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中图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2021211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中图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中图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中图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中图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中图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第4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中图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3)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有关内容的学习,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悼念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举办手抄报比赛,发表自己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培养合作精神,提高阅读和创作能力。 (2)学会选择和初步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事迹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感受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救国救民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 (2)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树立勇于探索、勇于创

2、新、勇于改革的坚定信念,培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风和为祖、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是重点。主要原因在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要想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必须了解其代表作品,并且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发生在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复古思想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特别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迪了中国先进知识

3、分子,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在肯定新文化运动成果的同时,要注意这个运动在早期带有局限性,这个运动的领导者(即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而且运动只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的范围内,没有和人民群众相结合,这就限制了它的实际效果。这一点,学生不容易认识到,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教学步骤: 1、导入 复习回顾:为了维护民主与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结果如何?(学生回答)这些斗争的最终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呢?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

4、旧社会,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然后结合课前导语中的问题,引出“新文化运动”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导入第一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讲解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首先介绍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企图重新瓜分世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其次说明国内情况: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改造黑暗的中国继续探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史实。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说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第一,辛亥革命以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

5、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对内不断加强专制独裁统治,企图恢复帝制,为此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对外竭力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不断出卖国家权益。在封建复古思想到处泛滥的同时,帝国主义分子乘机兴风作浪,在文化思想上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更助长了袁世凯的反动气焰。此时,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第二,封建军阀的倒行逆施和帝国主义的趁机掠夺,使中国陷入困境,而旧文化和旧思想又严重阻碍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奔走呼号,致力于新的思想启蒙工作,以期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可视具体情况而

6、定,适当补充第三点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活跃,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长,也要求来一个思想上的启蒙运动为它的继续发展开辟道路。 本目小字内容及插图可指导学生自己阅读,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认识。 (2)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代表人物、运动的主要阵地及运动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代表人物重点掌握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运动的口号即两面大旗“民主”和“科学”。进一步指出:正是民主与科学的号角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使许多人从混沌、蒙昧状态下惊醒过来,开始

7、摒弃旧思想的束缚,积极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小字内容及插图介绍了新青年的有关背景,学生可自己阅读,教师不必补充。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先由学生概括、质疑,再由教师结合小字内容点拨说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掀起了文学革命运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和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胡适、陈独秀相继发表文章,提倡“文学革命”,很快得到一批新文化人的响应。在这次文学革命中,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白话小说的创作形式及其影响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文学革命带来文

8、学观念、内容、评议及形式各个方面的革新和解放,令人耳目一新。学生可通过阅读代表人物的作品,进一步认识文学革命的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知识拓展”里的“胡适妙释白话文”故事,通过比较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点,了解推广白话文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要强调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空前的沉重打击,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明确地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是以前的维新派和革命派所不敢说的。它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对中国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促使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讲完上述内容后,引导学生从

9、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等方面进行小结和升华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简介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让学生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并说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变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新希望。他们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观察国家的命运,重新考虑中国的现实问题。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宣传社会主义。新文化运动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就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经过,掌握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在学完本课内容后,指导学生讨论“你从这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学习、训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出现心理发展的超越或逆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