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203658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8.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山中杂诗1、 “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 ,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2、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4、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5、 “竹中窥

2、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二)竹里馆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三)

3、峨眉山月歌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的 李白 字 太白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3、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5、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 “流”的

4、妙处。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6、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四) 春夜洛城闻笛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谁家”的情境是一致的。 “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 ,随着春

5、风传到各处;“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3、 “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五) 逢入京使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 “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4、一二句“龙钟” “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答:不矛盾。 “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