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2183631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DOC 页数:210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与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_第1页
第1页 / 共210页
《周易》与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_第2页
第2页 / 共210页
《周易》与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_第3页
第3页 / 共210页
《周易》与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_第4页
第4页 / 共210页
《周易》与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_第5页
第5页 / 共2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易》与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与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苏轼轼与与周周易易 徐建芳徐建芳 苏苏轼轼与与周周易易 徐徐建建芳芳著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苏苏轼轼与与周周易易 徐徐建建芳芳著著 I 目 录 绪 论 .1 一、选 题 缘 由1 二、研 究 现 状3 三、主要研究内容 5 第一章 苏轼研治周易的机缘 8 第一节 宋代学术氛围的影响 .8 第二节 蜀地文化传统的影响 11 第三节 父亲的撰著遗愿 15 第四节 解脱忧患的需要 18 第二章 周易在苏轼治学中的地位 .20 第一节 苏轼对周易的研治 20 第二节 苏轼对周易的评价 22 第三节 苏轼对周易的引用 25 第四节 苏轼对东坡

2、易传的重视 34 第三章 周易与苏轼的处世态度 .37 第一节 周易 “变易”思想与苏轼 .37 第二节 周易 “不易”思想与苏轼 .52 第三节 周易 “时”观与苏轼 .65 第四节 周易 “阴阳”观与苏轼 .65 第五节 周易 “贞”观与苏轼 .65 第六节 周易之“乾”与苏轼 65 第七节 周易之“谦”与苏轼 65 第四章 周易与苏轼的作家修养论 .65 第一节 “立象以尽意”“有道有艺”的文艺本体论 65 第二节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凡学术之邪正,视其为人” 的人品文品论 .65 第三节 “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读书万卷始通神”的 积学蓄德论 .65 第五章 周

3、易与苏轼的文艺创作论 .65 II 第一节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有意于济世之用”的创作目的 65 第二节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创新意识 65 第三节 “君子以虚受人”“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的创作心态 65 第六章 周易与苏轼的审美鉴赏论 .65 第一节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的 韵外之致 .65 第二节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 中和审美观 .65 第三节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短长肥瘦各有态, 玉环飞燕谁敢憎”的兼容并包审美态度 .65 第四节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只应天眼识天人”的

4、鉴赏主体论 .65 主要参考文献 65 1 绪 论 一、选 题 缘 由 生活在当今这个旧的伦理道德几近丢弃、新的做人规范尚未建立,道德信仰缺乏、 人生价值迷失,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时代里,那些自小受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浇灌的 青少年们一旦踏入社会、接触到真正的现实时,就会因书本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 的巨大反差而产生迷惘困惑、无所适从之感;脆弱者甚至可能会因难以忍受现实的残 酷与摧折而产生轻生弃世之念,这在当今社会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笔者就曾长期困 扰于这一教育蓝图与现实实况之间的巨大落差之中,痛感从小所接受的作人准则教育 与现实中人们所真正奉行的作人原则是如此的大相径庭;深感读书时的那个豪气冲天

5、 的自己一到现实中是如此的无力、无奈与无助。随波逐流吧,违背自己二三十年所信 奉的做人原则,身心分裂,内外交战,其痛苦矛盾可想而知;特立独行吧,与周围环 境格格不入,甚至还常常因世人的恶直丑正而遭受排挤打击。一个恪守传统伦理道德 规范的人在当今社会究竟应该怎样去安身立命?这一问题在笔者的脑海中一直盘绕了 十几年。 为了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究极答案,为了尽早解脱这种矛盾痛苦,笔者曾试图乞 灵于佛教的空幻寂灭思想,希望通过否定人生的一切来逃避现实的各种矛盾;也曾企 图从老庄哲学那里找到超越现实的途径;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们只能让人在精神上获 得暂时的自由解脱,并不能给现实中的人以切实可行的人生指导,不

6、能作为必须履行 社会责任的现实人的安身立命之学。2005 年笔者在思考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方向时突然 想到,苏轼不是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最乐观旷达的士人之一吗?就像林语堂苏东坡传 序言及文中所说的那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 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 他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至于他自己本人, 是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 ”1“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

7、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2苏 轼为什么屡遭打击、贬谪,却始终生活得那么悠然自得、乐观自信?笔者殷切希望从 苏东坡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要言妙道。 在传统观念中,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主要源于佛、道思想的浸润与启示;3而 1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88 年版, “原序” ,第 369-373 页。 2 同上书,第 343 页。 2 笔者根据自己对释、道思想的切身体验推想,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绝不仅仅来自 释、道思想的启示,一定另有根据。为了探个究竟,为了给自己以及像自己一样处于 矛盾痛苦中的人找到一条在现实中切实可行的安身立命之道,笔者认真研读了苏轼的 全部诗、文、

8、词集,结果发现,苏轼应对困境、超脱痛苦的更根本性精神支柱原来来 自易学。这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证实:一是,苏轼自小就在其父亲苏洵的指导 下研读周易 ,青年时又接受了父亲的遗命完成易传的撰写,自中年至临终 前一直在不断地对其东坡易传进行撰写、修改、补正,对周易的研治可说贯 穿终生。1苏轼在研易解易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易学思想的影响。二是,苏轼不仅在诗、 文、词中大量引用周易哲学作理论根据来阐发自己的观点,2而且其诗文词中所表 达的思想与其东坡易传中所阐发的哲学思想很多都是一致的;3由此也可证明,易 学对苏轼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三是,苏轼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撰 写了东坡易传等三部学

