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196669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庆阳香包文化简介中国 庆阳上古文明亘长久远,早在 20 万年前,人类始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文化灿若星河;庆阳又是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的战斗足迹遍布这里的每一片热土,播火浴血的正义酣歌仍犹在耳如泣如诉,红色革命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黄土高原造就的黄土风情别具一格,粗犷豪放,浑朴天成,绚烂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是勤劳智慧的庆阳人民在漫漫长夜里点亮的灯盏,在敦厚朴实的心灵里开出的浪漫花朵,这样的山花烂漫,朵朵如诗如画。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呈吉祥的传统习惯。一些民间艺人每逢端阳节将自制的香包陈列在街头销售,有的还运往外地出售。而早在2001 年,原来的

2、西峰市就办过一次香包节。 香包在庆阳再普通不过,庆阳人对香包也再熟悉不过。华池县曾出土金代的千岁香包,可见中国庆阳香包之历史悠久。香包是庆阳妇女刺绣的民间工艺品之一。香包以其绚丽鲜明的色彩,大胆而奇特的造形,泼辣而热烈的动感,承传着中国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庆阳香包在民间还具有表情达意的信物功能,所以以小小香包作为中国庆阳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含量丰富,历史传统古老,地域风格鲜明,内涵寓意深刻,技艺精湛高超,被誉为中国庆阳历史的“活文物”,足可成为中国庆阳的靓丽名片和发展信使。 香包节以快捷的方式起到了全方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作用,香包、刺

3、绣、剪纸、道情皮影、民歌,高高树起了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 香包节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知名度,重塑了庆阳的对外形象和庆阳文化之魂, 庆阳老区办节会,许多领导同志和全国知名学者给予了极大关注,薄一波、铁木尔达瓦买提、王光英、马文瑞、贺敬之、张仃、靳之林等以及甘肃省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曾热情题词,予以支持。薄一波赞誉“庆阳香包甲天下” ,王光英称庆阳香包为“民族瑰宝” ;习仲勋、许嘉璐、布赫、吴阶平等领导同志曾欣然担任节会顾问;欧洲时报 、香港大公报 、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庆阳进行了大力宣传推介;全国民俗学会年会在庆阳的召开, 走庆阳 、 看庆阳 、 庆阳历史文化揽胜 、 庆阳民俗艺术之魂 、

4、庆阳史话等一批画册书刊的出版以及许多曾参加香包节的全国民俗学专家纷纷出版专著,对庆阳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研究发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以征集香包节节歌为契机,开展的新民歌创作演唱活动,涌现出了美丽神奇的庆阳 、 荷包飘香 、 欢迎您到庆阳来等优秀歌曲,进一步推波助澜。 尤其连续三届香包节,庆阳获得了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庆阳一绝,环县道情皮影之乡、温泉乡公刘庙华夏公刘第一届、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 11大命名,使庆阳增加了 11 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在第二、三届香包节上

5、,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庆阳市贺梅英等 48 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庆阳市马秀珍等 63 名民间艺人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还命名 170 人为庆阳市工艺美术大师。建立了弘扬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人才队伍。 通过节会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宣传活动和获得的 11 项全国性命名,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通过民俗文化的展示,使更多的人们对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庆阳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千百年来,在与疾病抗争的岁月里,造就了很多被后人敬为神明的名医。如神农、扁鹊、华佗、李时珍、孙思邈等。他们在祖国医药学发展史上,都起到了不

6、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医学是经千百年无数医学家实践得来的,它是底蕴深厚的宝库。时至今日,中医在世界医学上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很多医理让外国医学界惊叹不已!我国的香包就是其中之一。其实这种内病外治的方法,我国古医书上早有记载。晋末刘涓子鬼遗方 ,清代串雅内编 、 串雅外编 、 理瀹骈文及急救广生集等,都分别记有相当实用的内病外治疗法的论述,其中有鼻嗅、点眼、吹擦、烟熏、敷贴等,在治疗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每逢端午节,都挂香包,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物,用以祛邪强身。香包在民间广为流传已有几千年, 封神榜小哪吒的红兜肚,有斗邪必胜的效果;白蛇传的老和尚用雄黄酒逼白蛇现原形等。由此可见,这些神

7、化了的香包已深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 其实,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 ”后这个记载被美国人爱伯哈德拿了去,在他编撰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就这段记载作了如下说明:“黄帝部族发生了大瘟疫,听说广成子医道高明,前去讨教治疗瘟疫的办法,广成子用雄黄装包,让他佩戴在身上,结果治好了。 ”这一说法倒也符合唯物思想。 在远古时代,广成子其人既是巫师也是医生。可见香包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有了。 为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养生保健和祛病强身之需要,近期,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陕西高级专家协会副会长、陕西咸阳抗衰老研究所所长、中国联合国协会人类健康研究

