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267185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内蒙古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内蒙古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内蒙古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内蒙古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班级: 姓名: 考号: 座位号: 不准在密封线内答题题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调考八年级语文试题分值:120分 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上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凛冽(lng) 要塞(si) 轻盈(yn) 锐不可当(dng)B颁发(bn) 仲裁(zhng) 履行(l) 屏息敛声(lin)C悄然(qio) 翘首(qio) 藻荇(xng) 摧枯拉朽(xi)D凌波(ln)

2、镌刻(jun) 沿溯(sh) 一丝不苟(gu)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潇洒凌空由衷眼花潦乱B监视 操纵 桅杆 阵耳欲聋C馈退 坠毁 紧绷 惮精竭虑D浩瀚 遗嘱 吞食 白手起家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B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C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D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

3、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B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D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是新闻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B消息和新闻特写都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都要抓住新闻事件的片段展开。C.消息常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也称“倒三角”,即把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最先写出,然后按“次要次重要重要”

4、的结构形式一一写来。D.新闻这种文体,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一篇消息。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B.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记录全国水道简要提纲的地理书。C.陶弘景,自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南宋著名的的文学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成“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7. 诗文默写(8分)

5、(1)_,志在千里。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2)风声一何盛,_!(刘桢赠从弟其二)(3) ,寄身于草野。(曹植梁甫行)(4)攀条折其荣, _。(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5)每至晴初霜旦,_,_,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8.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字)(2分)2016年5月15日晚,嘉德“大观之夜”专场拍卖举行。“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唯一传世作品局事帖以2.07亿元成交。消息瞬间传遍收藏圈,也引起了大众的普遍关注。“一个字相当于167万元,真可谓天价书法!”不少网友对于疯狂的亿元书法

6、很吃惊。其实自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达到火爆顶峰起,已经有多件拍品价格过亿,这也标志着中国书画步入亿元时代。标题:_二、 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46.0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1分)比较阅读甲文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文西湖游记,完成912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

7、,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念无与为乐者( ) (2)盖竹柏影也。( )(3)止午、未、申三时。( )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安可为俗士道哉? 11【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甲】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分)写月语句【甲】文描写方法12. 【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二)小说阅读。(13分)老汪栗子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

8、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

9、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

10、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

11、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13.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

12、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3分)晚开店_收野栗_14.文章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5.文章第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16.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17.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3分)(3) 议论文阅读(共11分)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

13、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古人云,“_,_”。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