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12237346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人心齐,泰山移。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 ”,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多助 ”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 ”的政治思想。4、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用文中肯定词语概括)6、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2、必有得天时者矣(或得天时)7、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是天时不如地利也。8、守城一方失利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委而去之。10、“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11、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12、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3、1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14、(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15. 用自己的话分析为什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靠边界来限制人民的迁留,是客观上对人民的强制,留住人留不住民心,只有靠施仁政才能得百姓的拥戴,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自然也就安定。 16. 孟子认为怎样

4、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施仁道即施行仁政 结果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8. 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以战争为喻来论述治国之道,告诉君主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19.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简述理由。没有矛盾。“取信于民”的目的也是收拢民心,达到“人和”之目的。20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