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 一章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2062459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225 大小:18.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 一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25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 一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25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 一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25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 一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25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 一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 一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 一章(2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v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相关知识 教 育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系统获得知识技能, 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 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 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人的本质: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 2.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总 和指的是包括一切社会关系在内的 总体。 3.人的本质是类本质和现实本质, 即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人的全面发 展是他们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 面性; 人

2、的自由全面发展:1.人的全面发 展是他们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 面性; 2.“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 展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是指摆脱了 环境与他人的支配而具有意志与行 动自由,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自由个 性充分发挥,即人达到一种自觉、 自愿、自主发展状态。 3.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社会的 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 发挥他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 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 ”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论 v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凸显了蒙养院应实施 做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活动均应 该围绕学前儿童爱众乐群、涵养德性的宗

3、旨进行。 v 五四时期,陈鹤琴、张宗麟开创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 化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学期儿童社会教育。 陈鹤琴的五指 课程。把做人作为三大纲领之一。 v 张宗麟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 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v 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陈鹤琴简介 陈鹤琴(1892-1982年),中 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 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1914年(民国3年)8月清华大学 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1919年获哥 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1923年,创办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

4、 一 南京鼓 楼幼稚园。 代表作: 儿童心理之研究玩具与教育家庭教育 陈鹤琴教育思想 陈鹤琴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 概括为“活教育”的课程论。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 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包含五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 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 务。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 展。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

5、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 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学前课程结构(“五指活动”理论) 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v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课程在幼儿园的地位经历了复 杂的演变过程。在新中国幼教发展的大部分历程中, 社会领域课=与德育课程划等号 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 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 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缓慢延伸。 v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标志:幼儿园工 作

6、规程,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四大目标,其 中之一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规程对幼儿园品德教育 进行正确的定位。规程的颁布,对建立与完善幼儿园社会 领域课程提供了法规、政策及理论上的支持。 v 2001年,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 势,教育部制订并发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这是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 纲要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 件,它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 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其中的社会领 域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方法、途径等进一 步具体化,使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有力明确的原则和方向。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

7、期-至今 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教育课程审议报告”,进一 步明确幼儿期开始的心灵的教育。 美国:1996年颁布0-8岁教育方案 英国:1998-1999教育改革议案,提出加强道德教育、培 养基本的公民意识。5岁前儿童应达到的目标中,品德和 情感教育放在首位。 法国:幼儿教育就是发展和谐人格,促进儿童情感的成熟 与社会化。 新西兰:提出早期教育的五大目标 台湾:幼稚园课程标准 二、世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三)个性 (二)社会性 (一)社会化 (四)人文性 社会性个性 人文性 v 社会化是一个将社会规则逐渐内化的过程,是经过个 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8、v 学前儿童社会化: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 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生 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v 社会化具有的特点: v 第一,个体的社会化有其遗传素质基础。 v 第二,个体的社会化通过个体同与之有关系的其他个体及 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 v 第三,个体的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一)社会化 常识性、适应性 (一)社会性 1、定义:幼儿的社会性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 中为适应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共性:认知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个性:需要、态度、自我意识、性格、能力、价值观等 ) 实现“自然人” “社会人”的发展 (二)社会性

9、一、自我意识 二、情绪情感 1.定义 情绪情感是因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 生的主观反映。 2.情绪分类 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3.幼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主要表现: (1)逐渐了别人直接的外在情绪 (2)情绪情感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多 (3)逐渐能够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社会行为 (主要是:交往活动) 与成人交往(父母家长、老师) 受控制性、模仿性。 与同伴交往(游戏、日常生活) 平等、协商、合作、分享、 逐渐去自我中心。 四、道德 道德情感 (表面化、情绪化、不稳定) 道德行为 (助人、分享、爱劳动、讲礼貌) 道德认识 (道德评价:水平低、非理性、情绪化) 道德意志 (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

10、道德意志水平低) (2)个性倾向: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包括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性格、 气质、能力等 (1)自我调控:自我意识对个体心和行为的调控 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理划性、能动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 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三)个 性 (四)人 文 性 人文教育:首先寻求的是人性,“成人”的教育。 即让儿童成为真正善良与智慧的人的教育,应当通过人 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陶冶来实现对人性的拓展, 让孩子成为真善美兼备的、完整的、健康的人。 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

11、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 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 涵养人文精神。 观察法 1 调查研究法2 实验研究法 3 3 档案研究法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 5 自然(一般)观察法(observation)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 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 律的方法,叫观察法。 观察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 动过程,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另一种是在旁观察 而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 对儿童的单向观察 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觉自己的 活动正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 们的

12、行为表现,从而导致结果失真 优点:直接、真实、客观。 缺点: 1.难以检验和证实 2.研究者比较被动 3.容易受到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调 查 法 v 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 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 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的 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 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问卷要有信度和效度,调查对象 具有随机性。 访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心 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 v 优点:使用方便,效率高。 v 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13、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实验室实验:对变量进行严格控制,精确度高。 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适当控 制某些条件。 自变量 机体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培养儿童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 什么是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以某个学生的特殊的问题行为为对象,搜集 与其有关的情况,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资料加以缜密的分析 ,诊断其问题行为的原因,提出处理问题的详细的方法, 从而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以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 简单来说就是对单一的人进行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个案研究是一种研究的类型。它不强调个案具有典型性和 代表性,只是涉及特殊性;它通过众多的个案研究,

14、比较 分析,推出一般;它是纵向的研究。 个案研究的特点: v着重于典型事例的研究 v着重于分析工作的研究 v着重于诊断和缺陷补偿的研究 v着重于信息反馈和经验总结的研究 什么是个案追踪法? v个案追踪法就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研 究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 变化的现状和趋势,时间短则数月,长则几年 或更长的时间。 个案跟踪记录的内容 v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教学活动:如注意力不集中 游戏活动:不遵守规则 区域活动: 生活活动:如吃饭比较慢、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差 v幼儿的表现 如语言发展滞后、性格不合群或能力很强的孩 子等 个案研究记录的格式1 v表格式 幼儿姓名、性别 记录时间

15、 记录人 观察对象行为描述 分析与思考 个案研究记录的格式2 v观察对象 v表现特征 v家庭情况 v健康史 v建立个案的原因并分析问题形 成的因素 v初步计划 v观察实录 v分析及提出进一步的措施 个案研究记录的格式3 v情况分析 v本学期总目标 v月份目标 v跟踪时间 v现象记录 v分析 v措施 评估要求 v选取的对象:处在发展两端的幼儿 ,每班选取两个幼儿即可 v观察时间:一般来说每月观察一次 v个案跟踪要有实效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特点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思考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

16、认识、 评价和期望,也就是对自己的心理体验。 主观的“我”对自己活动的觉察 客观的“我”被觉察到的自己的 身心活动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 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 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 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 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的结构: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认识 形式上:自我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 内容上:自我有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三个方面内容构成 1、学前儿童自我发生与形成的标准 一、儿童从动作的对象中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 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 二、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三、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四、是儿童能使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 自我意识发展的意义: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制约着个性的发展,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