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白-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与案例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2117609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33.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克白-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与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郑克白-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与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郑克白-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与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郑克白-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与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郑克白-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与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克白-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与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克白-海绵城市建设建筑与小区要点与案例(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及案例 20201515年年1 1月月1010日日 公司副总工程师公司副总工程师 郑克白郑克白 1 低影响开发内容 2 控制指标的确定 3 北京市相关规定 4 工程案例 目 录 1 低影响开发内容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城 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 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 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 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 、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

2、持径流总 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 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储存、 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市 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 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 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 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设计阶段应对不同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 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 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 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构建途径示意图 2 控制指标的确定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 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系。 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 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自然 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虑,一般情况下,绿地的年径流总量外 排率为15%-20%(相当于年雨量径流系数为0.15-0.20),因 此,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80%- 85%。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 实现。 实践中,各地在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需要综

4、合考 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开发建设前的径流排放量与地表类 型、土壤性质、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应通过 分析综合确定开发前的径流排放量,并据此确定适宜的年径 流总量控制率。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 雨规律、开发强度、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发 展水平等因素;具体到某个地块或建设项目的开发,要结合 本区域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土地利用布局等因素确定。 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基础上,当不具备径流控制的 空间条件或者经济成本过高时,可选择较低的年径流总量控 制目标。同时,从维持区域水环境良性循环及经济合理性角 度出发,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是越高越好,雨水的过量收 集、减排

5、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 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一定值时,投 资效益会急剧下降,造成设施规模过大、投资浪费的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特征、土壤地质等天然条件和经 济条件差异较大,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同。在雨水资源 化利用需求较大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有特殊排水 防涝要求的区域,可根据经济发展条件适当提高径流总量 控制目标;对于广西、广东及海南等部分沿海地区,由于 极端暴雨较多导致设计降雨量统计值偏差较大,造成投资 效益及低影响开发设施利用效率不高,可适当降低径流总 量控制目标。 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 我国各地的年总 雨量分布得极不均匀 ,南多

6、北少,东多西 少,由东南沿海向西 北内陆递减,山地迎 风坡多、背风坡少。 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 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为 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了 充沛的降水,雨量充 沛;西部地区由于远 离海洋和被山脉阻挡 的原因,雨水量沿西 北方向递减。 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 根据上图,可将我国内陆地区可分为4个区,即干旱区 (h200mm)、半干旱区(200mm h400mm)、半湿润区 (400 h800mm)、湿润区(800 h1600mm和1600 h) 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 我国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并给出了 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I区(85%90%; 干旱

7、区)、II区(80%85%;半干旱区)、III区(75%85%; 半湿润区)、IV区(70%85%;湿润区)、V区(60%85%; 湿润区),如图所示。各地应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各地应根据当地降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径流污染状况、 内涝风险控制要求和雨水资源化利用需求等,并结合当地水环 境突出问题、经济合理性等因素,有所侧重地确定低影响开发 径流控制目标。 (1)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可采用水量平衡分析等方 法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径 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 (2)对于水资源丰沛的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污染及径 流峰值控制目标。

8、 (3)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可结合当地水环 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年SS总量去除率等径流污染 物控制目标。实践中,一般转换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2.2 控制目标的选择 (4)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和水生态敏感地区,宜选取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尽量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 的破坏。 (5)易涝城市或地区可侧重径流峰值控制,并达到室外 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 (6)面临内涝与径流污染防治、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种需 求的城市或地区,可根据当地经济情况、空间条件等,选取年 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首要规划控制目标,综合实现径流污染和 峰值控制及雨

9、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2.2 控制目标的选择 北京市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分布图 2.2 控制目标的选择 以北京市为例: 北京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不 足300m3,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北京地区降雨集中 在雨季,易出现短时强降雨,城区低洼处易出现 内涝、西部山区易出现洪水。因此,对照上述原 则应采取:推行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切实削减 峰值径流排水量,防止城市内涝,同时实现雨水 的资源化利用。 北京年平均降雨量为595mm,处于半湿润区, 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宜为75%85%。北京市地 标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 2013)中规定:新开发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 低于85%

10、;其他区域不低于70%。 将北京30年(19772006)的降雨日值按雨量 大小进行分析,得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和 85%时,设计降雨雨量分别为19.0mm和32.5mm。 2.3 目标落实途径 各地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可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分解为单位 面积控制容积,以其作为综合控制指标来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径流总 量控制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缺水地区可结合实际 情况制定基于直接集蓄利用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 应作为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实施过程中,雨水下渗减排和资 源化利用的比例需依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 北京地区雨

