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陀罗彩绘治疗.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970388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6.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曼陀罗彩绘治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曼陀罗彩绘治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曼陀罗彩绘治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曼陀罗彩绘治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曼陀罗彩绘治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曼陀罗彩绘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曼陀罗彩绘治疗.ppt(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1 曼陀罗彩绘治疗 主讲:潘美 君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曼陀罗圆满、自性之花 曼陀罗与生活 曼陀罗彩绘治疗概述 治疗原理及功效 解读注意事项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自然界中的魅力之花观察重点:曼陀罗 花形的感觉? 曼陀罗与生活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

2、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自性圆满”的寓意在建筑和装饰中的应用 曼陀罗与生活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宗教:宇宙对称、统一、整体化的构造或境界 曼陀罗与生活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曼陀罗在宗教中的象征意义 曼陀罗的中心通常是一个代表 最高宗教价值的人物形象,如释迦 摩尼佛、阿弥

3、陀佛、观音菩萨或一 位密乘的大师,或者金刚铃或金刚 杵等 象征物。 所有分散在各个方向的生命能 量回归到中心,在象征整体的圆心 结合,就会形成不生不灭的寂定之 境,亦可名为金刚身( Diamant- Leib )。 这样的曼陀罗统合了所有的对 立关系,达到阴阳和合,天地合一 ,达到心灵永恒不变的平衡统一。 曼陀罗彩绘治疗概述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荣格在生活中最没有方向的时候 开始绘制曼陀罗 曼陀罗彩绘治疗概述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

4、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曼陀罗彩绘治疗原理 曼陀罗是“自性(self)”的象 征,自性的特点就是统一、 完整、自足、和谐。 “不论圆的象征出现在原始人 的太阳崇拜还是现代宗教里 ,在神话还是在梦里,在西 藏僧侣绘制的曼陀罗还是在 城市的平面图里,或者是在 早期天文学家绘制的天体概 念里,圆的象征都指向生命 最重要的一个向度生命的 终极圆满。(荣格语) 曼陀罗彩绘治疗概述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曼陀罗

5、绘画治疗原理 依荣格所言,最古老的曼陀罗绘画,是在罗德西亚发现的新 石器时期的日轮。然而无论是原始人类的曼陀罗、宗教曼陀 罗或个人曼陀罗,都呈现许多类似之处,如四方形、圆形与三角 形的图案。荣格由此推论: 曼陀罗的来源不是某个文化或时代独有的,而是来自于人类 的集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中普遍所具的原型 。 治疗原理及功效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曼陀罗在自性化过程中的意义 荣格认为: 1、自性化的过程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 发展,都不是直线式的。它总从个 体潜意识冒出来,好像

6、环绕着一个 中心运动的螺旋形,它总是慢慢的 迂回的接近这核心。 2、核心点,不易被看到,却好像一个 磁性中心,在潜意识的不同材料与 过程作用中,慢慢结晶成形。如果 在意识中对潜意识之动力仍有很大 的恐惧,它就会迂回模糊,如同蛛 网一般。 治疗原理及功效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共情这种感受心有千千结 情境: 海难枯,情难灭; 与君既相逢,何忍轻离别。 心境: 问天何时老,问情何时绝; 我心深深处,纵有千千结。 意境: 意绵绵,情切切; 柔肠几万缕,化作同心结。 道德是一

7、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靠近 逃开 把心灵状 态具象化 自我疗愈 平衡作用 着迷 恐惧 治疗原理及功效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圆形与方形之共构秩 序呈现深层心灵(本我) 的原型图案,而方圆之内 与之外的内容,则纪录着 画者当下自我所执的现 实心境之复杂多元面向 。 如果能让自性化过程 顺其自然的发展,核心的 象征就会穿透个人心理表 像的混乱与纠缠,越来

8、越 清新具象。 治疗原理及功效 心灵迂回曲折混乱 的时候,会自发涌 现一些曼陀罗图像 曼陀罗解构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个体不使用具象或文字、语言等方式,能够让潜意识和曼陀罗自 动地进行沟通,让看不到的变成看得到的表达出抽象、语言 难以表达的状况,或是无法用其他方式表达的模式与感受。 当个人将专注转向内在时,某些潜意识内容或情结在创作过程中 自然地与意识进行交流,心灵能量的移动开始了。 此时在创作中出现焦虑并且在焦虑状态之中仍继续创作的经验,

9、可让创作者获得面对及处理焦虑的机会。 早期快乐的记忆在创作中浮现,也会让创作者退回到享乐的快感 之中。绘画时产生的类似静心的状态,可以让我们开放心灵以接 纳无条件的爱带来的疗愈 。 治疗原理及功效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小结:曼陀罗绘画的作用 透过循序渐进的图案和线条所产生的 聚集作用 把当事人无形而抽象的潜意识表现出来, 使人更了解自己的心灵深处, 籍此提升自我觉察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力量, 重整人生的价值观。 治疗原理及功效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

10、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释放情绪 治疗原理及功效 平衡左右脑 传递情感 放松身心 提升创造力 疾病复健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音乐冥想(5-10分钟) 随心选择,在曼陀罗卡上涂 上自己合意的颜色。 小组分享(共情能力): (1)总体:你从曼陀罗上读出 了自己和别人的什么心情? (2)线条、配色、力度给了你 什么样的感觉? (3)平衡感如何? (4)核心点如何? 备注:如果是自己设计的

11、 曼陀罗还要看框架如何。 曼陀罗静心体验(填色版)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解读示例1 解读注意事项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解读示例2 解读注意事项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解读无意识的沟通 咨询师内在的感受也会投射 到

12、来访者的图画上。所以, 咨询师内在的清净和纯净的 感受力,相比技巧,更为重 要。 从图画的宣泄中,听来访者 的故事,比咨询师的下意识 的判断,更重要。“可以 说一下你的感受吗?” 无意识沟通的原则:不评判 、不伤害、不憯越、与来访 者同在。 解读注意事项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自己设定方与圆的框架 亲自设计和制作曼陀罗更为有效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坛城的制作 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规范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