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先民的足迹》ppt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960646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先民的足迹》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吉林先民的足迹》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吉林先民的足迹》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吉林先民的足迹》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吉林先民的足迹》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先民的足迹》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先民的足迹》ppt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个人无论到哪个国家、哪 个省市或地区,你要想真正了解 它,就必须首先从它的历史文化 入手。因为,历史文化是全息的 ,它既是过去的斑驳足迹,也是 今天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 原始基座,我们从中可以获取许 多历史智慧和现实启迪。 吉林省的历史十分悠久。考古发掘 资料表明,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 大约距今51万年以前,吉林地区的古 人类“榆树人”、“安图人”、“青山头人”就 已经活跃在吉林各地。大约距今1万年至 4000年左右,吉林的历史进入了新石器 时代。距今约3100年至2200年,吉林 的历史跨入了青铜时代。随后,即进入 了铁器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在全国设立三十六

2、个郡,吉林是当时郡 县政治权力的外延地区。西汉时期,把 吉林纳入了管辖范围。这是吉林地区进 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的开始。从此以后 ,虽然在吉林大地上先后建立了几个地 方少数民族政权,但一直和中原王朝保 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吉林人民和中 华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吉林大地上,古人类在长期 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相互接触,彼 此交往,逐渐形成了四大不同的语 族集团,即肃慎族系、秽貊族系、 东胡族系和华夏族系。肃慎族系为 满族的先祖,主要居住在东部地区 ,历史上先后称之为挹娄、勿吉、 靺鞨和女真,清皇太极在1635年正 式将其改称为满族。 秽貊族系包括夫余和高句丽两 族,主要活动在松辽平原的

3、中部一 带。 东胡族系有鲜卑、契丹、室 韦等分支,主要居住在西部地区。 华夏族系原来主要活动在中原 地区。 商代末年,箕族的首领箕子,受到 商纣王的迫害。周取代商兴起后,被 商王羁押在狱中的箕子被释放,忠于 商王朝的箕子“不忍为周之释”,率领一 部分箕族大约5000人迁到了现今的东 北地区。这样,箕族就由中原民族而 变为东北古民族之一。经过漫长的民 族融合,直到现在,吉林省仍然是一 个民族众多的省份,共有少数民族44 个。 在吉林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 地方政权是夫余国。夫余国是秽貊族系 的夫余人于公元前206年建立起的地方政 权。当时夫余人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工具 ,有力地推进了生产的发展。

4、因此,夫 余国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极其发达 。统治面积达二千平方公里,所辖人口 八万余户。最后直到494年被高句丽所灭 ,历时700年。夫余国创造了在当时东北 诸族中仅次于汉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对周边各族和吉林历史的发展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 在吉林省历史上建立的第二个地 方少数民族政权是高句丽国。高句丽 国是夫余国王之子为逃避国王的加害 ,率领一支夫余人于公元前37年建立 起的地方政权。高句丽国鼎盛时期, 其疆界东临日本海,北至第二松花江 ,南达朝鲜半岛汉江流域,西到辽河 流域的广大地区。东晋、十六国、南 北朝时期,高句丽遣使向前燕称臣, 贡献方物。唐朝建立后,与高句丽战 争不断。66

5、8年,高句丽被唐朝所灭 ,历时705年。 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7000座 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 。许多墓室里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的 壁画是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虽然距今已有千余年,仍然色彩鲜 艳。洞沟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好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 王陵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 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将军坟 好太王陵 好太王碑 高句丽古墓壁画 高句丽古墓壁画-神农氏 在高句丽权贵的坟墓中 ,

6、 除陪葬品之外 , 常常 绘有五彩缤纷的壁画 , 所用的材料多半是矿物颜料 。同时在壁画上还镶嵌珍贵的夜明珠、宝石等等 , 这在中华壁画史上也是罕见的。集安古墓壁画的内容 丰富多彩 , 基本可以分成三种。早期和中期的壁画 , 拙朴、雅气 , 充满灵性 , 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 流露出一种天真和幽默 ,好似一部形象的历史长卷, 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高句丽民族的乡土乡情和社会风 貌。在这些壁画上, 人们可以看到:贵族和妻妾宴饮 , 厨房中厨师在烹鱼炒肉。喜爱舞蹈的高句丽人排起 长队 , 头戴羽饰, 挥动双臂, 跳起集体舞, 或者表 演独舞。市集上的表演更热闹 , 在大树下有耍猴的, 表演幻术的, 玩

