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多边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冀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349522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多边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多边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多边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多边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冀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多边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冀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多边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六 多边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 冀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想!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学生分小组活动)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不能。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学生2:我们也是这样的。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

2、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学生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学生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学生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学生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

3、方面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后汇报)学生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学生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学生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学生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学生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学生4:原来是这样的。(学生都有同感)学生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学生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学生

4、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学生都翻书看)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教学片断二:及时练习,形成能力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能!师:请同学们翻

5、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学生1:(1)、(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6,所以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学生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3:学生(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

6、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学生4:学生(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既快又对。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学生的

7、能力不可限量啊!教学片断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学生:他会走中间这条路。师:你们是怎样判断的?学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它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学生2: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知道,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这两条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

8、间这条路,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师:思考问题既要靠直觉,更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像学生(2)一样。另外请问从这副图还可以看出连接两点的线中,哪条线最短?学生:线段最短。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不要把教材撇开一边。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副图既能让学生领悟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又能从中学到另外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教学片断四:拓展延伸,丰富充实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不仅能自主、能动地学习新知,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下面老师这儿有几道题不知怎样解答,谁能帮一帮老师?(电脑出示题目)题目一:已知两条线段a、b,

9、其长度分别是2.5cm与3.5cm。另有长度分别为1cm、3cm、5cm、6cm、9cm的五条线段,其中能够与线段一起组成三角形的有哪几条?学生1: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3+2.53.5,2.5+3.55。学生2:长度分别是1cm、6cm、9cm的三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不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1+2.5=3.5;2.5+3.5=6;2.5+3.59。题目二: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形状?拼成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学生1:我用长度为2cm、6cm、6cm

10、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学生2:我用长度为6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学生3:我用长度为2cm、2cm、6cm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2+26,所以他们不能拼成三角形。师:刚才学生1、学生2所说的三角形是两种较特殊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我们将在下次课中学习研究。题目三: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学生1:我想最多可以由9根火柴棒组成。学生2:我觉得最多可以由8根火柴棒组成。师: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好。不过同学们如果能通过实践,讲究事实依据,用理

11、由来说服人那就更好了!(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摆)学生1:我们通过实践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学生2:我们通过讨论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此时另外两条较短的两条边的和为8,大于最长边7,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此时能拼成三角形,且最长边由7根火柴棒组成,为最多。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为你们骄傲,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灿烂的明天一定会与你拥抱。反思: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如此定会别有洞天。点评与拓展: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12、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大写的“人”。本节课,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先是设计了“拼三角形”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接着设计汇报展示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听别的同学汇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后面的教学中,该教师继续抓住这一教育思想对学生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快乐,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洗手,那还不简单。但是,并非每个人都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我们在数名家长中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家长都会叮嘱孩子常洗手,但对于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洗手时间的长短,并不太了解。很多家长这样理解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每次用流动水冲洗等。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