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026473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 第三节 河流(第3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一、教材分析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地理中的经济地理(资源和经济)。学习“黄河的治理和开发”,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二、课标要求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

2、施。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和地形区、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河流概况。(2)理解黄河的奉献。(3)掌握黄河的危害和治理。2.过程和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2)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重点难点1.黄河河源概

3、况;2.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五、教学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活动探讨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千古佳句,耳熟能详,那他是否符合地理规律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黄河,认识黄河!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自主学习】学习一:黄河源流概况读右图,完成下列各题:(1)发源于青藏高原的A 山,曲折东流,最后注入B 海。(2)黄河依次流经青海省、 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最后在 省入海,全长5465千米,是我

4、国第二长河。(3)上中下游的划分下游中游上游源头a (内蒙古)b (河南)入海口(4)主要支流:上游 、 ;中游 、 。学习二:母亲河的奉献(1)冲积形成平原:上游的C 平原和D 平原,以及下游的 平原。(2)引黄灌溉:为沿岸的各个平原提供灌溉水源。(3)水能丰富:黄河 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学习三:忧患与治理结合教材52页“活动”,完成下列问题:(1) 上游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治理?(2)中游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治理?(3) 下游存在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治理?(4) 在初春或初冬时节,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和下游的山东境内都具

5、有的忧患是 。原因是主要受 位置的影响。(合作探究)1.黄河的概况教师讲述: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要想保护母亲河,了解母亲河,首先要先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黄河流经的地形区图”、“黄河流经的温度带图”和“黄河流经的干湿地区突”等。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全长是多少?干流的形状像个什么?(2)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有哪些?(3)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4)主要支流有哪些?(5)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别有哪些?(学生活动)学生读图分别回答上述问题.(1)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

6、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2)黄河干流依次流经: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教师)编制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青川甘宁内蒙古,山西山西河南鲁。”(3)上、中游以内蒙古河口为界;中、下游以河南省桃花峪为界。(4)要支流有上有的洮河、湟水和中游的渭河、汾河等。(5)黄河自上而下分别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四大地形区;流经青藏高原区、中温带、暖温带三个温度带和半干旱、干旱、半湿润三大干湿地区。设计理念:通过读 “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学以致用)珠江是我国第二大河,而黄河只是中国第二长

7、河,为什么不是中国第二大河呢?(教师)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而长江、珠江大部分位于湿润区,降水丰沛,水量大。(承转)一提到黄河, 炎黄子孙总是满怀深情地称之为 “母亲河”,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呢?2.黄河的奉献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数说一下我们母亲河的奉献分别有哪些?学生总结回答:(1)塑造平原。在上游塑造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在下游,黄河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塑造者。(2)引黄灌溉。黄河沿岸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自古至今,黄河就为沿岸地区提供了灌溉之利。例如,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依靠黄河水成

8、为北方著名的“塞上江南”。现在黄河两岸修建了许多引黄工程,提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3)水能丰富。黄河上中游地区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黄河的水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新中国成立后,对黄河水能实行梯级开发并已陆续在上中游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教师)出示黄河主要水电站分布图片,让学生明确其分布,观察其集中分布地区。(学生)主要分布在阶梯交界处,原因是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承转)我们的母亲河,经过炎黄子孙千百年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现在已经变得千疮百孔。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

9、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3.黄河忧患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教材图2.42问题一:黄河上游生态问题有哪些?原因是什么?有何治理措施?(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1: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原因: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植被破坏严重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草、还林、合理放牧、植树种草问题2:凌汛(下游也存在)原因:纬度位置措施:人工破冰。现在人民政府通过采用飞机、大炮炸开冰坝的手段,使黄河凌汛的危害基本消除。问题二:读图观察:黄河各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增?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

10、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表支离破碎;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作用大;中游支流众多。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措施:治理黄河的关键在于治沙;治理的根本在于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具体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阅读材料)披上绿装的黄土高原 一条条绿沟、一片片果树、一层层梯田,山西省河曲县60多万公顷的黄土高坡被装扮得绿油油的。全县得到治理的地区,基本上达到了水不下坡,土不出沟。但过去的河曲县却是植被稀少黄土裸露,每遇下雨,泥沙俱下,每年地

11、表流失肥土 1厘米。经过十多年大规模综合治理,现在水土流失已基本上得到控制,每年减少入黄泥沙600多万吨。问题三: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教师)出示黄河下游“开封地上河示意图”“地上河动画演示图”,提问:黄河下游河床有何特点?为什么?学生活动:读图,仔细观察,并结合教材文字总结得出答案: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道变宽,河床坡度变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抬高,人们被迫不断加高堤坝,成为“地上河”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教师)出示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流程图,概括“地上河的形成。(学生)得出结论:地上河容易决口泛滥。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

12、大支流汇入。治理措施:加古黄河大堤,调水调沙,疏浚河道,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课堂小结】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还给黄河原来的美貌。【优化训练】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中的“天上”和“海”分别指的是()A.唐古拉山、东海B.祁连山、黄海C.巴颜喀拉山、渤海D.横断山、南海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位于()A.宁夏、河南B.陕西、山东 C.内蒙古、山东D.内蒙古、河南3.关于黄河的

13、叙述,正确的是()A.是我国第二长河 B.只流经我国的第二、三级阶梯C.含沙量较少 D.冬季无结冰期4.下列黄河没有流经的地形区是()A.青藏高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内蒙古高原D.华北平原5.“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俗话反映了黄河的哪种水文特征()A.水量大B.含沙量大 C.有凌汛D.汛期短【教后反思】教师应该是良好氛围的创造者,科学问题的开发者,学习信息的提供者,自主学习的激励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交流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教师不应该是搬运工:教材教案黑板作业本。为此,课堂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而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因此,要把课堂这块阵地充分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

14、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版权所有:21教育】(优化训练答案)1.C 【解析】诗中的“天上”是指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诗中的“海”是指黄河最后注入的海洋渤海。2.D 【解析】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口、孟津,分别位于内蒙古、河南。3.A【解析】从我国地形图上看出,黄河流经我国的第一、二、三级阶梯,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冬季结冰,该河长度约5 500千米,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但由于河流年径流量小,是我国第二长河,该河流经植被覆盖少、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4B 【解析】黄河自上游至下游流经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5. 【解析】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由于该地区土质疏松,植被较少,夏秋暴雨时节,滚滚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流入下游地区,造成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上河”,“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形象地反映了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学习、训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出现心理发展的超越或逆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