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2216192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上海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上海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上海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上海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上海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上海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上海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2017年青浦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山水之乐, 。 (醉翁亭记) 2、 ,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3、 ,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青山绿水, 。 (天净沙秋)5、 ,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4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6、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 (人名)(2分)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C

2、.“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4分)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8、下列内容与孟子无关的一项是( )(3分)A.儒家经典 B.记录孟子言行C.编年体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出处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比其反也_ _10、孟子巧问诘难齐宣王,其根本目的是_(3分)(四) 阅读下文,完成11

3、-13题(12分)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少博学,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桓帝时,中常侍徐璜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注】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陈留:古地名。圉(y):县名。擅恣:放纵,不受约束。偃师:县名。爨(cun):烧火做饭。11、解释加点的词(4分)(1)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 ) (2)闻邕善鼓琴( ) 12、与“果有美音”相照应的句子是 _(请用文中原句回答)(4分)13、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蔡邕从小涉猎广泛,博学多艺。 B.蔡邕因琴艺高超而被徐璜等五侯举荐。 C.蔡邕因病在发遣途中被迫折返。 D.蔡邕火中救木成就了“焦尾琴”佳话。二、现代文(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9分)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 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孕育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因其生动、多样、富于表现力,以及与当代生活、特别是与青年一代思想感情密切联系的特点,为广大青少年竟相模仿。然而,有一个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发关注:网络社区的虚拟性、网上发言可隐身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些人的羞耻感,使其表达趋于放纵、粗鄙,常以此发来泄戾气,或获得某

5、种违禁的快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大声疾呼抵制网络语言粗鄙化倾向,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等社团在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净化网络空间,国家语委、国家网信办等也加强了对网络语言监测、研究和引导的力度。那么,网络语言的出路何在? 在语言表达上,古人有“无隐”之说,指的是无所隐讳地直言正谏、不隐瞒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网络语言的粗鄙化,绝不是“无隐”,而是“无忌”。禁忌和避讳,正是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生活的结果。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语言禁忌现象广泛存在于不同民族和社会生活形态之中,这些现象往往蕴含着传统文化意味,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建设精神家园的无形的制衡之器,具有约束和调控人类行为的重要价值。

6、因此,网络语言不可任性无忌。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华文明跨越了千年时空,绵延至今。从诗经到论语,从二十四史到“四大名著”,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汗牛充栋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的文学名作,用优雅的汉语言凝聚了传统文化精华,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可见,雅言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纽带。那么,有着中国文化特色的网络语言又岂能去优雅而趋鄙俗呢?孔夫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知耻而有所不为,代表的是维系社会正常演进的先进文化。今天网络上俯拾即是、触目可见的以猥亵当幽默、拿粗鄙作豪放的语言形式,是与文明相悖、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对的。如果

7、纵容粗鄙化的网络语言大行于世,很可能导致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教养、文化、精神荡然无存,人类社会的人文制度和伦理规范也很可能因此而遭受涂炭。因此,雅化语言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从网络语言社用者的角度言,应该有“慎独”的精神,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自觉用“有道德的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们要使网上的自己和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从本质上相一致,而不应像聊斋中的“画皮”般相背离。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唯文明方能行远。14、第段划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分)15、下列句中引号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3分)A.在语言表达上,古人有“无隐”之说B.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C.孔

8、夫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而不应像聊斋中的“画皮”般相背离16、下列实例中,不可以作为事实论据补充进第段的两项是( )和( )(4分)A.古人姓名字号的称呼极具传统文化色彩。长辈对晚辈、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而朋友及平辈之间则互相称字,以表亲近和恭敬,如刘备被称为“刘玄德”、关羽被称为“关云长”。B.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与厌恶,古人另造了一些词语来表达“死”的意思,如“百年之后”“仙逝”“作古”等,用这些词同时也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C.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前的德行和事迹立一个谥号来称呼他。如范仲淹谥号“文正”,欧阳修谥号“文忠”。D.很多事物的固有名称在汉语里有

