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027118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6.3黄土高原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土高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定位黄土高原在祖国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资料学习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黄土高原丰富到能源矿产。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3. 黄

2、土高原生态建设取得到成果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策略采用“课堂实践活动”的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具准备Power point课件、相应教学视频教学环境与教学内容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3分钟)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提问:请同学们翻开音乐课本第32页,听音乐的同时,阅读黄土高坡的歌词,写出黄土高原特有的自然现象以及自然景观。(黄土、西北风、东南风、窑洞、牛、黄河)听歌,思考、回答。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0分钟)1.呈现黄土高原的位置图2.教师在黑板绘出“中国空白轮廓图”1.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边界以及黄土

3、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请同学在黑板上的“中国空白轮廓图”上绘出黄土高原的边界并写出名称(太行山、乌鞘岭、长城、秦岭)。同学们对比、纠正后由教师补充、小结指出: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2.同学们观察地图,说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3.结合P19资料,说说黄土高原到主要地貌及特点。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地图中读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并在描绘出其在整个中国中的具体位置。2.读出黄土高原跨越的: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3.学生回答: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黄土高原的地貌

4、特征(5分钟)播放资料短片:“黄土高原景观”教师讲述: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川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观看、聆听、思考发问: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黄土川是怎样形成的?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10分钟)展示黄土高原形成的动画1.提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说出证据。(教师通过叫学生回忆歌词中“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让学生认识本区盛行风向)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指出:“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5、。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2. 提问:既然黄土是从西北部“吹”过来的,那么,为什么黄土都在黄土高原上面堆积而不在东部的华北平原上堆积呢?1.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里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2.学生通

6、过对黄土高原边界的地形的了解,得出答案:山脉的阻挡作用。(老师可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太行山、秦岭的作用比作“垃圾铲”帮助学生理解) 二、水土流失严重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图片提问:图片所展示的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后得出结论:水土流失。(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播放老师实现录制好的实验,包括:1. 同样没有植物的两个花盆,土壤结实程度不一样,水土流失情况的对比。2. 相同的水流下,不同植被的水土流失情况对比。3. 相同植被,在不同的水流作用下,水土流失情况的对比。1.为了使学生认识地更清楚,让学生观看实验。观看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 实验1中土壤的差异情况; 实验2中的

7、植被差异状况; 实验2中水流的差异情况 各实验中,一次性水杯内水量的多少; 各实验中,一次性水杯内沙土的情况。2.总结学生的讨论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且多为暴雨。学生观看动画:“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以及“不同降雨量、相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土壤性质、地表植被和降水的关系。很容易得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低,水土流失情况越严重。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就越严重(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且多为暴雨)。(二)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展示课本图8.7。刚刚我们所观看

8、到实验所展示的土质、植被、暴雨等都是黄土高原本身存在的问题。那么人类的活动有没有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加重呢?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三)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呈现:黄土高原上聚落与耕地图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让学生结合图“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大多的农田

9、和村庄都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哪些位置?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黄土高原上的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如下: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学生思考并回答: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减少,宜居地方不断减少。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在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

10、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三、生机焕发的黄土地1.承转讲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恶性循环图上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如何解决? 2.让学生读P24“南小河沟”阅读材料,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呈现结论:(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学生思考作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边读资料边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四、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展示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

11、图合作完成以下问题:(1)找出大同、阳泉、平朔、准噶尔、东胜、神府等煤矿,说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2)找出经过黄土高原的主要铁路线,说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以及丰富到能源等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学习、训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出现心理发展的超越或逆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