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文归纳梳理 13 吴育传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948534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古诗文归纳梳理 13 吴育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归纳梳理 13 吴育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归纳梳理 13 吴育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归纳梳理 13 吴育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归纳梳理 13 吴育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古诗文归纳梳理 13 吴育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古诗文归纳梳理 13 吴育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吴育传一、趣文导读吃橄榄乡人入城赴酌,宴席内有橄榄焉。乡人取啖,涩而无味,因问同席者曰:“此是何物?”同席者以其村气,鄙之曰:“俗。”乡人以“俗”为名,遂牢记之,归谓人曰:“我今日在城尝奇物,叫名俗。”众未信,其人乃张口呵气曰:“你们不信,现今满口都是俗气哩。”【译文】有个农夫进城赴宴,席中有橄榄。农夫拿到嘴里吃,既涩嘴又不好吃,于是问同席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同席的人认为他粗俗,鄙视地说:“俗。”农夫以为“俗”是橄榄名,便牢记在心,回家后对人说:“我今天在城里吃到一种稀奇的果子,名叫俗。”大家听了不相信,农夫便张口呵气说:“你们不信,现在我满口都是俗气哩。”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宋史是

2、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吴育(10041058),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人。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吴育少时奇颖博学,进士考试获礼部第一,考中甲科。历任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知县。又任大理寺丞、著作郎,举贤良方正,任苏州通判。他足智多谋,直言善谏,能以政治道义、君臣行为为准则引导皇帝,对稳定政局、安定边防起到积极作用。【文言原文】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

3、。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

4、,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古今对碰】原 文注 释译 文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父待问。父亲叫吴待问。【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累】累积,积功。【致仕】在官任上退休。吴育积功升

5、官至光禄卿,以礼部侍郎的官职退休。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举】任用,选拔。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除】任职。【迁】升,升迁。任职大理评事的官职,又升官至寺承。【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历知】连续治理。连续治理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拜】授予。庆历五年,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官职。【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居】过了,经过。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遣】派遣。【按视】巡视。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多

6、由宦官担任)巡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帝欲【徙】二人于淮南。【徙】调走。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诚】确实,的确。【倾】排挤。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事遂【寝】。【寝】停,停止。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知】主持,担任。【阴事】暗中做坏事。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

7、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构】设计。【狱】案件,冤案。【中】陷害。【自经】上吊自杀。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卒】减死一等,流南方。【卒】最终。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育在政府,遇事敢言,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上前】在皇上面前。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已】止,停止

8、。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愿】希望。“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乃复以为枢密副使。于是,又担任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语】对说。【第】只,只是。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罢了。”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及】到。有一天,在宫中陪侍皇帝读书,皇帝顺便谈到“臣子的诋毁、赞誉,多出于爱憎的情感,这正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

9、楚后就照办。吴育说:“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圣明的皇帝的一举一动,像太阳月亮的光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皆】都。【晓】知道,知晓。进用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长处,摒弃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坏处,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要道】重要的方法。那么阴邪之人就不能构成危害,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条教】制定的措施。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妄】轻易,随便。【挠】

10、阻挠。他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忤】违逆,不顺从,不和睦。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既而】不久。【沮】阻拦。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固】坚决,坚定。吴育选取可行的坚决办理。【作品赏析】本文通过介绍吴育的情况及他的几件事,为我们塑造了忠诚干练,仗义执言吴育形象。通过具体的事件来佐证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是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

11、生。三、强化训练(共32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举进士 ( ) 居数月 ( ) 向绶知永静军 ( ) 卒减死一等 ( ) 因构狱以危法中之 ( ) 育论辨不已 ( ) 帝语大臣曰 ( ) 使人皆晓其恶 ( ) 盗诚无足虑者 ( ) 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 )2翻译。(10分) 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事遂寝 寝:平息 B陷骁将郭恩 陷:陷害C因事与仲淹忤 忤:抵触 D和丹砂

12、饵之 饵:服食4下列对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B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C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D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

13、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朝时“甲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一档为甲科,二档为乙科。B“除”“迁”是古代官职变动的常用词语。“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迁”指调动改派官职,“右迁”表示升职,“左迁”表示降职。C“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众大臣拟定,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D“山东”在秦汉时期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宋朝时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也被称作山东,二者都与现在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不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向绶以很严重的罪名陷害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因为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吴育却认为应该判死罪,最终向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