9、其对应的代称。如用“汗青”代称史书,用“巾帼”代称妇女,用“桑梓”代称故乡。17、根据提示,梳理段的论证思路。(6分) 首先,因为 ,所以 。 因此, 。 其次,因为 ,所以 。18、有人认为,第段文字可以从文中删掉而不影响表达。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1分)紫玉英夕阳下,庭院里的菊花开得很盛,清苦的香味满得四处乱溢。退休老中医欧阳菊欧阳菊心绪很坏:他不理解,儿子干嘛老惦着他珍藏的一方端砚?杜声远干嘛还要来造访他呢?这方端砚,还是欧阳菊的曾祖父置办的,距今有一百多年了。端砚以紫色最为名贵,古人誉之为紫玉英。欧阳菊的这方砚就是名副其实的紫玉英。砚面浅

10、刻古瓶纹,瓶两侧出双十字耳,瓶口之上为花瓣形砚池,沿砚边刻阴线一周作为砚唇,砚底如常见的抄手式。砚铭是欧阳菊曾祖父亲手刻的:石重质,人重德。一星期前,欧阳筠忽然打电话来,说是他的顶头上司杜声远局长要来拜访他,顺带想看看这方端砚。儿子特意叮嘱父亲,杜局长对他很赏识,局里正将他列入政工科科长的人选,一定要热情接待。欧阳菊烦了,说:“这小家伙家里有方砚也要往外说,还要把什么杜局长引来。”老伴劝道:“老头子,儿子在人家手下做事哩。”杜声远来了,他五十岁出头,温文尔雅。他看了看四壁张挂的书法作品,说:“欧阳菊先生对二王的书帖是下过大功夫的,又掺入了一些汉楚简书的意味,秀丽中见出端庄,难得,难得!”欧阳菊

11、的眼睛亮了几分,问:“杜先生也喜欢书法?”“公务繁杂,往往在半夜才得暇练几个字,惭愧得很。”“爹,你把我们家的紫玉英给杜局长看看,他家也有好几方古砚,我欣赏过。”欧阳筠说。欧阳菊慢吞吞打开书柜,取出紫玉英,小心地递给杜声远。杜声远拿着先是细看,继而用手轻托,接下来又朗读砚铭,然后才说:“这砚,不论石色、石质及雕琢,都是上乘。这石出自端溪中岩旧坑,正如古人所言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欧阳菊一听,便知杜声远引的是宋代人赵希鹄洞天清嘉集中的句子,想不到这个管公路的局长还读过这样的闲书!又说了一会儿话,杜声远谦恭地起身告辞。欧阳菊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可杜声远怎么还要来呢?难道喜欢上了他家这方砚?说是

12、要拿自写的几张字来请他指点一下,这话未必是真的。他又想起祖先所刻的砚铭:石重质,人重德。他们又在书房里见面了。杜声远写的是篆书。欧阳菊看了又看后,说:“苍劲老辣,有吴昌硕之风,只是还可以参看一下邓石如的篆书,使其有些变化。哦,班门弄斧。”杜声远说:“先生指点迷津,我很是感铭。”他卷起宣纸时,忽见那方紫玉英裂成几大块,拼合着放在案子的一边。“这砚怎么啦?”“早几天,不慎跌了一跤,砚从手里飞出去,重重地落在这方砖地上,碎了。唉。”杜声远拿起碎片仔细看了看,说:“可惜,可惜。” 欧阳筠一下子愣住了,心想:好好的砚怎么会跌破呢?爸呀,是不是你故意摔破的呢?他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动员父亲把这方砚送给杜局长哩。又过了几天,欧阳筠把一方箕形端砚带给了欧阳菊。石色嫩紫,石质细腻,是地道的紫玉英。还有杜声远的一封短笺,上面写道:“欧阳菊先生;家传有几方好砚,特选出一方馈赠您,以谢您对我书法之指点。我将尊祖之铭文以篆字刻于砚上,有污清目,海涵。待闲暇时,我还将登门叩访。杜声远。”欧阳菊捧着砚,半晌说不出话来19、本文围绕“端砚”展开故事,请根据提示概括具体情节。(6分) 欧阳菊藏砚 杜声远赠砚20、第段画线句杜声远的言行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