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946681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0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 第2章 古诗鉴赏 诗歌手法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如何辨析常见而易混的表现手法? 对点规范练 内容 索引 诗歌手法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 考情回顾 设 问 方 式 这首诗(某句、某联、某片)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例】 (2015天津卷)第14(2) 题,(2014重庆卷)第12(1)题。 这首诗(某句、某联、某片) 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请简 析。 【例】(2015安徽卷)第9题, (2015湖北卷)第14(1)题。 这首诗是如何抒情(描写)的 ? 【例】(2015全国卷)第8题 ,(2015浙江卷)第22题。 请赏析某句(某联、某片)的 妙处。 【例

2、】(2015全国卷)第8题 ,(2015四川卷)第13(1)题。 审 题 要 点 审概念。题干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有广狭之分,广义 的,包括所有的艺术技巧,等同于“表达技巧”“艺术特 色”;狭义的,专指与修辞手法相并列的表现手法,如借 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言 志(象征)、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直抒胸臆等。 审明暗。明考型是指题干要求直接答出表现手法;暗考 型是指题干要求“赏析”“怎样描写(抒情、表现)”,一 般要答出表现手法。 审 题 要 点 审数量。若题干中有“哪种”“何种”“最主要 ”等字眼,则只能答一个;若有几个同时满足,则 要“多中取主”(选最常用、最主要的)

3、,“大中取 特” (选特征特别鲜明、特别明显的)。若题干中有“哪 些”“多种”“主要”等字眼,可以多写,但不能 相互矛盾、对立,否则判为0分。 审 题 要 点 审步骤。如果题干只要求说出,则直接回答即可 ;如果题干要求“分析”“赏析”,则要用完整步 骤 (指析点)。另外,要视分值而定步骤。若3分以 上,则要用完整步骤作答。 另外,题干未明确要求答“表现手法”的,则要看 题干问的是局部还是全诗,若问全诗,则首先且必 须从表现手法角度回答;否则,应优先考虑修辞手 法,其次是表现手法。 答案 要素 简单型:明确答出表现手法的概念即可。 完整型:三步走指(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 析(分析该表现手法是如何

4、运用的)点(点明 表达效果)。 真题例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一) 姜 夔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1)赏析首句“细草穿沙雪半销”的妙处。 (2)全诗重点写了梅花这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015天津,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

5、等要职。 如何辨析常见而易混的表现手法? 问题例析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考生 答案1 虚实结合,前句为虚写,后句为实写。虚实结合 ,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考生 答案2 对仗手法,“花飞”对“柳拂”,“衣袖”对 “鞍鞯”,“红香湿”对“绿色匀”。 拟人手 法,“柳拂”一句赋予了杨柳人的动作和情态。 问题 诊断 表现手法判断不准、不全,其原因在于对表现手 法理解不到位。 剖 析 矫 正 考生答案1属于术语不当,生搬硬套。题干要求说明的是“ 颈联”运用的艺术手法,作答时应细细品读颈联诗句,而不 是生硬地套上“虚实结合”等相关术语。 考生答案2属于识别不准,概括不全。要学会从诗歌中

6、材料 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尤其是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中 识别和理解手法。这里提到的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现手 法。原诗材料分为两部分,前三联是写景,后一联是抒情, 而题目要求分析的颈联是景物描写中的一部分。从这样的关 系组合中思考,再联系景物描写具有的多种手法,结合语句 ,具体分析,答案就比较容易得出了。不过要注意思考周全 ,分条列举。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颈联”为哪 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诗歌颈联对仗工整,其中“ 花飞”对“柳拂”,“衣袖”对“鞍鞯”,“红香湿”对“绿色 匀”。而“柳拂”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同时本诗从视觉(红、绿) 、嗅觉(香)、触觉(湿

