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2 苏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1940913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2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2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2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2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2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2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7 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2 苏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3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能初步体会文章中运用人物对话、动作表现人物特点的描写方法,以及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课文内容的先后次序,把握文章的脉络并能复述课文。难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而不怕吃苦的可敬精神。教学评价设计:1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字词的检查、自由读、及指名读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词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2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圈画,视频图片、感

2、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感悟人物形象。3借助拓展说话,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与鉴赏能力。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情况,并及时做出评价。以及对课堂生成情况,利用评价做出精当的引导。教与学的准备: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李时珍及本草纲目、完成预习单教师:教学课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板书:李时珍)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3今天,我们就要阅读一

3、则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板书完整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二)借助预习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学生朗读。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药材 师徒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 断垣残壁 青苔 破庙 灰尘 呃逆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难读的词语,请学生多读两遍。3理清文章的主要段落大意 提示:(1)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发展的?请按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2)将自己的分段情况与小组内成员交流,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后选代表。(3)小组派代表交流。(4)共同理出思路:外出察访夜宿古寺寺中谈苦连夜记录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师:通过

4、读课文,你认为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不怕吃苦、严谨认真)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怕吃苦的呢?再次读书后,交流读书体会。感悟“不怕吃苦”1从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看出不怕吃苦(1)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座古寺?出示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讨论交流:灰尘、断垣残壁、青苔、神像、蜘蛛网) 练习朗读。 继续展开想象:你还看到些什么? 这样的寺院,你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破败、荒凉、简陋)(2)你知道李时珍住破庙的原因吗?(因为他们一心想赶路,错过了客店。) a)“一心”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事一心赶路?他们是怎么赶路的?(让学生

5、联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来交流) b)错过了客店,就没人家住宿了吗?(抓住“前不见村,后不着店”,“隐隐约约”理解) c)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这时,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学生朗读)看到这一切,李时珍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句中“就”字。学生辨析。“就”字说明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怕吃苦随遇而安。)(3)对李时珍的直接描写只不过是他的一句话,却把古寺的破败写的很具体,意在写人,却去写人所处的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师通过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导入:李时珍成功地修订

6、了中国医药史上的伟大巨著本草纲目,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今天,我们来深入研读这篇课文。(一)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不怕吃苦”1从师徒谈论“苦”字看出不怕吃苦 师徒俩在什么时候谈论的?(啃干粮)可见,他们的条件是这样的艰苦:没有柴火,他们捡树枝杂草;没有丰盛的晚餐,他们烧开水,啃干粮。他们谈笑风生:(出示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七自然段。学生朗读)这种生活苦不苦?李时珍为什么还要坚持呢? (“破庙”“家里”的对比,看出现在的“苦”,“万民得福”“吃点苦”的对比,看出李时珍“以苦为乐”。)因此,他是怎样和徒弟谈论“苦”字?(出示:笑)李时珍是何等让人敬佩!怎样来读好这段话?分角色表演朗读。(同桌互练,

7、个别表演。)感悟“认真严谨”虽然这么辛苦,师徒俩对工作采取什么态度呢?(出示第12自然段。朗读。)(1)“鸡肠草”这儿用了一个省略号,什么意思?“鹅肠草,生嚼无涎” 这儿又用了一个省略号,表达的意思和前面的相同吗?(不同,前面的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记到“鸡肠草”时,有点吃不准,于是疑惑、思考,这才叫庞宪拿来药包,找出“鸡肠草”和“鹅肠草”作比较。后面的省略号表示李时珍记下的并非到鹅肠草为止,下面还有很多其他的药材。)(2)李时珍是怎样分辨“鸡肠草”和“鹅肠草”的不同药性?(放在嘴里咀嚼。)(李时珍的这样做将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好多植物是有毒性的,这样鉴别你们觉得值得吗?可见,李时珍对科学是那样的严

8、谨认真。(板书)(3)亲自尝草药是很危险的,李时珍这样做就是为了万民得福。我们怎样来读好这段话“(敬佩、赞扬)学生练读,个别读,齐读。体会写法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师:课文最后为什么没有赞扬李时珍的精神品质,而是以景物描写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试着谈谈自己的看法后,师小结: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形象是这篇文章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种写法。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二)借助段落提纲,试着复述课文。(三)总结课文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

9、纲目(出示)。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可让学生写一些,再交流。)2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的药物学家李时珍,记住编写本草纲目这本百科全书的伟大作家李时珍。(四)拓展说话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朗读课题),仅仅是发生在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中的一个故事,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指名一两个学生说)2课外搜集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或像李时珍一样的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板书设计: 李时珍夜宿古寺夜宿荒凉古寺吃苦感觉值得 不怕吃苦月下记载草药 冒险品尝草药 严谨认真附“我的预习单”一、我会读1我来读课文,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难读的地方多读

10、几遍。2学习生字词,在文中标画出生字词,并反复读一读。A我找出了生字及组成的词语,并反复读一读。生字:宿、材、徒、尘、煮、庙、订、砖、详、扯生字组成的词 B形近字我辨别尘( ) 详( ) 转( ) 扯( )尖( ) 祥( ) 砖( ) 址( )C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断垣残壁 呃逆 涎滑 也有不明白的词语,记下请同学们帮助我。 二、动脑想1我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 2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教后反思:成功之处:这篇课文对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描写,不管是为修好本草纲目住破寺、吃干粮,还是写在月光下认真记载寻访所得、冒险品尝草药,都是

11、为了表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作风。于是我抓住一个“苦”字,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句子进一步体会,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对于第十二自然段的理解,如果不联系师徒对话,不走进李时珍的内心世界,也许只能停留在对尝草药举动危险性的认识上,就不能挖掘到他此举的思想根源是为了“万民得福”,也就不能在心中树立李时珍的高大形象。记录的条件之苦是极容易体会的,但学生对于记录过程中李时珍的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的体会有难度。因此,我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师徒的对话,在品读中领悟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 不足之处: 在教学体会写法时,我让学生交流看法后直接小结,学生体会不够深刻,我觉得让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感悟人物品质,结合这些再理解体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形象就相对容易多了。另外,学生在预习课文方面,对课文的朗读不够注重,教学中,学生体会不够深刻。教学建议:语文教学,理解不能仅着眼在局部,还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注意文中的前后联系。另外,应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学习、训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出现心理发展的超越或逆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既是个体自身发展成熟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