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

上传人:zhao****glin 文档编号:112192909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是对主导中国基础教育半个世纪的“双基”目标的突破与超越。因为它不仅关注到“学会”一一知识与技能,还强调“会学”一一过程与方法,更倡导“乐学”一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不是互不相关的三个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一个共生体。试想:没有“知识与技能”,学什么?没有“过程与方法”,怎样学?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动力又来自哪里?新课标研制专家组核心成员、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认为,让学生想学、乐学、积极主动地学就是最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她说,我的教学成功经验可概括为三句话:千方

2、百计让学生喜欢我(教师),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课堂),千方百计让学生喜欢数学(学科)。学生对教师、对课堂、对学科的热爱、信心、兴趣、喜好、激情、渴望,难道不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吗?所以,不能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狭义地理解为“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源自何处?一是文本(作者),二是教师,三是学生个体与同伴之间。长期以来,教师大都关注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导一一教师和主体一一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环境,其作为“人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然是最好的心教、身教与言教。而学生也非一张白纸,他们除自身拥有“三观”之外,对文本、对人生、对社会当然有自已的认识与

3、见解。因此,重视教师的育人功能与学生的自育、互育功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地生根两大生长点。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更是一场生命的交融与智慧的碰撞。固然,文本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弄不明白的背景下,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与引导,然而绝不是直白地“告诉”!它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去发现、去体验、去领会、去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是一个生成与内化的过程。是从“文”中走到心中,而不是从“标”中找到文中。前者经历心灵成长的过程,而后者则是考据与印证。严格意义上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目的,而非单纯的教学目标。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核心素养的主要抓手也在于此。故只要更加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施,才能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