8、所所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名誉研究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世界发明家奖”获得者来辉武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内病外治” 、 “外病外治” 、 “芳香避秽”以及中药四气五味等理论,广泛参阅历代前贤医案、民间验方、宫廷秘方等养生保健配方,精心研制出了具有芳香避秽,扶正祛邪作用的神功香包。1、原始生态文化味浓。庆阳位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远古文化积淀深厚,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间工艺刺绣中,大量蕴藏着人类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以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原始文化痕迹,很多香包中渗透着巫神文化和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如用绿布卷成盘蛇,再扎上几个梅花

9、,便是龙的化身。它是龙蛇崇拜和以龙蛇为图腾的原生态文化在民间刺绣中的遗存。 2、表现手法奇异多样。庆阳香包刺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各种动物香包,或大头小身、有头无尾,或有头无足、有头有身无腿,或身长蹄短,以爪代腿等。如肩头狮虎,一般头比身大,有爪无腿,既不是真实形象,又不合形体比例,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艺术思考刺就。 3、比喻象征,托物言志。祛邪祈福,是庆阳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以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则是庆阳香包的主要表现手法。比如借老虎狮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之气,保护自身安全;借鱼儿钻莲喻男女爱情;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

10、、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之义。 4、审美观点独特。它不从物质生活着眼,而从意念出发,采用意象手法夸张造型,幻化姿态,多变视点,随意创作,与专业美术有天壤之别。很多专业美术家认为无法理喻的东西,在庆阳民间艺术家眼中是合情合理的。比如香包猫吃老鼠,在猫肚上绣几个小老鼠,在他们意念中,猫吃掉老鼠后,老鼠还活在猫肚里。香包两面人头上前后都长鼻子、眼睛、嘴。这是他们对人体五官功能的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在庆阳,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选用变形的梅花、荷花及缠枝花为刺绣纹饰图案,是按照佛教净土的教义设计的,其寓意是把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净土,因为变形梅花从唐代起就作为佛胸前的吉祥标

11、志。 传统的鬼神妖魔观念,使人们认为要使孩子平安成长,无灾无难,就得靠神灵或吉祥物避邪驱鬼,消灾护身。庆阳虎、狮图案的单体香包和五毒簸箕、五毒帽等群体香包,都属于这一类。除此而外还有鸡,鸡鸣天亮,古人因此便把鸡与鬼魅的消失联系起来,认为鬼魅是怕鸡的,鸡能避邪驱鬼。此外蒜头香包(蒜骨朵)亦是避邪的象征。在葫芦香包里面缝入葫芦籽,也被认为是法力无边的护耳之宝。 四、传承意义 综观庆阳香包,传统色彩浓重,工艺精湛,立体感强,动静互补,民俗意识深厚,均有其美好的象征性,是民间艺术瑰宝。 作为端午节的民间传统饰物,庆阳香包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件件都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

12、,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魂魄。 庆阳香包是一门传统工艺,现在主要的传承人有李秀娥、贺梅英等。目前庆阳香包绣制面临着手工产品被现代复制品取代的局面,刺绣工艺渐已失传,具备民俗文化知识的极少数工作者多半退休,研究人才奇缺,后继乏人,亟待抢救、保护。香包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不无道理。古人认为病为邪杂之气,经口鼻而入,而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况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虫蛇厌之,闻之远遁,也减少了传染源。这也许是香包被国人久爱不舍

13、的原因。我国农历的五月五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过端午节,而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往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使夏天的虫菌不来侵扰,这就是香包的起源。香包本身其实只是一个把香料包起来的布包而已,但是由于古代妇女人人都做得一手好针线,所以香包的制作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有可看性。尤其是经由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香包,更蕴涵了一分深挚情意。把它当做礼物送人,那份温馨,就不是一张问候卡可以代替得了的。香包又叫香囊,也叫馨香。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

14、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做香包是妇女们表现女红手艺最佳机会。从香包图案和绣工可以看出制作者的手艺。有些地方还有新嫁娘赠送亲友香包的习俗,国人认为新娘子带有喜气,由她亲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节,新嫁娘必须缝制香包分送亲友,这一送,少说要送一,二百个,除了送给亲友之外,当然多半还是送给小孩子们佩戴,这是出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希望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诸邪远避,同样地也可以送给长辈以示尊敬和孝思。至于送给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远了,一针一线都蕴涵了无限柔情。在以前,妇女们在子女情人要出远门时,都会缝制香包让他们带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们旅游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们,家乡有人倚门守候,应该早日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