7、杂耍的 集安古墓壁画除了上述反映生活风俗的内容之外 , 还有极大一部分是神话传说和宗教内容 , 特别是晚 期的壁画 , 这种内容占了主体。其中描绘四神的壁画 较多。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 这四方之神, 在一 些古墓中成了中心主题,独占四壁。流畅的线条,对比 的色彩, 夸张的形象 , 神秘的气氛 , 体现出高句丽画 师的技艺更加纯熟 , 笔法更加洗练和生动。此外 ,须 弥座上的佛祖、菩萨群像、护法狮子、童子、莲花等 宗教内容也出现在壁画中。更为引人入胜的是 , 伏羲 、女娲、神农氏、飞天、乘龙仙人、驾鹤、仙人、伎 乐人、造车的奚仲、神力士和日月星辰也出现在壁画 上。这一现象 , 正好说明 ,

8、 高句丽文化与炎黄文化一 脉相承。高句丽壁画另一个特点是装饰图案。主要有 “王”字连续花纹 , 莲花图案 , 环纹图案等等。这些图 案简洁明快 , 富丽高雅 ,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在吉林省历史上建立的第三个地方少数民 族政权是渤海国。公元698年,靺鞨族首领大 祚荣建立靺鞨国,自号震国王。713年,唐玄 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靺鞨政权以渤 海为号,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享有自治权的 州。762年,唐廷诏令渤海为国。渤海国经济 发达,冶铁技术先进,铁器使用普遍,农牧渔 猎各业发展,手工业诸业齐全,商业贸易繁荣 ,对外交流广泛。总之,渤海国时期是古代吉 林历史发展的辉煌时期之一。926年渤海国

9、为 辽国所灭,历时229年。 在吉林省历史上建立的第四个地方少 数民族政权是辽国。契丹人首领耶律阿保 机于907年即皇位,国号契丹(辽),从 此开始了辽国200余年的历史。辽国国力 十分强大,严重威胁中原宋朝的统治。 1004年,辽宋之间签订“澶渊之盟”,宋朝 每年要向辽朝纳岁币10万两白银,到宋仁 宗时甚至增加到每年20万两。到1125年 ,辽国被金国所灭,历时218年。 在吉林省历史上建立的第五个地方少 数民族政权是金国。女真族首领完颜阿 骨打在相继灭亡了辽国和北宋后,于 1115年建立起金国。金国是当时中国北 方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的统治 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 带,西

10、北到河套地区,西边与西夏接壤 ,南边以秦岭到淮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金国,金 国灭亡,历时119年。 在吉林省历史上建立的第六个地方少 数民族政权是元朝。1206年,蒙古族部 落首领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被称为成 吉思汗。1234年,一举消灭金朝,结束 了金朝对东北119年的统治历史。1264 年,忽必烈攻入燕京(即今天的北京) ,将政治中心从漠北转移到中原汉地。 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大元。1279年 ,元灭南宋后,建立起了幅员辽阔的多 民族国家。元朝统治全国共97年,基本 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其意义非常 重大。 在吉林省历史上建立的第七个地 方少数民族政权是

11、后金。女真人首领 奴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国,自 称大汗。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 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建 立起对全国的统治。1911年,清朝 被辛亥革命推翻,共统治全国267年 。 综上所述,夫余人建立的夫余国 存世700年,高句丽人建立的高句 丽国存世705年,靺鞨人建立的渤 海国存世229年,契丹人建立的辽 国存世218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 存世119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 治全国97年,女真人建立的清朝统 治全国267年。上述“五国两朝”存 世共计2335年,对中国历史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以来,吉林地区不断受到帝国主 义列强的侵略。在这一过程中,沙俄和 日本成

12、为最凶残的两个敌人。沙俄通过 与吉林将军辖区接壤的地理优势,侵吞 了大量中国领土。为扩大殖民侵略,修 筑贯穿东北三省的中东铁路。辛亥革命 爆发后,为达到分裂东蒙的阴谋,沙俄 煽动乌泰叛乱,不断加深对吉林的侵略 。 日俄战争后,日本加紧了对吉林地区的侵略, 制造“郑家屯事件”、武装侵略延边等一系列军事行 动,为制造“九一八”事变进行了预演。1931年“九一 八”事变以后,于1932年2月25日,日本侵华势力扶 持溥仪成立“满洲国”,1934年3月1日,改“满洲国” 为“满洲帝国”。史称“伪满洲国”。这一时期,日本把 吉林做为侵华的大本营,不断地向中国各地的侵略 军派遣军队和提供物资,而且对吉林进行了残酷的 掠夺,把吉林盛产的煤炭、木材、粮食等,大量运 往日本。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伪满洲国被推 翻。从1932年至1945年的14年间,是吉林省从中 华民族大家庭中被分裂出去的一段最悲惨的岁月。 日本投降以后,吉林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