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_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测)-2017学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2325100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2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new_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测)-2017学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new_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测)-2017学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new_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测)-2017学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new_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测)-2017学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new_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测)-2017学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new_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测)-2017学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ew_专题01 论述类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测)-2017学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附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专题 01 论述类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测)论述类阅读之理解概念句子(测) -2017 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 (时间:90 分钟,分值:120 分) (说明:每题 15 分,共 120 分。 ) 1.【2017 届山东寿光现代中学高三上 10 月考】 (15 分) 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产于泰山山脉周边的溪流山谷,其质地坚硬,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 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而出现,以其美丽多变的纹理又以年代久远的风化外形而著名。泰 山石敢当是古代人们对泰山灵石崇拜的遗俗,山石被神话为人格,是我国流传较久远、影 响地域广大的典型民俗现象,属于中国的镇物(避邪物)文化。 其主要表现

2、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 “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其象征意义 是: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 祟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镇物民俗文化具有神秘的俗信气息。 敢当”的历史相当久远,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史书中最早记载见 于西汉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宋代仁 宗庆历年间,在福建莆田曾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公元 770 年)的石刻,上有石铭云: “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

3、礼乐张。 ”宋人施清臣续古丛编 记载,当时南方街镇丁字路口上都安置“石敢当” ,以压制“邪气”和化解“冲煞” 。至南 宋末年“石敢当”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 ,使用地点也扩大至河岸、桥头、村落入口等, 功能也涵括至“镇百鬼、压灾殃、止风邪”等。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 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 ,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 再到“治病” “门神” “辟邪” “防风”等的转变。石敢当前加泰山,其用意是借泰山之力以 增威。清代学者王渔洋在茶香室从钞中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 泰山石敢当五字。 ”近代以降, “石敢当”习俗以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

4、扩散到全国各 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日本京都民族博物馆就收藏有冲绳出土 的泰山石敢当制石) 、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 “泰山石敢当”习俗相传至 今,已逐渐革除过去的迷信色彩,表达着人们向往和追求平安吉祥的意愿。 泰山石敢当习俗历经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它与“中国人魂归泰山”的信仰结合在 一起,同时也与各地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结合。 “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 ,春秋时代齐国名相晏婴第一个赋予泰山石以文化内涵。他 说,要办好国家的事情,需要许多像泰山石一样高尚坚韧的人辅佐。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歌颂视死如归的精神。宋代著名

5、文学家欧阳 修则用“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表达对伟大人格的崇敬。孔子登临泰山以后,建安七子 之一的曹植,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等都曾登临泰山,颂山石,抒壮志,赋予 泰山石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 演义 聊斋志异 老残游记 金瓶梅等,都对泰山石有过精彩的描述,这一独特的文 化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中是绝无仅有的。 泰山石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安邦定国的基础, “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深入人心, 现国内诸多大型建筑物取泰山石为基座台,就是取“稳如泰山,安如泰山”之寓意吧。 (1)下面有关“泰山石敢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分

6、) A它是古代的人们对灵石的一种崇拜、一种民俗,属于镇物文化。 B人们在桥道要冲或者墙壁安置石碑或者灵石,目的是禁压不祥。 C以泰山地区为中心,已扩散到全国,乃至东亚、南亚和世界各地。 D这种习俗逐渐由过去的迷信色彩转而成为现在人们对平安吉祥的向往。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 范围不当、偷换 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 概念的要点进行 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 C 项混淆范围。 (2

7、)下面对石敢当历史与习俗演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5 分) A石敢当习俗起源并记载于西汉时期的儿童启蒙识字书急就章 。 B石敢当习俗发展到了南宋末年其功能已完全转变为“辟邪物” 。 C 茶香室从钞韵记载说明,泰山石敢当的习俗已遍布家家户户。 D泰山石敢当的提法始于明代,流行于清代,其功能也随之扩大。 【答案】B 【解析】A “起源”应该是在上古时期;C “已经遍布家家户户”有些绝对;D “流行 于清代”于文无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 点的现象、材料 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

8、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混淆范围、偷 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 AC 混淆范围,D 无中生有。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5 分) A古人对石敢当的信仰与后来的人们对泰山的崇拜,使泰山石成为泰山石敢当习俗的首 选。 B石敢当的习俗几千年来能够流传至今,除了与我国民间文化有关,更与中国人的信仰 有关。 C孔子、晏婴、曹植、苏轼等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借登临泰山一事来颂山石,赋予泰山石 以文化内涵。 D因为泰山石是文化石,所以“一石安则全家安”的信崇意识自古至今广泛地深入人心。 【答案】B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

9、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 有,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 的观点和文中的 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 AC 无中生有,D 强 加因果。 2.【2017 届广东广州铁一中高三上 10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5 分)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 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 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 多时候就像现

10、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 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 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 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 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 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 界上生活着经历

11、 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 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 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 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 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 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

12、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 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 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 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 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 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5 分)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 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

13、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 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 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 此可见一斑。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 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 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

14、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 项 D 结合文本内容“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 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可知,李白诗的传唱,到 了晚唐就不再流行,不是唐朝诗人之多的原因,两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5 分)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 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

15、心,用 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 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 得更为出色。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 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 “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中 生有”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如

16、 B 项中“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 “用心去歌 唱”在文中无体现,文中说“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5 分)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 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 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 人们推崇的。 【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 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B 项中,杜甫的诗当时难以流行,并不是和 “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相反,正是因为“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 ,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