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5.21 桃花源记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071643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1 桃花源记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1 桃花源记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1 桃花源记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1 桃花源记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1 桃花源记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1 桃花源记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5.21 桃花源记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解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郡人靠捕鱼为生。【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一带。业:从事某种职业。【段析】第一句话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译文】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注释】缘:沿着。行:走,这里指划船而行。之:的,结。构助词。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注释】逢:碰到,遇到。夹岸:指溪两岸。杂:混杂,不纯。芳草:香

2、草。鲜美:鲜嫩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段析】“忽逢缤纷”,这几句写桃花源外桃林的景色。清澈的溪水蜿蜒流动,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晚霞;地面上青草葱绿,香气袭人。红花绿草,潺潺流水,宁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把人带入一个纯美空灵的境界,引起了读者对桃花源深深的向往。渔人甚异之。【译文】渔人非常诧异。【注释】甚:很。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注释】复:又。欲:打算,想。穷:穷尽。【段析】第一部分(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为什么要交代故事发生的年代和渔人的职业?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何

3、作用?)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约好像有光似的。【注释】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副词,就。若:如同,像。【段析】“林尽水源若有光”,这一句叙述了渔人“穷其林”的结果。语言平淡,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水源尽头的小山上有一个小山洞,似乎还透着光。“仿佛”二字运用得既灵活又贴切,因为山口很小,自然光线不很明亮,用“仿佛”二字正可描绘出光线暗弱;洞口若明若暗显得很隐蔽的情状,更符合桃花源五六百年来未被人发现的情理。便舍船,从口入。【译文】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注释】舍

4、:离开。入:进入。初极狭,才通人。【译文】刚进去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注释】初:指刚进入洞口的地方。狭:窄。才:仅,只。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译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注释】豁然:突然。开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注释】旷:平坦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良田:肥沃的田地。属: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注释】阡陌

5、:田间小路。阡,田间南北向小路。陌,田间东西向小路。交通:交错相通。往:去。作:劳作。悉:都。如: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显得心满意足。【注释】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并:副词,一起、一并。怡然:喜悦、快乐的样子。【段析】第二段是第二部分第一层:写桃花源的境况。主要讲述了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这里环境幽美、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是个理想的王国。(由“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话你能想到哪句古诗? 最能体现桃花源人和外人心情不同的词语是什么?这样的根

6、源是什么?)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文】村人见到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注释】乃:竟然。具:副词,完全、全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译文】村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注释】要:通“邀”,邀请。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注释】咸:都。讯:消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他们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注释】云:说。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

7、同邑的人,同乡。焉:之于,即“从这里”。遂:就,于是。间隔:隔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注释】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文】这个人为他们详尽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后都感到惋惜。其他人也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注释】延:邀请。至:到。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而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注释】辞:告别。去:离开。语:告诉。不足:不值

8、得,不必。为:对,向。道:说,谈起。【段析】“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问所从来”也写出了桃花源人的警惕。“设酒杀鸡作食”,写出村人热情好客。村中人好奇而询问外面世界的事情,“成”写出了场面的热闹。“自云先世与外人间隔”。村中人自我介绍到此原因及与世隔绝的情况,显得很坦诚。“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写出他们与世隔绝之久远。因为与世隔绝,自然不知道外面世界朝代的更迭情况和人们的生活情况了。而他们听完渔人的讲述“皆叹惋”,也许是为了世间的动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而感到伤感痛惜。第二部分第二层:写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突出桃花源人淳朴好客的风尚。第二部分(

9、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桃花源人为什么而叹惋?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避难在此,不复出焉的行为的?为什么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都做了记号。【注释】既:已经。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志:动词,做标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注释】及:至,引。郡下:郡县指武陵。诣:本义是往,到,引申为访问、拜见。如此:像这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译文】太守立即派

10、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有找到路。【注释】即:立即,立刻。遣:派。向:从前。志:名词,标记。【段析】“处处志之”,说明渔人还想再来。“诣太守,说如此”,说明他没有把桃花源人的叮嘱放在心里。“寻向所志,遂迷”,暗示桃花源是虚拟的理想社会,渲染了似有若无、如真似幻的气氛。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译文】南阳人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注释】刘子骥:名骑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高尚:道德水平高。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未果,寻病终。【译文】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注释】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终:死。后遂无

11、问津者。【译文】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注释】问津:问路。这里的意思是访求、探求。津,渡口。者:的人。【段析】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桃花源未寻到,暗示了这只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渔人报告太守后与人再次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怎样的?他们还能找到桃花源吗?这个结果预示了什么? 本文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它?)答案速查:(1)交代故事发生的年代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而渔人

12、以打鱼为业正是他发现桃花源的前提。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怡然自乐。根源是桃花源内的人们与世隔绝,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没有战争的侵扰。 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等。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 因为桃花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 再次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不复得路”。他们无法再找到桃花源。这个结果暗示了像桃花源这

13、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社会,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社会。 社会状况可概括为:景色幽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等。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可以看得出来。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相对的。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的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社会。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的。这里景色幽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人人自得其乐,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所追求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洗手,那还不简单。但是,并非每个人都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我们在数名家长中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家长都会叮嘱孩子常洗手,但对于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洗手时间的长短,并不太了解。很多家长这样理解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每次用流动水冲洗等。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