由于经营规模较大,有237家家庭农场长期有雇工,占家庭农场总数的近三分之二,雇工人数1016名,平均每个农场5名左右,最多的达几十人,仅三分之一左右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家庭农场从事领域逐步拓宽,其中种植蔬菜瓜果的242家,粮食28家,生猪50家,禽类34家,其他31家。 2、综合素质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农场主年龄50岁以下的有267名,占70%,其中30岁以下的28名。高中以上学历的142名,

14、占37%,其中大专以上30名。大部分农场主产业规模都是从小做到大,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较强,懂经营、会管理。有311家农场实行了标准化生产,66家已获得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有49家聘请了64名大学毕业生参与经营管理。 3、经营效益较好,市场竞争力较强。全市385家家庭农场xx年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8%和35.6%,平均每个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有224家牵头领办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3家与农业企业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有110家拥有自主商标权。有不少农场主是购销大户或农产品经纪人,市场信息灵,产销连接紧密,产

15、品竞争力强。 4、发展速度较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规模效应不断体现,政策扶持环境不断趋优,家庭农场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慈溪市上世纪90年代出台政策,培育扶持家庭农场,目前已有各类家庭农场(包括林业和渔业)500多家,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283家,占宁波市的73.5%;象山27家;其他各县(市、区)较少,种植业家庭农场中除慈溪264家外,仅有余姚9家,象山、镇海各3家。 二、充分认识家庭农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宁波市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农业龙头企业

16、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都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环节,由此形成的两种 模式的合作大多限于加工、流通领域,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的问题。发展家庭农场,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竟争力,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是完善和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有效途径。现代农业客观地要求传统农业家庭经营组织转变为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组织。家庭农场是在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