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课件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11937039 上传时间:2019-11-04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7.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4讲晚清时期的中国(1840~1912年)课件(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讲 晚清时期的中国 (18401912年)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n 通史时空坐标 总述: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 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 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 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n 时段特征概览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

2、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 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 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 为主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 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内容索引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考点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考点三

3、 晚清时期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考向预测 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 考点一 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 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 京条约。 主干知识排查 3.影响 (1)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 (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

4、开始向西方学习。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1)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前期 (1)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 (2)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 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 2.后期 (1)1856年,天京变乱是

5、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2)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 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3)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四、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 (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6、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 民地。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 (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六、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 斗争精神。 七、辛亥革命 1.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

7、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 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 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 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 (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

8、念 深入人心。 (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1.对列强侵华的四方面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 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 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 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告终,说 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热考重点深化 (4)关于列强侵华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 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原料

9、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客观上推动了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最主要的,我们应看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 2.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五大影响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 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3.辛亥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四大突破及原因 (

10、1)突破 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 党同盟会。 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 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原因 经济: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阶级力量: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 步壮大。 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新阶段,民族危机 进一步加深。 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4.多元史观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

11、(1)从革命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来看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想上: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 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经济上: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 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 (3)从社会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的变革,如“ 剪辫易服”、文明礼仪等,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短板1 解读史论的正确逻辑思维欠缺 例1 (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

12、西方人 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 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解析 高考短板突破 查短 调动知识:“甲午战争前 中国军备优势 洋务运动创办军工企 业创办海军”据此可快速确定C项正确,其他备选项均与史料信息有逻 辑上的不通之处。 补短 恰当运用所学知识印证史料信息,史论结合,以实证意识处理史 论与史料信息关系是必备素养。 析选项 “中国有军备优势”并不意味着已“完成西式改革”,可排除 A项,中央集权与中国胜利无必然联系,否则

13、怎么解释鸦片战争失败, 可排除B项,D项广泛外援明显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C。 解析 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共和国”,但由于 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资产阶级的救国之路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针对练1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 品,真是荒唐可笑”,对于其中“荒唐可笑”的正确理解是( )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解析 短板2 史学观念滞后于时代

14、意识 例2 (2013新课标全国卷文综)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 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 查短 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 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 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补短 弄清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世界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 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常见史研新视角的内涵及相

15、关史实体现是备考 的必备素养。 析选项 A项戊戌政变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反对维新变法的 政变,无法体现现代化的发展趋向,C、D项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与现 代化内涵不符,均可排除。 针对练2 “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 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 ,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 目。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 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 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16、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解析 返回 解析 社会史观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A项正确,不符合 题意; 全球史观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现代化史观是从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文明史观是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 返回 考点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入侵。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主干知识排查 (2)表现 洋纱取代土纱,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推广。 近代的买办及金融机构的出现。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