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力要从落实教科书中“研讨与练习”着手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195863 上传时间:2017-10-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题力要从落实教科书中“研讨与练习”着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题力要从落实教科书中“研讨与练习”着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解题力要从落实教科书中“研讨与练习”着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解题力要从落实教科书中“研讨与练习”着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解题力要从落实教科书中“研讨与练习”着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题力要从落实教科书中“研讨与练习”着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题力要从落实教科书中“研讨与练习”着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题力要从落实教科书中“研讨与” 着手学生考试失分多的一般都是阅读板块。考试命题都是以课标为准则,可学生为什么辛苦写出的答案得不了分呢?我认为不老老实实落实“研讨与” 是主要原因之一。每篇课文都有“ 研讨与 ”,一位清醒的教师定会把它当作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抓手,点点到位,题题落实。因为它是课标的具体 载体,是教材编写意图的核心显示。有的老师的的确确事业心很强,恨不得把自己具有的知识全倒给学生,备课注重对文本的解读钻研,忽略了学段课标和教材编写意图。我们先看看例子,就可能发现 “研讨与”的价值。课标第四学段阅读第八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十三条“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

2、达效果 ”例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 萝瀑布第二题 揣摩下列 语句,体会写景的妙 处。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 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 银光,就像迸 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 带 着尖底的舱,船 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本题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效果,以达到增 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

3、的目的。答好这些题目不很容易,应该让学生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例如,句 1 写藤萝花之盛,要想像瀑布的形象,想想它的气势和光彩,体会这样写景的妙处 。例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 第二题 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 问题。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 读者领 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所以品味语 言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设置本题的主要意图。解题思路:(1)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词语用得是否恰当,是否富有表现力,要看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因此,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根据语境品味 语言,应该成为解

4、题的重要思路。(2)如果就语言 论语言,那将索然无味,也是没有多大意 义 的。应该以语言为载体、为中介,品味语言所表现的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 对于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像,让学生想像的翅膀自由地飞翔。你能说出“偷偷地” 和“ 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 ,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 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

5、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2.“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像母 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是什么感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只要是合乎情理,都要予以肯定。如“ 温暖”“亲切”“慈爱”“幸福”“深含感情”等均可。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还觉 得像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只要合乎情理即可。例三、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 第三题 (题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6、这三个比喻各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从刚 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 时段的不同景象。你还能用别的比喻赞美春天吗?此题也是开放型的联想拓展题,应引导学生放开思路,根据春天的特点,寻找恰当的比喻赞美春天。研讨这道题,既要体会课文语 言运用之妙,又要学一点有关比喻的修辞知识。本单元比喻很多,头一课学

7、点这方面的知 识,后面各 课都可运用。课标第四学段阅读第四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例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题 朗读课 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也为书面答题储备了方法。能复述就说明把握了文本内容,能说出悟出的哲理 说明理解了中心意思。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 难,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例五、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 第一题 小说中有哪几 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

8、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加深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一处是第四段,一 处是第六段,一处是第八段,一处是倒数第三段。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 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 对 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封建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在 这样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在短衣帮的心目中也以为既然“学而优则仕”,那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孔乙己当然是劣货,只 值得奚落和取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

9、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 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 们劳 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孔乙己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种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 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 ,以 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例六、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地下森林断想 第一题 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试从几个方面概

10、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并作一些解 释;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 华出一个怎样的主题。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从 总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概括地下森林的 “品格”,一是提炼课文的主题思想。课文主题见“课文研讨”中的“整体把握”的第一段,但回答此 题时不能照搬,应该“升华”出更深一层的主题。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 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 人类,用美 丽的景色装点

11、大自然;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深刻的主题,可以用 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 话来回答: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 一些什么,但也 总有一些顽强 的生命不会屈服。这样的回答好像没有回答完,还应补充一些内容: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课标第四学段阅读第四条“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例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 第二题、揣摩下列 语句,回答问题。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 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

12、明?)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3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 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 婚的花烛 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 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本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细细领 会语句的深层含义。启 发学生怎 样抓住关键词语,怎样在假设、比较中品味。1补充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 义,表 现了老妇人给红军 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2黑色,表沉痛哀悼

13、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 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3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 环境,勾画了 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 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 爱的东西,点出非同 寻常的意 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 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 这种感情的意义 ,是两国 军民感情的集中表 现, 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从上面举例不难发现阅读解题力是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教师要明明白白教方法,让学生在研讨和中得到 训练。万万不可只 对答案不说 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