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专题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946795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专题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专题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专题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专题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专题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专题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专题考点突破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表述该考点为“鉴赏评 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 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2014年全国各地区高考语文卷涉及的体裁 中,唐宋诗词所占比例较大,共有12套题使用。尤以宋代作品居 多,8套题使用。预计2015年高考命题唐诗宋词依然是主流方向 。另外,2014年湖南卷考查了诗经中的桃夭,福建卷 考查了元曲,广东、四川卷考查了清词,重庆卷考查了清散曲, 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命题形式看,2014年全国18套试题除 北京卷采取了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其他都是主观题。 这样有利于

2、考查学生综合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第一节 诗歌的形象 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节点能力对应题)“园花经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 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_ (2)(节点能力对应题)诗中“陈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请结 合两首诗诗加以 分析。 _ 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能力。分析两句诗描

3、写景色的 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 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主要表现其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 ”主要表现其高耸峭拔的特点。(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先结合 诗下的注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 ,来分析人物的特征。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 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 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窗赏着月色寻诗。从陈居士喜爱 饮酒,可见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寻诗 ”和“推户寻诗户寻诗 ”则则表现现了诗

4、诗人高雅 的志趣。 答案: (1)“园花经经雨百般红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场雨后,园 中姹姹紫嫣红红,色彩艳丽艳丽 。“乔乔木峥嵘峥嵘 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 高照,树树木高耸耸峭拔,意境清幽。(2)“楚酒困人三日醉”“爱爱把山瓢莫笑侬侬 ”,从陈陈居士喜欢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寻诗满 袖风风”“ 醒来推户寻诗户寻诗 去”,白天寻诗寻诗 ,夜晚寻诗寻诗 ,表现现了陈陈居士沉迷于诗诗歌创创作的高 雅情趣。 2(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韦应物 九日驱驰驱驰一日闲闲,寻寻君不遇又空还还。 怪来诗诗思清人骨,门

5、对门对寒流雪满满山。 访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绝(其二) 李商隐隐 城郭休过识过识者稀,哀猿啼处处有柴扉。 沧沧江白石渔渔樵路,日暮归归来雨满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_ (2)(节点能力对应题)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隐者”的身份?请简请简要概括。 _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_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诗人的情感的能力。第一,分析诗人的 情感,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这些诗句可能是 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第二,题干中的“情绪的变化过程” ,提示诗人的情感是变化的,这就需要逐句分析。首句中的“一 日闲”说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轻松愉

6、快的;第二句中的“寻君” 可以说是“乘兴而往”,“不遇”“空还”表现了寻之不得的“ 怅惘”;第三、四两句融景物、情感于一体,写出了对景物更是 对友人的“欣赏叹慕”。(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 析“隐隐者”的形象,要综综合全诗诗来回答。“城郭休过识过识 者稀” ,是说说不要经过经过 城郭,因为认识为认识 他的人少;“哀猿啼处处”,是 说说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柴扉”,是说 他家居简陋;“沧江白石渔樵路”直接点明他与渔樵为伍。(3)本 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的结句都是对景的描 写,可以确定表达技巧为借景抒情。 答案: (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7、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第一首诗的结句,写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 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揭示 了友人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的赞 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 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真挚(或:通过想象隐者 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诗诗歌的人物形象分为为两类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 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常见见于写人的诗诗歌,如闺闺怨诗诗、边边 塞诗诗中的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诗词 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现出来,因

8、此, 鉴赏鉴赏 人物形象应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 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 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时,香红渐渐红渐渐 稀。番腾腾妆妆束闹苏闹苏 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归春也归归。 【注】番腾腾:同“翻腾腾”。凌波:这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赋:“凌 波微步,罗罗袜生尘尘。” 这这首词词通过过人物动动作神态态表现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 _ 解析

9、: 本题题考查鉴赏诗查鉴赏诗 歌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题干指明了分析 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 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答案: “番腾妆腾妆 束闹苏闹苏 堤”写人们们在苏苏堤上装束鲜艳鲜艳 ,翻腾热闹腾热闹 ,想要留住春 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 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们也 纷纷纷纷 叫船归归家,表现现了对对春归归的黯然心伤伤和无可奈何。 阅读阅读下面这这首唐诗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问题。 高

10、冠谷口招郑郑鄠 岑 参 谷口来相访访,空斋斋不见见君。 涧涧花然【注】暮雨,潭树树暖春云。 门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霭碧氛氲氲。 【注】然:通“燃”。 结结合诗诗中意象,说说郑说说郑 鄠是个什么样样的人物形象。 _ _ _ 解析: 本题题考查鉴赏诗查鉴赏诗 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诗诗人来谷口拜访访朋友却不见见人影, 也就是说郑说郑鄠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对郑鄠的形象展 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烘托出来的。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 景物描写入手。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 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

11、恬淡闲适的隐者了。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 氲”就更显现出郑鄠的高雅闲适。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 象特征的概括或定位。 答案: 从“谷口”“涧涧花”“暮雨”“潭树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霭 ”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郑鄠居住地虽虽然偏僻幽深,却环环境优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 ,又从人迹稀少和雾雾气氛氲氲中可看出郑郑鄠是隐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1概括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遵循“由象到质”“由事及人 ”的过程,即概括人物形象,要根据诗歌中的具体描写,通过具 体事件来概括人物性格。同时,概括形象时,要注意把人物形 象的几个要素表达清楚,即要说

12、明人物形象的个性、身份和典 型意义。 2答题步骤:先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 即用一句话“盖帽”;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人物形 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 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最后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 的作者的情感。 3答题建模: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意义或情感 解析: 这里考查鉴赏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 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 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 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

13、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 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 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 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对陆鸿 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答案: “沈郎”形象是词人自我形象,苏轼以多病的南朝名相沈约自 比,含有深意;面对生机勃勃的盎然春意,词人叹己“多病”,甚至弱 不胜衣,含有身世浮沉之感;借鸿雁、鹧鸪的意象,在忧伤中表达了 对故旧亲友的挂念;将落花比知己,暗示命运的沉沦,表达情怀的寂 寞。 景物形象是指诗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

14、物和人文景观(明月清风、湖光山色、田 园桑麻、楼台城郭等)。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的景物形象,也 有由多个的景物形象组合成的一种意境。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又叫意象,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 情感显现的载体,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即“借 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意境是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诗歌中所描绘绘的生活图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 的一种耐人寻寻味的艺术艺术 境界,即诗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谐统 一。“意”是 诗诗人在诗诗中抒发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 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解析: 本题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对场景画 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意象有象征愁绪的江水、离别的扁舟、 无根浮云和孤单的沙鸥。抓住这些意象,就可以体会凄清落寞之感。 答案: 春天傍晚,词人在江边送别友人。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 渐远,词人的视线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天边愁云笼罩,远去的帆船渐 成一点,比沙鸥还要小。送别的场景悲凉寂寥,表现了难舍难分的离别 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了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