9、术著作,其它都不值一提。4而且,苏轼曾在诗文中明确表 示,佛、道哲学都是虚无缥缈、不可依从的,人生处世还是应该遵循易学中所提出的 原则。5总之,易学在苏轼的人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苏轼的人生不可能不受易 学的影响, 基于这一发现,笔者认为把苏轼与周易联系起来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既可 把周易与苏轼诗文集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挖掘出来给当代人以有益的启示,又可 使人们对苏轼的认识更加全面、透彻,还可以为今后的苏轼研究拓展出更加广阔的领 域,是一项极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也许有些学者会认为本选题与纯学术研究有些脱节,但治学本来就可以分为两种 倾向:一种是“为学问而学问” ,一种是“为人生

10、而学问” ;而自古以来凡是有社会责 任感的学者大都更推重后者。如牟宗三说:“讲学问须和生命接触,须发于独,不能 纯从客观事物的排比上发。 ”6钱穆说:“中国人做学问,主要既在讲做人,尤其主要 在求改进他自己”7“做学问,最重要的是生活、是生命、是文化,是各民族 的自救之道。 ”8“中国文学作品中,被称为最上乘的,必其作品与作家自身的人生融 凝合一。换言之,中国文学中之最上乘作品,必然多以作家个人之内心情思及其日常 3 如王水照苏轼选集:“贬谪黄州时,已由从前的矜尚气节、迈往进取的骄气转而为对旷达 超俗、随遇而安的佛老之道的追求。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1 页)另如张惠民、

11、张进士气文心: 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在黄州、惠州、儋州期间,佛老思想的确是苏轼处逆境忧患的心理支撑。 ” (人民文 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 页)等等。 1 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一节。 2 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 3 详见本书第三、四、五、六章。 4 详见本书第二章第四节。 5 详见苏轼和陶神释 ,见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56 页。 6 牟宗三主讲,蔡仁厚辑录:人文讲习录:中西哲学的会通2 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3 页。 7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 ,九州岛岛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256

12、页。 8 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 ,九州岛岛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9 页。 3 生活为题材,即以作家之真实人生融入其作品中,而始得称为最上乘。 ”1若“与自己 身世不相干,则决不能成为一济世导群的大学者。 ”2钱穆曾痛心疾首地指出现代 学者的主要弊病就在于:“内部未能激发个人之真血性,外部未能针对时代之真问题。 一则学问与人生分成两橛。二则学问与时代亦失联系。 ”3大都是些无病呻吟、 无关痛痒、不能真正解决现实人生问题的空洞无物的学问。而古今中外的历史都早已 证明,一个学者对人类社会的关爱程度决定着他治学境界的高低、学术成就的大小。 一个不关爱人类生命存在质量、不关心

13、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学者是绝不可能做出有永 恒价值的学问的。以此,笔者治学惟愿以经世致用为目标,而不愿浪费生命去做无益 于世的纯学问。 另外,笔者读书治学的首要目的是探究宇宙人生规律,因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只有 顺应宇宙规律,才能获得顺畅吉利的结果。正如哲学家方东美所说:“人类含情而得 生,契理乃得存,人之大患端在无明!”4美学家刘纲纪也曾说:“人类合理的、 美的生活只能是支配了自然和社会的必然规律,从而与之相协调的生活。 ”5而人类要 想祛除“无明”的障蔽,过一种“契理” 、 “合理的、美的生活” ,首先必须认识“理” (即“自然和社会的必然规律” ) ;若连“理”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何谈“契理”?

14、而 探究“理”这一任务主要应由学者们来承担。学者们一切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应在揭 明宇宙人生规律,指导人类自觉地循理而动,使人类过上“合理的、美的生活” 。就像 梁启超所说:“学者之职,本在发明原理原则以待人用耳” ,6钱穆也曾说:“学问主 要目的,正在明道行道” ,7“明道” 、 “救世”两大纲正是“从事人文科学者之最高最 大的目标与宗旨” 。8日本学者福泽谕吉也曾强调说:“学者所以著书教人,是想启发 后辈的智慧,以保持社会的进步。 ”9而周易号称中国的“大道之源” ,苏轼被公认 为中国古代文学家中的得道之士,把他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定能挖掘出无比丰富的人 生智慧,必能给自己以及像自己一样处于迷

15、惘中的人找到一条解脱之道。 二、研 究 现 状 在确定这一研究课题之后,笔者对目前国内外关于苏轼与周易之间联系的研 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发现这一研究领域尚没有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几乎无人 作过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20 1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 ,第 48 页。 2 同上书,第 321 页。 3 钱穆:新时代与新学术, 文化与教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8-39 页。 4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方东美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02 页。 5 刘纲纪:周易美学 (新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

16、06 年版,第 211 页。 6 梁启超著,夏晓虹点校:学与术 , 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72 页。 7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 ,第 257 页。 8 同上书,第 321 页。 9 日福泽谕吉:劝学篇 ,群力译,商务印书馆 2009 年版,第 54 页。 4 世纪 80 年代以来,这一研究领域才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就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或只着眼于对苏轼东坡易传中哲学思想的研究。这部 分研究者把东坡易传作为考察苏轼哲学思想的原始材料,在论著或文章中有所涉 及。论著中多少提及的,如余敦康的汉宋易学解读,该书在谈到苏轼易学时,主 要是论述苏轼解易的特色。尽管在“苏轼的文化价值理想”一节中把苏轼文化价值理 想的哲学依据归结于易理,意识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