7、)等多角度进行了描写。 满 分 答 案 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 比拟,如“柳拂”。 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 衣袖红香湿”。 诗歌首联,上句写春雨的自在飘洒,下句写雨后的清洁美丽。颔 联写雨后天晴,紫烟渐散,丽日当空,表现了诗人得知朋友苏轼 被授予翰林学士等要职后的快乐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仕途上的踌 躇得志。颈联使用了对仗、比拟、通感的手法,描写诗人所见的 美景:花瓣飞入衣袖,娇红的花瓣还沾着雨滴;绿柳轻拂马匹, 嫩绿的颜色格外均匀。尾联抒发诗人情怀,欣赏春光,畅饮美酒 ,这个都城,谁还有自己这般清闲呢?一句反问,更鲜明地表达 出诗人拜

8、望好友时的喜悦和对春天的热爱。 赏析 1.具体判断时应注意的问题 (1)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反对脱离诗歌整体,仅就试题指向 的句子作答。要求答“一联”或“一片”的表现手法,不 可答“一句”的表现手法;有时,单看所给句子是看不出 其表现手法的,须联系整体文字。 (2)形式和内容兼顾。对于赏析表现手法题,不能只考虑表 现手法的判断和分析,应主要考虑对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写 景状物、表情达意的作用的分析。 方法点拨 2.常见而易混的表现手法的区别 (1)借景抒情、反衬、虚实结合的区别 虽说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从专业角度来看有区别,但在实 际答题中写出任一个即可。当景与情不一致,即乐景哀情、 哀景乐情时,一般

9、要答成“反衬”。 反衬是古诗运用较多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乐景衬哀情、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明衬暗等。反衬与对比有区别 ,有时答题中可以相通。反衬手法最主要的表达效果是突出 景物的形象(特点)或诗人的某种情感。 把握虚实结合,关键是要能读出诗词中的虚象、虚境 。这个“虚”主要指梦幻,设想,回忆,神话,暗写之 象、之境。可以从诗词中的词语中读出,如“忆”“像 ” “似”“应”“料”等词。虚实结合手法最大的表 达效果是丰富、扩大了诗的内容和意境,给人以想象, 使意蕴更丰富,情感更深远。 (2)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 对比与衬托 对比的双方是平等的,不分主次;衬托是以次衬主,两者主 次明显。用来

10、对比的双方都要出现,且双方类属相同(如人 与人的对比,一体两面的对比);被衬托的事物(主体)可以不 出现,也可出现,双方类属可以不同(如以景衬情)。 做题时要首先找出用于对比(衬托)的双方,其次分析双方关 系。突出一方的是衬托;不分主次,造成强烈反差的是对比 。 烘托与衬托 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 事物,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 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 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 ,“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 看是否出现:烘托

11、是只写这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 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 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 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 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 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烘托与渲染 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 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 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 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1.试说出下列诗歌所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1) 画眉鸟 欧

12、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案 对比 演练体悟 (2)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荑花尽杏花飞。 可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答案 衬托(反衬) (3) 陌上桑(节选)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答案 烘托(侧面描写) (4)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答案 渲染和烘托 2.(2015全国,8)阅读下面这首

13、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 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 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 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 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比较分析两诗题目 ,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 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 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 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 想象。从

14、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3.(2015江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景手法。写景艺术,就是写景时运 用的艺术手法。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秋色”“点山”之景 ,是远景,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 碧松朗月、红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

15、,表现了诗人的高雅情 怀。这两联作者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用了移步换景、由远 及近、虚实结合等手法铺陈写景,景中含情。 答案 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 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通月朗、待春还)。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人。晚年自号庐山人。 唐代诗人,有“诗豪”之称。秋日的一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 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这 首诗相赠。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 极乐观的心态。 首联写诗人谪居多年,心情苦闷,受朋友窦员外邀请,来到他的 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

16、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 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赏析 颔联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环绕着院子, 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颈联写院内 之景: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 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 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前一句是实写,后 一句是虚写。 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手法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 “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 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颈联写 院内的近景。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富有层次。这两 联前三句是实景,第四句是虚景。 尾联“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写诗人和窦 员外“在此间”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表达了闲 适愉悦的心情。 4.(2015湖北,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