11、季显现个别场降雨强度大,其他降雨降雨强度不大且间歇 时间较长等特点。另外,由于城市建设硬化面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有 利于雨水入渗。因此,北京雨水控制优先采用下凹绿地、透水铺装等增加 入渗。雨季时超入渗能力的雨水通过调蓄设施削减径流峰值流量。北京市 地标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以下简称“规 范”)对下凹绿地、透水铺装和调蓄设施计算均做了明确规定,来实现径流 总量控制率的目标。 2.3 目标落实途径 下凹绿地率 “规范”中规定:凡涉及绿地率指标要求的建设工程,绿地中至少应有 50%为用于滞留雨水的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 面或道路,下凹深度宜为50

12、mm100mm,且不大于200mm。 绿地率指标要求指的是覆土深度满足规划绿地要求的绿地面积。包括 :地下设施顶板上部至室外地坪覆土厚度达3m(含3m)以上的; 覆土厚度达1.5m(含1.5m)以上、不足3m的以及覆土厚度大于0.6m (含0.6m)的屋顶绿化面积。以下情况不计入建设工程附属绿地面 积,但也应设为下凹式:工程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绿地;距建筑外 墙1.5m和道路(路宽3m的)边线1m以内的用地;地面建、构筑物 垂直投影范围内的用地;建筑所围合的、面积过于狭小、无光照等 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的用地。 2.3 目标落实途径 透水铺装 “规范”中规定: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

13、和休闲广 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 考虑到北京市建设项目用地紧张,地下建筑及下沉广场日益增多, 透水铺装下垫面条件不满足要求的区域较多,因此维持70%透水 铺装的要求。 按透水铺装做法实施了铺装的实土区域地面;覆土厚度小于1.5m, 大于0.6m时且设排水设施的地面绿化;其覆土厚度不小于600mm 且增设排水层的铺装;设置入渗设施并满足要求的透水铺装层。 2.3 目标落实途径 调蓄设施 “规范”中规定: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 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 小于30m3的雨水调蓄设施。 硬化面积计算方法: 居住区项目,

14、硬化面积指屋顶硬化面积,按屋顶(不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 )的投影面积计; 非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屋顶、道路、广场、庭院 等部分的硬化面积,具体计算办法为:硬化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绿地 面积(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透水铺装用地面积。 雨水调蓄设施: 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以及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大于10cm的部分 )、雨水收集池、调节池等均可作为调蓄设施。 对于一年一遇常降雨(45mm),下凹绿地仅下凹50mm100mm只能消纳 自身区域和周边非下凹绿地的降雨,对整个区域的滞蓄作用不大,此 部分下凹空间不计算在调蓄空间内。 2.3 目标落实途径 调蓄设施 硬化面积计算方法: 居住

15、区项目,硬化面积指屋顶硬化面积,按屋顶(不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 )的投影面积计; 非居住区项目,硬化面积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屋顶、道路、广场、庭院 等部分的硬化面积,具体计算办法为:硬化面积=建设用地面积绿地 面积(包括实现绿化的屋顶)透水铺装用地面积。(市规发【2012】 791号 ) 雨水调蓄设施: 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以及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大于10cm的部分) 、雨水收集池、调节池等均可作为调蓄设施。 对于一年一遇常降雨(45mm),下凹绿地仅下凹50mm100mm只能消纳 自身区域和周边非下凹绿地的降雨,对整个区域的滞蓄作用不大,此部 分下凹空间不计算在调蓄空间内。 2.3 目标落

16、实途径 调蓄设施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指标 :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30m3的雨水调蓄设施,换算可 容纳硬化面33mm的降雨,其它区域:绿地及透水铺装容 雨量均大于此值。因此,除居住区外对照北京降雨参数已 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即年均外排雨水径流系数 不大于0.15,已达到自然地貌水平。 通过对8个住宅小区进行模拟计算且经过北京建筑大学应用 SWMM软件模拟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按照规范其 它要求做,并当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30立方米的雨水 调蓄设施时,在35年重现期的设计降雨情况下,外排雨 水的流量系数不大于0.4。而5年重现期的外排雨水流量径 流系数不大于0.4,则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0.85。因 此,住宅小区采取措施的综合控制结果满足低影响开发要 求。 3 北京市相关规定 市规发【2012】791号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加强雨水利用工程规划管理有关事项的 通知(试行) 二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一、对下凹式绿地、透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公路与桥梁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